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1 . 魏晋南朝时,负责品评士人的中正官由朝官兼任,地方长官所征辟的掾属(佐治的官吏),也需要中正品评方能继续升迁;权贵一旦失势,其子弟就会被中正“削下”降品。这客观上反映魏晋南朝(     
A.寒门士族的崛起B.选官权力中央化的趋势
C.官吏选拔的开放性特征D.官僚体系的混乱
2 . 概述古代官员选拔 考核 监察制度发展过程,归纳其发展的特点进和基本趋势是什么?
2022-10-21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必备知识清单(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3 . 同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监察体系中一般存在御史监察和谏官言谏两个系统,两者皆出于权力制约的目的而产生。相较而言,前者是君主的耳目,重在制约臣下,地位更为重要;后者主要是时君主提出意见和建议,多是制约君主,地位低一些。这二者在先秦时期就已并存。秦汉时期重御史监察而轻谏官言议,谏官的设置具有任意性且很不固定。汉代谏官的职位及数量仍不固定,谏议大夫、光禄大夫等多兼职行使谏议职权。东汉时期,谏官相对固定下来,归属侍中寺。魏晋时期侍中寺改为门下省,掌管封驳、奏事和谏诤。

——摘编自赵晓耕、刘盈辛《中国传统御史监察制度的反思》

材料二   明代在前代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建立了较为严密的监察体系。在中央以都察院为核心机构,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监各道”,十三道监察御史“出则退视方岳,入则弹压百僚”。以都察院为核心的监察机构,自设立之初,就明确定为天子“耳目之司”,专司风宪,负责侦缉臣下奸邪,“宣上德,达下情”,以广天子聪明之德。明代中叶之后,监察体系弊端丛生,握有监察大权的御史不断卷入政治争斗之中,甚至沦为党争的工具,背离了选用御史的初衷,极大损害了监察系统的权威,也使明代官僚体系逐渐失去了有效监督、自我净化的能力,最终滑向衰亡腐朽的深渊。

——摘编自刘祥学《从御史选用制度的演化看明代政治走向》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至魏晋时期谏官言谏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2022-09-22更新 | 328次组卷 | 6卷引用:百师联盟2023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一)历史试题
4 . 征辟是一项由汉武帝创立的,皇帝直接从民间征召名士为官的制度。东汉时期,公卿大夫往往以受征辟为荣,二千石长吏(郡太守级)皆自辟曹掾(分治具体事务的属吏),渐成风习。东汉时征辟制的发展(     
A.成为九品中正制的渊源B.反映了地方权力的失控趋势
C.是朋党政治形成的原因D.得益于世家大族的迅速崛起
5 . 东汉初,中央要求各州郡对所推荐的孝廉先委以职务,考核合格后再向中央举荐。东汉顺帝时,则对各孝廉进行考试,考试不合格者将被黜落。据此可知,汉代察举制
A.突出强调门第观念B.对伦理道德的重视程度有所降低
C.呈现出衰落的趋势D.不断调整以适应国家治理的需要
6 . 汉代监察权由副宰相御史大夫来行使,内外百官和王室宫廷均在监察范围内。后来御史单独成为御史台,其职权只限于监察政府,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这一变化说明(     
A.相权因御史独立而遭削弱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解决
C.御史台权力地位不断上升D.王室和宫廷不再受外来监督
2024-01-15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模拟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代官员考核标准变化很大,但总体上分为两大类:一是“政绩”标准。包括对一般性行政官员的考核和业务官吏的考核:对一般性行政官员如部门首长和地方行政首长,则考核其所属部门或地区的户口增减、垦田多少、钱谷收入、盗贼狱讼、教育水利等,也就是说,是综合指标的考核;对担任专门业务的官吏,其考核依据不同的职事制定不同的标准。二是“道德”标准。我国传统是礼治治国,比较重视官员的道德水准,于是官员的道德水平也是考核重心。在隋以前是清正、治行、勤谨、廉能等;在唐宋是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不懈;在明清是清、慎、勤等。这些被认为是所有官吏必应具备的品德,也是考核的基本内容。

——摘编自吕冰洋《央地关系:寓活力于秩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解读中国古代官员考核标准。(要求:论题明确,表述准确、史实充分、逻辑严密、论述成文)
2024-02-23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东汉前中期,发表乡里舆论评价的主体,往往被泛称表述为“乡里”“乡人”“州里”;东汉后期则出现了许劭、许靖、郭太等“核论乡党人物”,以至“天下言拔士者,咸称许、郭”。这一变化表明(       
A.大族名士操纵选官B.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C.吏治腐败政治黑暗D.门阀政治威胁皇权
2024-02-21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9 . 东汉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郡国守相进行察举,主要根据乡党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随着地方豪族势力的发展,封建国家的行政组织日趋瘫痪,乡党舆论逐渐被官僚家族(同时又是豪强)所支配。这一变化导致东汉时期(     
A.地方长官失去举荐人才的权力B.门阀政治的逐渐形成
C.门第族望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D.九品中正制正式确立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官职完全由贵族垄断。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废除世卿世禄制度。虽然各国要职大多仍由宗室、同姓或大族担任,但是官吏都不再授给采邑,而是领取实物俸禄。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岁举孝廉的察举常科亦初步建立。同年,武帝还诏举贤良、文学,并亲加策试。汉武帝还在京师建立了太学,置博士弟子五十人,学成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东汉中后期,随着豪强大族经济力量的发展,察举和辟召都为豪强大族所垄断。

——摘编自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材料二       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院是最高的权力机构,由前任国家长官及其他大奴隶主代表组成,掌握统治权。拥有批准、认可法律,批准当选的最高官吏,管理财政、外交、军事,以及实施重大宗教措施等实权。屋大维执掌政权后,他保留了共和制的各种政治机构:公民大会、元老院和共和时期的官制,但这些官员的权力都被他逐渐架空。从公元前28年到公元前11年,屋大维三次改组元老院,缩减名额,限定财产资格,从中清除了不合格者,安插了大量亲信。帝国内各种官职和人员也都唯元首之命是从。

——摘编自曾兮筠《罗马帝国的衰亡与官僚主义》

材料三       西洋某史家曾把中国两汉时代的历史,与罗马比较,他说:凡罗马衰亡的原因,中国都有的。却有一件事,唯中国所有,罗马所无,那便是(官员的)选举制度。观此,便知选举制度关系之重大了。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选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春秋到东汉选官制度的变化,说明察举制在两汉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元老院在罗马共和国时代和帝国时代不同的地位,并分析其地位变化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观点的认识。
2023-10-23更新 | 169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