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时间主导力量政治选择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
18601911清政府中的开明派官僚开明专制化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19111913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早期议会制模式辛亥革命
19141928袁世凯和北洋军事强人以军事强人的组织资源为基础的现代化模式府院之争
19281949国民党制度化、具有民族主义、以国民党作为组织基础的现代化模式国民党一党专制
19491976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计划经济现代化模式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1978年至今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转型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摘编自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1)根据材料,概括近现代中国政治选择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近现代中国政治选择的影响及启示。
7日内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文水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承明制,除将明代的南直隶、陕西和湖广各一分为二,其他12个省级政区幅员基本不动。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在清代前中期,朝廷与省督抚的关系更加紧密,省制更为有机地融入国家对全国疆域的整合与地方社会的治理机制之中。清末,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压力下,清廷不得不整体上放松对各省督抚大员的控制,一些封疆大吏趁机掌握省级兵权和财权,呈现省区逐渐疏离中枢的趋势。随着近代边疆危机日益加深,形势逼迫清政府对省区进行划设、调整与整合,省制仍具有加强国家统一和国家领土安全的强大制度功能。

材料二 辛亥鼎易之后,各省实力派都督在清末离心潜伏的积累后乘机走上前台,分离态势日益明显。皖系、直系、奉系轮流坐庄,地方军间各霸一方,省区力量取得主导地位,央地关系倒挂。省制变革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仍未能得到解决,冯系、阎系、桂系等地方实力集团与蒋介石集团各为其利仍纷争不断,亦不得其解。大革命面临严峻危机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在重要省区先后设立省委,是对省制的创造性运用。抗日战争结束后,随着革命战争形势快速发展,东北、华北、中南等行政区先后在解放区建立起来,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解放战争时期的区划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局部地区执政时期的最高发展阶段,克服了近代省区位置失序的弊端,为国家的统一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支撑。

——摘编自翁有为《近代中国之变轴:军阀话语建构、省制变革与国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省制建设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国时期省制的演化历程。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省制变革的积极作用。
3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抗战以来,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所变化,新事新办也逐渐成为社会的潮流,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对传统婚姻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1942年颁布的《晋冀鲁豫边区婚姻暂行条例》,规定了订婚和结婚都得双方自愿,禁止买卖婚姻,结婚需要在区级以上政府登记才有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施政纲领》中规定“保障女权,实行男女平等”“女子在社会上、政治上、经济上与教育上,完全享有与男子同等的权利”,在法律上保障妇女的权益,注重对离婚妇女的保护。《晋冀鲁豫边区第九专区社会节约办法》专门对婚姻仪式做了规定:号召集体婚礼,结婚费以参加人数合计,每人至多不超过八元,布置费每对新人至多以五元为限。结婚仪式采用新式,禁止吹打,提倡以歌咏代之;婚礼场面也逐渐活泼,不再给人尊卑有序、封建的氛围。人们往往对新兴事物有很大的兴趣,新式婚礼的举办会吸引民众的关注,逐渐地对社会的风俗产生影响。

——摘编自李林芳《太行抗日根据地婚姻制度的变革探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改革婚姻制度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改革婚姻制度的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48年8月,由晋冀鲁豫和晋察冀边区组成华北行政区,9月正式成立华北人民政府,代表中央人民政府领导和管理各地方政府的工作。同年12月1日发布公告,解放区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及一切交易,均以人民币为本位货币。至1949年10月30日华北人民政府将权力移交中央人民政府。1954年6月撤销了华北行政区的建制。由此可知华北行政区(     
①在战局变化和解放区扩大的背景下设立
②在贯彻中央政策巩固政权方面发挥作用
③对新中国的政权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④于第一届全国人大会上依提案正式撤销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3-04-01更新 | 315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重视城乡关系的协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走向成功的宝贵经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向农村派驻工作队,是中国共产党联结城乡、开展革命的重要机制。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通过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一大批“特派员”派驻乡村,发动农民参加国民革命,由此开始探寻农民动员的系统性战略。20世纪30年代,中央苏区推行巡视员制度,下派巡视员到各县乡指导工作,定期向中央汇报情况。在全面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各种形式的工作队机制成为中国共产党动员农民与实施政策的利器。

——摘编自[美]裴宜理《工作队:苏联经验的中国化》

材料二   毛泽东曾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业和农业,紧密联系起来。”但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从1958年起,严格的人口流动限制、农产品统购统销和人民公社等制度体系逐步建立起来,中国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形成了城乡隔离分治局面。

—摘编自王大伟等《中国百年城乡关系:从农村包围城市到城乡融合发展》

材料三   改革开放初期,城市文明距乡村社会非常遥远,却深刻地影响着农民的心态和价值观,世代相袭的农人一扫离乡悲情,将“出走”看作成功的标志和家族的希望。中国的城市化最早是从“心理”开始的,不同于西方的现代进程,它的始发者不是机器,不是商业活动,而是一个个离乡出走的脚步。

——摘编自李小江《梦中飞地:城乡夹缝中的性与女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实施乡村工作队机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后期城乡关系变化的原因。
(3)你是否赞成“中国的城市化最早是从‘心理’开始的”这一观点?说明理由。
2023-11-14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名校统考(11月大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大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雍正四年(1726年),朝廷要求各省在一年内推行保甲法,拣选宗族中的人士为族正;次年又制定了恶人为尊长族长致死免抵之例。乾隆二年(1737年)“免抵”之例被删除,转而推行族正制。道光时期,相关律例仍赋予族长、绅士以“捆送”族人的权力。金田起义后,清政府要求乡绅办团练,形成“族团”。晚清特别是民国时期,中央政府一度试图设立乡政府、重建保甲制。有学者认为,到清末,由于宗族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法律之基础皆出现了“崩溃”,“(宗族的)职能已名存实亡而呈摇动不安之象”。

——捕编自肖唐镖《从正式治理者到非正式治理者——宗族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变迁》


(1)根据材料,概括与清中期相比,近代中国基层治理方略的变化,并指出这一变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近代史上中国共产党为解决上述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研究中国的现代化转型过程,往往脱离不了西方现代政治发展要求和中国政治发展传统的逻辑这两种基本语境。然而,当我们在追究“中国问题”的根源,试图了解其发展脉络,描绘它未来的发展图景时,却也往往流连于对理想模式的关注,而忘记了中国最基本的政治需要,即处于竞争国际环境中对生存、发展的渴望。对中国来说,无论我们是尝试理解中国政治转型过程中古代政治文明与现代政治实践的困难与努力,或是力图解析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所形成的政治结构,从而力图找到中国政治发展的价值、制度与组织安排等逻辑,我们始终要记住一点,就是理解中国政治的需求:在今天,它表现为革命、民主与国家现代化建设,但在昨天它却表现为其他问题,在未来,它还将不断给我们带来新的问题。因此,政治重心始终在变化,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准这个重心,并由此满足中国政治发展的需要,即推动政治转型,提供更多的合法性、体制与秩序。

——摘编自王安华《略论中国近现代政治转型的现实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代中国政治转型”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5-28更新 | 241次组卷 | 4卷引用:九师联盟2023届高三考前押题卷文综历史试题(全国卷)
8 . 从土地革命时期的苏区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根据地再到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区域内,充满了诸多象征革命话语的符号和标识,如苏区内的红旗、红军的称谓;延安的宝塔山、延河水、秧歌、纺车。这些符号和标识反映出(     
A.革命话语的生活化趋向B.中共革命领导力的增强
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D.革命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2023-11-08更新 | 143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31年秋,中国共产党人对民主问题进行了新的思考,提出从“苏维埃工农共和国”转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的构想;1936年夏,共产党人又转而提出“民主共和国”的构想。这一变化(     
A.推动了国民革命深入发展B.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扩大了民主范畴以适应形势发展D.旨在保障广大人民政治参与权益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融,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材料一   清入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苦心经营,完成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崇“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材料二   民国时期,封建帝制被废除,民族平等被写入约法和宪法,推动了边疆民族观的进步。治边思想由古代的“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在边疆地区的施政方针上,由“因俗而治”转变为促进边疆内地化。措施上,提出了三民主义的边疆政策,在边疆推行省县制,改土归流、改革盟旗制度等,将边疆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制定并实施了开发和建设边疆的经济政策,同时开展边疆教育,提高边疆各民族的文化水平。

——摘编自马玉华《治边政策:从清代到民国的梳理》等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19415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194751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时期在边疆治理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政府探索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2022-12-09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一中、龙岩一中、三明二中三校2023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