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48年8月,由晋冀鲁豫和晋察冀边区组成华北行政区,9月正式成立华北人民政府,代表中央人民政府领导和管理各地方政府的工作。同年12月1日发布公告,解放区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及一切交易,均以人民币为本位货币。至1949年10月30日华北人民政府将权力移交中央人民政府。1954年6月撤销了华北行政区的建制。由此可知华北行政区(     
①在战局变化和解放区扩大的背景下设立
②在贯彻中央政策巩固政权方面发挥作用
③对新中国的政权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④于第一届全国人大会上依提案正式撤销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3-04-01更新 | 316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雍正四年(1726年),朝廷要求各省在一年内推行保甲法,拣选宗族中的人士为族正;次年又制定了恶人为尊长族长致死免抵之例。乾隆二年(1737年)“免抵”之例被删除,转而推行族正制。道光时期,相关律例仍赋予族长、绅士以“捆送”族人的权力。金田起义后,清政府要求乡绅办团练,形成“族团”。晚清特别是民国时期,中央政府一度试图设立乡政府、重建保甲制。有学者认为,到清末,由于宗族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法律之基础皆出现了“崩溃”,“(宗族的)职能已名存实亡而呈摇动不安之象”。

——捕编自肖唐镖《从正式治理者到非正式治理者——宗族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变迁》


(1)根据材料,概括与清中期相比,近代中国基层治理方略的变化,并指出这一变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近代史上中国共产党为解决上述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3 . 从土地革命时期的苏区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根据地再到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区域内,充满了诸多象征革命话语的符号和标识,如苏区内的红旗、红军的称谓;延安的宝塔山、延河水、秧歌、纺车。这些符号和标识反映出(     
A.革命话语的生活化趋向B.中共革命领导力的增强
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D.革命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2023-11-08更新 | 143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重视城乡关系的协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走向成功的宝贵经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向农村派驻工作队,是中国共产党联结城乡、开展革命的重要机制。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通过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一大批“特派员”派驻乡村,发动农民参加国民革命,由此开始探寻农民动员的系统性战略。20世纪30年代,中央苏区推行巡视员制度,下派巡视员到各县乡指导工作,定期向中央汇报情况。在全面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各种形式的工作队机制成为中国共产党动员农民与实施政策的利器。

——摘编自[美]裴宜理《工作队:苏联经验的中国化》

材料二   毛泽东曾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业和农业,紧密联系起来。”但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从1958年起,严格的人口流动限制、农产品统购统销和人民公社等制度体系逐步建立起来,中国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形成了城乡隔离分治局面。

—摘编自王大伟等《中国百年城乡关系:从农村包围城市到城乡融合发展》

材料三   改革开放初期,城市文明距乡村社会非常遥远,却深刻地影响着农民的心态和价值观,世代相袭的农人一扫离乡悲情,将“出走”看作成功的标志和家族的希望。中国的城市化最早是从“心理”开始的,不同于西方的现代进程,它的始发者不是机器,不是商业活动,而是一个个离乡出走的脚步。

——摘编自李小江《梦中飞地:城乡夹缝中的性与女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实施乡村工作队机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后期城乡关系变化的原因。
(3)你是否赞成“中国的城市化最早是从‘心理’开始的”这一观点?说明理由。
2023-11-14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名校统考(11月大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大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大一统”的农业社会,乡村是国家的细胞,是王权是否巩固的基础。同时,乡村又是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为了维系王权,封建国家采取“官民共治”的形式,将国家权力渗透到乡村,推行“乡里制度”。乡里制度从秦王朝创立到清末衰竭,经历数千年的变迁,其形式和称谓发生了诸多变化,但却一直延续。“乡里制度”借助宗族制度强化对乡村的管理,用行政手段编制乡村社会,是乡村治理的政治基础,它直接决定了乡村政治文化的基本特点。

——摘编自骆正林《中国古代乡村政治文化的特点——家族势力与国家势力的博弈与合流》

材料二:抗日战争摧毁了疲弱保守的中国乡村政治秩序,刺激了民族意识的萌发,也带来了乡村社会重建之契机。中国共产党以农民的利益为切入点,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各阶级阶层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的调整,开始建设乡村社会新秩序。以共产党为核心的农抗会、妇抗会、教抗会、青抗会和儿童团等群众组织为基础的现代行政体系在敌后根据地出现,并成为乡村社会新的权力中心,在此基础上,1941年前后地方政权建设在华中抗日根据地全面展开。这一切彻底改变传统乡村的面貌和发展方向,也为中国共产党后来进行大规模社会动员聚集资源,推进乡村乃至全国变革作了准备。

——摘编自杨丹伟《抗日战争与乡村社会治理模式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政治文化的特点,简析中国古代推行“乡里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治理乡村与中国古代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6 . 某学者对抗战前后中国华北农村乡村治理结构的研究如下表所示。表中所示变化有利于(        
传统社会乡村治理结构政府一乡绅(宗族)—农民
晋察冀边区乡村治理结构政府一群众团体和互助合作组织—农民
A.促进农民的主人翁意识觉醒B.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C.中共夺得民族战争的领导权D.提高农村居民的劳动积极性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研究中国的现代化转型过程,往往脱离不了西方现代政治发展要求和中国政治发展传统的逻辑这两种基本语境。然而,当我们在追究“中国问题”的根源,试图了解其发展脉络,描绘它未来的发展图景时,却也往往流连于对理想模式的关注,而忘记了中国最基本的政治需要,即处于竞争国际环境中对生存、发展的渴望。对中国来说,无论我们是尝试理解中国政治转型过程中古代政治文明与现代政治实践的困难与努力,或是力图解析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所形成的政治结构,从而力图找到中国政治发展的价值、制度与组织安排等逻辑,我们始终要记住一点,就是理解中国政治的需求:在今天,它表现为革命、民主与国家现代化建设,但在昨天它却表现为其他问题,在未来,它还将不断给我们带来新的问题。因此,政治重心始终在变化,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准这个重心,并由此满足中国政治发展的需要,即推动政治转型,提供更多的合法性、体制与秩序。

——摘编自王安华《略论中国近现代政治转型的现实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代中国政治转型”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5-28更新 | 241次组卷 | 4卷引用:九师联盟2023届高三考前押题卷文综历史试题(全国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注重对于国家管理者的道德法律共同治理,重视通过道德教化,培育官员的家国情怀,激发官员的浩然正气;通过法律规范,规制机构的职责程序,约束官吏的行为举止,从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历代王朝所实施的道德法律共同治理模式中,道德始终是国家治理的主要手段,“德治”成为历代统治者所弘扬、追求的政治理想。在官吏治理、基层社会治理方面,道德规范所涉及社会关系比重,道德治理的社会覆盖面以及实施效果,都充分展示了“德治”的生命力和有效性。

——摘编自朱勇《中国古代社会基于人文精神的道德法律共同治理》

材料二   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不断变化,各解放区也开始逐渐连成一片。根据地民众通过人民代表会议的选举,相继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革命根据地的政权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阶级基础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已然成为中国共产党及中国人民要建构的新的政权结构模式。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以示和蒋介石政权不同。”

——摘编自杨东《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与参与主体的近代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的进步之处,并说明取得进步的主要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31年秋,中国共产党人对民主问题进行了新的思考,提出从“苏维埃工农共和国”转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的构想;1936年夏,共产党人又转而提出“民主共和国”的构想。这一变化(     
A.推动了国民革命深入发展B.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扩大了民主范畴以适应形势发展D.旨在保障广大人民政治参与权益
10 . 下表为民主革命时期中共领导的陕北地区民主代议机关名称的变化。这一变化(     
开始时间代议机关名称
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陕甘边区苏维埃代表大会
1936年3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陕北省苏维埃代表大会
1937年5月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议会
1938年11月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参议会
1945年10月陕甘宁边区下辖县(乡)将参议会改为人民代表大会
A.受到了西方代议制度的影响B.是中共对自身建设的需要
C.是国内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D.适应了革命形势发展趋势
2022-11-11更新 | 225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南昌聚仁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