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通过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中国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在此之前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而郡县制正是顺应这种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方法。

——摘编自叶文宪《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

材料二   在中国历史上,历朝政府都十分重视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地方行政体制设计安排是否合理,关系到国家的统治权力是否完整,也关系到地方政治是否安定和能否按划一的规程进行正常运转。秦代已形成了一套系统地方管理体制,对以后各代的地方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刘素娜《浅析秦代的地方管理体制》

材料三   唐代科举是一种荐举性质的考试制度。宋初围绕消除荐举因素,对科举考试规则进行了一系列的细化完善。由多名考官分工负责,考官实行锁院制,考官及考试相关人员亲属实行别试,特别是对考生试卷实行糊名和誉录的办法,取消公卷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使得科举考试变成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纯粹考试制度。

——摘编自卓进、蔡春《论唐宋科举考试性质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政治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在全国推行的“系统地方管理体制”。这一制度与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有何突出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科举考试规则变化的主要环节,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考试制度的积极作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良好的国家治理,制度是决定性的。“少一些统治,多一些治理”,这是从历史中得到的启迪。下面表格信息反映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治国思想的演变历程。

朝代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治国思想
王位世袭制君权神授,替天行命(即受天
较完善的官僚系统;内外服制命而王,听命于神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原始民主传统敬天保民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法家思想“以法治国”
内外朝制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推恩令”;刺史制汉初黄老思想“无为而治”;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
三省六部制道州县制﹔唐中期以后“藩镇制度”文武并重,兼容并包
北宋“二府三司”路州县制;设“通判”崇文抑武,守内虚外
中书省行省制;设宣慰司管理边疆事务附会汉法,实施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废宰相;设内阁废除行省,设三司(明初)重典治国
设军机处省府(州)县三级制;督抚制敬天、法祖、勤政、亲贤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从上表中任选一个朝代,围绕该时期的国家治理体系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分析。(要求:明确列出所选朝代,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3 . 据卜辞考订,商朝产生了十七世二十九王,由弟继位或堂弟继位现象者为七世十二王,而父子相继现象者为十世十七王。这表明商代
A.政治局势动荡不已B.家族血缘关系不断强化
C.宗法制度已具雏形D.王位继承制度尚未形成
2021-04-23更新 | 645次组卷 | 6卷引用: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纲要上-2023届高三一轮课时练习卷
4 . 【谈一谈】

在商代,本族即所谓内服,臣服于自己的其他部落氏族即所谓外服。内服由商王直接管理,在中央政权下设“百姓”从事基层性的管理事务;外服则分封原部落或氏族的首领,由其自行管理。如商代时在西方分封姬周,就是外服的分封之例。当时,商王室在本族内服的统治还较为严谨,但外服诸侯与中央的关系则十分松散。一般来说,外服官对于商王室,只承担缴纳贡赋、随王出征、祭奉商祖这几种义务,商王则有保护外服诸侯的责任。至于外服区域内的政治、行政与管理,商王不加干涉

——刘文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阅读材料,谈谈商朝内服与外服之间的关系。
2022-08-30更新 | 290次组卷 | 3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1课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5 .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订立盟约,互相称王,公元前325年,蔡阁君主秦惠文王也自立为王。公元前323年,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进行了五国相王。这反映了当时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诸侯间矛盾得以解决
C.分封制度遭到破坏D.贵族阶层被官僚取代
2021-05-08更新 | 603次组卷 | 9卷引用:第2课诸候纷争与变法运动(重难点突破)-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思维导图+重难点突破(中外历史纲要)
6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故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周室。

——【唐)孔颖达

材料二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 周公教姬诵(周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四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扦城。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

——柳宗元《封建论》


(1)依据材料一,指出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明在周初能够被“封侯”的主要是哪些人?
(3)材料三反映诸侯对周王有何义务?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除此之外,诸侯对周王还有哪些义务?
(4)材料四体现了分封制哪两个方面的影响?
2020-08-27更新 | 776次组卷 | 2卷引用: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生学习清单)-【高效教与学】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春秋战国时代,君主作出重大抉择时,会根据多名占卜官员的意见,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进行决议。战国游士多敢于和君主分庭抗礼,君主也往往以平等态度相待。材料旨在说明
A.统治方式带有迷信色彩B.原始民主传统仍有影响
C.君主权力受到较大限制D.游士敢干挑战君主权威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按西周时的制度,周天子每隔几年要到全国各地去巡视一番,以考察诸侯的政绩,叫做“巡狩”;而诸侯到一定时期要前往王都朝见周王,这叫做“述职”,天子在此时还要重新宣布一次各诸侯的爵位等级。这是王权的重要标志。诸侯有一次不到的要贬降其爵位,两次不到的要削减封地,若连续三次不到,就要兴兵讨伐。东迁后,“巡狩”之事就很少进行过了。诸侯朝见天子“述职”之事,春秋时也几乎看不见了,即或有,也是为某种暂时的需要而进行的。与此相反,倒是周王对诸侯进行聘问。

——杨升南:《中国历史大讲堂03:春秋史话》

材料二   春秋时的县和后来的县性质不同。战国时各国的县的长官,是由中央委派的,必须听从中央的命令,推行各种政策,属于地方政权性质。春秋时代县的性质就不同。……县最早设在一些大国的边境地区,往往灭掉一个小国,就要在那个地方设县,是直属于国君的统治地区,常常是国君到边境上处理军国大事或重大问题的地方。这些县里的贵族和“国人”都被编制成军队,军队的长官也就是县的长官,叫做“县尹”,或者尊称为“县公”,就是一个县军队的统帅。当时县尹作为一种重要官职是由重要贵族轮流担任的,个别也有父子相袭的。

——杨宽:《先秦史十讲》


(1)据材料一概括从西周到东周,制度发生的变化,指出其反映的实质问题。
(2)材料二指出春秋与战国时期“县”的本质区别,分析导致其差异的根源。
2022-08-30更新 | 226次组卷 | 3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1课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远古时期,中华先民们对龙的崇拜是一种原始自然崇拜,而到商周时期,从质朴、多样化的龙发展到统一、规范的龙,龙也逐渐走向了权力中心。中华先民对龙崇拜的演进历程主要反映了
A.早期文明浓厚的神权色彩B.多元一体格局的逐步形成
C.中央集权制度的正式确立D.宗教信仰已趋向基本统一
10 . 西周和春秋时期,所有宗族都设有宗子或宗主作为族长,掌有主管全族的一切权力。按照史籍记载,周天子要处死某个贵族之时,需要事先知会该贵族的宗主,诸侯要处分国内的贵族也是一样。否则就是“非礼”,可能会引发矛盾甚至是内乱。这表明先秦宗法制度
A.有助于维系社会稳定B.形成了严密等级秩序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强化了周天子的权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