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2 道试题
1 . 有论者指出,西周实行分封制初期,诸侯国仅仅是数城而已,是周王室抵御蛮夷的据点。到春秋末年,分封的诸侯王将长江黄河流域、河北、关中、山西、东夷地区的蛮夷政权几乎消灭殆尽,中原文化传播到每一个地区。这揭示出分封制
A.保障了周王朝长期繁荣B.有利于周王的集权统治
C.推动了文化的交流认同D.促使民族成分趋于单一
2 .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A.西周分封制B.西周宗法制C.西周中央集权制D.秦朝的郡县制
2020-11-20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长庆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西周初期,在商代宗族制度基础上,统治阶级内部确立了“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的两条原则。其意在
A.消弭商朝政治的影响B.确保分封制顺利实施
C.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D.保障周王室内部团结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商朝在盘庚迁殷后采取了一种二元统治制度,该制度对研究商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实质含义是一种指定服役制,是按照对商王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划分的一种政治结构。这一制度是指
A.内外服制B.分封制C.宗法制D.郡县制
2020-11-04更新 | 208次组卷 | 18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据史料记载,周成王弟弟唐叔虞被分封在山西,建立晋国,接受的指令是:必须尊重当地夏人的文化传统和土著戎人的风俗习惯。周公儿子伯禽被分封在鲁国,那是奄人的居地,鲁国就有“社”与“奄社”并存的现象。据此可推知,分封制的推行
A.促进了西周文化的多元化B.削弱了周王室的权威
C.推动了王室直接管理地方D.加强了地方的自主性
2020-10-18更新 | 284次组卷 | 18卷引用:宁夏银川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西周、春秋时期,列国军事领导体制的特点是“寓将于卿”,即卿大夫一身而兼文、武二职,他们既是行政长官,又是军事将领。战国时期,列国实行文、武分离体制,列国的将由国君任命,直接对国君负责。这种做法
A.标志着世袭制走向消亡B.标志着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出现
C.削弱了诸侯国君的权力D.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转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西周时期,王室政府结构逐步走向文官体制:由世官走向专业,由派遣走向分工,由家中仆役走向官府的区分,由原来继承殷商的祝宗卜史(管理祷祝、祭祀、占卜、观天象文书记事)演变为处理案牍的作册(著作简册)内外史。这些变化
A.政府结构开始向世俗转变B.改变了社会人才的结构
C.成为世袭制度瓦解的开端D.催生了官僚政治的诞生
8 . 有学者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该观点认为,如果以西周为中心,则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可以视作西周的“前庭后院”,它们之间相互交流,人才往来,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该观点
A.认为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官僚体制创新
B.认为分封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C.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和分裂
D.强调分封制孕育着国家统一的因素
2020-10-01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补习班)
9 .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唐到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全国共设有36个郡。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时期全国郡有100多个。于是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全国州有200多个,郡县更是不计其数。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唐贞观元年有州356个,李世民依“山川形便”将全国分为十道,根据需要临时抽派中央相关部门人员对各道事务进行督导。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唐代中期,道的职能渐由节度使兼理。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中央政府也被迫承认了节度使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地位,州县二级制遂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唐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有什么共同作用。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并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
10 . 《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三门峡陕县),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津蓟县),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材料主要体现了周王
A.重视王畿之地的经营B.酬报开国辅臣的功绩
C.欲行德政的贤明形象D.开疆拓土的集权统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