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随国季梁以民为主而神为从,民为先而神为后,民是神的凭借与寄托,神的意志是民的愿望的延伸和扩大,这种观点在当时是颇具代表性的。墨子也认为天神不过是“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是人手中的工具。子产在郑国执政时,已经把人道与天道截然分开,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的著名论断。 先秦时期的重民思想,经过儒家的提炼和升华,终于演绎成以民为本的价值理论,其成熟的形态和标志就是儒家思想体系中“仁学”的创立。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儒家民本主义的理论经过历代思想家的发展和弘扬,终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铸造中华民族性格的民本法文化。

摘编自张晋藩《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材料二   “新国家应有新青年”,孙中山是一位超前的制度设计者和憧憬者,“凡事都是应该由人民作主”“人民来做皇帝”“予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民有选举官吏之权,民有罢免官吏之权,民有创制法案之权,民有复决法案之权”“我希望有一个负责任的、有代表性的政体”。按孙中山军政、训政、宪政的建国理论逻辑,民国政治形态应逐步推进,民国应逐渐走向社会“自治”和“宪政”基础上的国民自主,“共和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官吏是人民的公仆”。

——摘编自王旭《做主:民主观念的多重维度与近代中国政治话语之演进》

材料三   孙中山经选举而成为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不过不是全体公民直接投票选举,而是由内地18个省的代表以每省一票的投票方式在3 名候选人中选举产生。这样的选举程序,通过这种选举方法产生国家元首,在当时不仅属于空前,而且相当了不起。

——摘编自王建朗等《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6年11月15日至12月25日,国民党不顾中共和民盟的反对,召开了“制宪国民大会”(简称“制宪国大”或“国大”),国民党代表“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国民党人认为,以三民主义冠国体,是国民党领导革命的目的,也是建国的准绳,“民有、民治、民享”及“民主”等字义已包含于“三民主义共和国”的含义之中,不必赘述,在会议中与青民两党代表展开了激烈争论。

青年党与民社党代表指出修改宪法第1条为“中华民国为民主共和国”,认为“各国宪法第一条皆规定国体,规定主权者是谁……现中华民国既规定为三民主义之国体,等于国民党为主权者,国民党员为八百万,则其他四万万四千二百万人民将摒弃于主权之外”。民社党代表指出“三民主义是一种广泛政治思想,各人都可能有不同的解释,如果订在宪法条文中,将来必会引起种种争执与借口。”

国民党代表潘公展、叶青则强调三民主义目前已为国内各党派所一致承认,写入政协通过的《和平建国纲领》之中,已“非国民党一党者”,称此举“甚合理想”。

蒋介石与国民党被迫作出一定让步,同意“民有、民治、民享”入宪,称“这部宪法‘以三民主义为基础,成为民有、民治、民享共和国的宪法,是世界上共和国最新的宪法’”。

——摘编自张维达《1946年“制宪国大”国体之争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这场争论双方的主要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46年“制宪国大”国体之争进行评价。
2024-05-10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秦皇岛市部分高中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年份主要人物或机构主要内容
1912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告各友邦书》,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1924孙中山在“北上宣言”中,宣称对外要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
1932-193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先后与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和《何梅协定》,后者规定:①罢免日本指定的中国军政人员;②取消或解散日本指定的国民党政府的党政机构;③撤退驻河北的国民党中央军和东北军;④禁止抗日活动等
194311重庆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的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
1946南京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从中取得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

——根据赵佳楹《中国近代外交史》编制

材料二   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决议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此后,我国在联合国各专门机构的合法席位陆续恢复。迄今为止,我国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300多项多边条约,累计派出参加联合国维和官兵和警察14500多人次。我国在国际事务特别是解决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积极参与反恐、防扩散和应对气候变化、金融危机、能源安全等领域的国际多边合作,展示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维护了我国利益。

——摘编自王巧荣《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201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孙中山时期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外交政策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之后,中国对外交往的新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孙中山强调,“所谓以党治国,……是要本党的主义实行,全国人都遵守本党的主义,中国然后才可以治”。1928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指出:“举凡一切政治上具体之方案与政策,均可由中央政治会议之发动,正式交付与政府。”这一变化表明国民党(     
A.照搬了西方的议会民主B.积极践行建国纲领
C.加快了训政向宪政过渡D.追求一党专制独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现代化道路使得“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原料产地、商品市场,都是通过对内剥削和压迫、对外侵略和殖民得来的。居于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攫取广大人民群众的财富,导致出现贫富分化这个难以克服的顽疾。……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产阶级极端的利己主义以及随之带来的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资本主义文化的本质是庸俗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娱乐主义。在资本主义文明发展进程中,信仰缺失和道德沦丧逐渐成为资本主义文明的标识。

——吴龙虎《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三个维度——基于中西现代化道路的比较分析》

材料二   资本主义国家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掠夺和野蛮扩张以及国内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顽固,决定了20世纪的中国不可能通过改良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近代中国历史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

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中国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包含了“天下大同”、“合作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内涵,其世界意义是希望建立一种“休戚与共”的世界秩序,实现世界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

——张志恒《多重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西方的现代化道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中国道路选择的变化,并分析中国最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的区别。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到民国的调解主要有民间调解和官方调解两种。民间调解包括宗族调解、中人调解等。作为传统熟人社会的乡村“固守厌讼与调解等传统解纷方式”,对官方主导的调解较为排斥。在纠纷调解时“一般无需法律,或只需要很少的法律”。国民政府曾训令各地普遍建立政府主导的调解委员会,还在1931年颁布《民事调解法》,规定民事纠纷“非经民事调解除调解不成立后,不得起诉”。由于实行效果不理想,1935年,《民事调解法》被废除。

——据谢健《民国时期的基层司法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等

材料二   1978年以后,我国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文件,重建了人民调解制度。相关法律规定:在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下设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基层群众选举产生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人民调解员往往由政治机关工作人员和基层法律专业人员组成;调解双方自愿遵守调解协议,如有反悔可向法院起诉。到21世纪初,各行各业专业的人民调解组织在各地纷纷设立,商会、行业协会、民办非企业单位为社会提供调解服务的现象大量出现。到2012年,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健全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人民法院一审民事案件调解结案比例达到42%,反观判决结案比例下降到27%。

——据刘青《我国人民调解制度变迁研究(1978~201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调解制度发展困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调解制度与新中国人民调解制度的不同点。
(3)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新中国发展人民调解制度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2024-04-23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梁启超认为,必须等到多数国人具备公益心、自治力的国民资格,才能有国民政治。革命党人强调“建设新政府之模范,即为开浚人民之政治思想,培养人民之政治智识,习练人民之政治能力之一大机关”。二者的分歧在于(     
A.革命与改良孰重孰轻B.平民与精英孰优孰劣
C.立宪与共和孰是孰非D.启蒙与变革孰先孰后
2024-04-20更新 | 152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中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性考试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全面抗战开始后,民众普遍要求实施宪政。国民党党报《中央日报》发表社论,断言时局、国事的重心,不是宪政问题,训政时期约法是国家的最高“宪典”,国民能崇法守法,就是实施宪政。该社论意在(       
A.维护国民党专制独裁B.维系战时政府形象
C.纠正民众的错误倾向D.劝导民众遵循法律
2024-04-10更新 | 202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2024·上海浦东新·二模
9 . 法治与中国

近代以来宪法的变迁,见证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近代。

材料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几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兹行……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向由……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伐。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节选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临时大总统、制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玩受参议院学勤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

——1912年《临时约法》节选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营经济是全民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力量和国家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节选

材料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又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超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投资……

——198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节选

(1)根据上述材料,将四部宪法或宪法性质的文件与其颁布的时代背景相匹配。(填写字母)
宪法攻宪法性质的文件时代背景
①《钦定宪法大纲》
②《临时约法》
③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④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戊戌变法
B.清末新政
C.抗日战争
D.辛亥革命
E.改革开放
F.社会主义革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钦定宪法大纲》与《临时约法》内容的异同。
(3)材料三中“全民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主导地位的最终确立是通过(       )(单选)
A.土地改革B.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根据材料三、四,相较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在表述上有哪些反映当时时代特征的变化?
(5)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你如何看待20世纪中国宪法的演变?
2024-04-07更新 | 4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高考浦东新区二模历史卷
10 . 1为近代欧美国家宪法中有关政府权力的分类,如图为20世纪初孙中山关于宪法中政府权力分类的设想。据此推知,孙中山的设想(     

A.重视官员素质以维护民主政治B.避免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弊端
C.更加看重官员的实际工作能力D.维护了下层平民的根本利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