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之后,各地的城乡苏维埃政权纷纷建立。这些基层政权承担的职能涵盖了生产发展、群众动员、政治宣传、社会协调等方面。这说明(     
A.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全国已广泛建立B.基层革命政权承担职能较多
C.敌我力量对比已发生根本性变化D.根据地实行民主管理
2024-04-19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雍正四年(1726年),朝廷要求各省在一年内推行保甲法,拣选宗族中的人士为族正;次年又制定了恶人为尊长族长致死免抵之例。乾隆二年(1737年)“免抵”之例被删除,转而推行族正制。道光时期,相关律例仍赋予族长、绅士以“捆送”族人的权力。金田起义后,清政府要求乡绅办团练,形成“族团”。晚清特别是民国时期,中央政府一度试图设立乡政府、重建保甲制。有学者认为,到清末,由于宗族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法律之基础皆出现了“崩溃”,“(宗族的)职能已名存实亡而呈摇动不安之象”。

——捕编自肖唐镖《从正式治理者到非正式治理者——宗族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变迁》


(1)根据材料,概括与清中期相比,近代中国基层治理方略的变化,并指出这一变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近代史上中国共产党为解决上述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研究中国的现代化转型过程,往往脱离不了西方现代政治发展要求和中国政治发展传统的逻辑这两种基本语境。然而,当我们在追究“中国问题”的根源,试图了解其发展脉络,描绘它未来的发展图景时,却也往往流连于对理想模式的关注,而忘记了中国最基本的政治需要,即处于竞争国际环境中对生存、发展的渴望。对中国来说,无论我们是尝试理解中国政治转型过程中古代政治文明与现代政治实践的困难与努力,或是力图解析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所形成的政治结构,从而力图找到中国政治发展的价值、制度与组织安排等逻辑,我们始终要记住一点,就是理解中国政治的需求:在今天,它表现为革命、民主与国家现代化建设,但在昨天它却表现为其他问题,在未来,它还将不断给我们带来新的问题。因此,政治重心始终在变化,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准这个重心,并由此满足中国政治发展的需要,即推动政治转型,提供更多的合法性、体制与秩序。

——摘编自王安华《略论中国近现代政治转型的现实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代中国政治转型”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5-28更新 | 241次组卷 | 4卷引用: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分层作业)-【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大一统”的农业社会,乡村是国家的细胞,是王权是否巩固的基础。同时,乡村又是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为了维系王权,封建国家采取“官民共治”的形式,将国家权力渗透到乡村,推行“乡里制度”。乡里制度从秦王朝创立到清末衰竭,经历数千年的变迁,其形式和称谓发生了诸多变化,但却一直延续。“乡里制度”借助宗族制度强化对乡村的管理,用行政手段编制乡村社会,是乡村治理的政治基础,它直接决定了乡村政治文化的基本特点。

——摘编自骆正林《中国古代乡村政治文化的特点——家族势力与国家势力的博弈与合流》

材料二:抗日战争摧毁了疲弱保守的中国乡村政治秩序,刺激了民族意识的萌发,也带来了乡村社会重建之契机。中国共产党以农民的利益为切入点,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各阶级阶层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的调整,开始建设乡村社会新秩序。以共产党为核心的农抗会、妇抗会、教抗会、青抗会和儿童团等群众组织为基础的现代行政体系在敌后根据地出现,并成为乡村社会新的权力中心,在此基础上,1941年前后地方政权建设在华中抗日根据地全面展开。这一切彻底改变传统乡村的面貌和发展方向,也为中国共产党后来进行大规模社会动员聚集资源,推进乡村乃至全国变革作了准备。

——摘编自杨丹伟《抗日战争与乡村社会治理模式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政治文化的特点,简析中国古代推行“乡里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治理乡村与中国古代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31年秋,中国共产党人对民主问题进行了新的思考,提出从“苏维埃工农共和国”转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的构想;1936年夏,共产党人又转而提出“民主共和国”的构想。这一变化(     
A.推动了国民革命深入发展B.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扩大了民主范畴以适应形势发展D.旨在保障广大人民政治参与权益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38年晋察冀边区村选,"新当选的仍然是劣绅土豪",当选的贫农和雇农"接二连三的被地主豪绅所收买";而在1940年村选中,贫民和中农在村代表会议当选的比例为87.1%。这一变化说明晋察冀边区
A.践行了"三三制"的原则B.贯彻了工农专政的理念
C.实现了土地革命的目的D.基层群众政治觉悟提高
2022-02-23更新 | 417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下表为民主革命时期中共领导的陕北地区民主代议机关名称的变化。这一变化(     
开始时间代议机关名称
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陕甘边区苏维埃代表大会
1936年3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陕北省苏维埃代表大会
1937年5月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议会
1938年11月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参议会
1945年10月陕甘宁边区下辖县(乡)将参议会改为人民代表大会
A.受到了西方代议制度的影响B.是中共对自身建设的需要
C.是国内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D.适应了革命形势发展趋势
2022-11-11更新 | 225次组卷 | 4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华中师大海南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1943年,晋察冀边区的冬学教材有《反法西斯课本》《减租减息课本》《妇婴卫生》《怎样种庄稼》等。冬学课程的设置包括政治、军事、识字、唱歌、算数等,不同时期侧重点略有变化。这说明,当时晋察冀边区
A.极力构建红色政权政治文化B.重视文化建设与军事并举
C.并践行了社会主义革命理论D.“三三制”的原则得到贯彻
2022-04-07更新 | 478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师范学院附中、师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政治制度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及安、史既平,武夫战将以功起行阵,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大者连州十数,小者尤兼三四,所属文武官,奚自置属,未尝请命于朝,力达势盛,遂成尾大不掉之势……自宋以臣知州事,历代因之,遂无复弱干强枝之患。宋太祖及赵普之计虑(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深矣,而议者徒谓宋之弱由此,是但知御侮力薄,不足以自强,而不知消患于未萌。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在政府权力的制约方面,(美国)联邦宪法采用了在同一体制内对于政府权力进行两向分割,即对联邦和州政府的权力进行纵向分割,在联邦政府的层次上依三权分立的原则对中央政府的权力进行横向分割。通过联邦制和三权分立体制形成了对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克服邦联体制下美国面临的社会危机,同时形成了新的国家体制。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三第一章总纲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依法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有思想、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讯、人身、居住、迁徙、宗教信仰及示威游行的自由权。

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废除束缚妇女的封建制度。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教育的、社会的生活各方面,均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实行男女婚姻自由。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指出,安史之乱后唐代出现了什么现象?宋太祖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这种解决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在国家体制方面的创新表现。

(3)以上内容出自哪一历史文献?简要说明该文献的历史地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