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战国秦汉时期,赐爵制和官僚制并非合二为一、官、爵关系一直在发生变化,如下表所示。

时代基本特征相关记载出处
秦国“无官不爵”于是免武安君(白起)为士伍。《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秦朝官、爵分为二途上造以下到官佐、史毋(无)爵者。《睡虎地秦墓竹简》
西汉以官秩定爵位赐吏六百石以上爵五大夫,勤事吏二级。《汉书·元帝纪》
东汉爵的政治意义逐渐丧失近世赏人,皆不由等级从,无爵封,无列侯,原其所以,爵废故也。《太平御览》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官僚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战国、秦汉时期官爵关系的变化(不得照抄原文)。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秦汉时期影响官爵关系变化的因素。
2 . 魏晋时期,士人的品状评定之后,如有错误,或者时间久了,士人的思想言行有了变化,经查明确切,即予更改,称“清定”,一般三年普查“清定”一次。“清定”制度的实施(     
A.保障了考试选才的公平性B.加强了对官员行为的监察
C.使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D.有助于巩固九品中正制度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代官员考核标准变化很大,但总体上分为两大类:一是“政绩”标准。包括对一般性行政官员的考核和业务官吏的考核:对一般性行政官员如部门首长和地方行政首长,则考核其所属部门或地区的户口增减、垦田多少、钱谷收入、盗贼狱讼、教育水利等,也就是说,是综合指标的考核;对担任专门业务的官吏,其考核依据不同的职事制定不同的标准。二是“道德”标准。我国传统是礼治治国,比较重视官员的道德水准,于是官员的道德水平也是考核重心。在隋以前是清正、治行、勤谨、廉能等;在唐宋是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不懈;在明清是清、慎、勤等。这些被认为是所有官吏必应具备的品德,也是考核的基本内容。

——摘编自吕冰洋《央地关系:寓活力于秩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解读中国古代官员考核标准。(要求:论题明确,表述准确、史实充分、逻辑严密、论述成文)
2024-02-23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汉武帝设置刺史制度,刺史俸禄六百石,主要监察俸禄两千石的地方官,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俸禄由六百石提升至两千石,位列九卿。这一变化反映出(     
A.刺史制度发生异变B.刺史监察的权力扩大
C.刺史制度不断完善D.刺史监察的范围扩大
2024-01-09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1月考试历史试题
5 . 东汉前中期,发表乡里舆论评价的主体,往往被泛称表述为“乡里”“乡人”“州里”;东汉后期则出现了许劭、许靖、郭太等“核论乡党人物”,以至“天下言拔士者,咸称许、郭”。这一变化表明(       
A.大族名士操纵选官B.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C.吏治腐败政治黑暗D.门阀政治威胁皇权
2024-02-2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6 . 有学者认为,在重身份的社会中,贵族家庭不用担心子孙后代的前途命运,无须担心子孙贤能、努力与否。而在重能力的社会中,一个科举成功的人却需要考虑如何将子孙培养成才,以避免家道衰落。该学者意在说明(     
A.时代变化促进选官制度调整B.量能授官彰显公平公正原则
C.官僚政治较贵族政治更优越D.用人机制影响社会价值取向
2023-06-27更新 | 113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以前,基本是按照血统、世袭爵位、职位,寒门之子基本没有可能进入国家政权管理体制。到了汉初,汉高祖认识到人才的紧缺和重要,开始选贤任职。官员的选举标准是乡举里选,由地方治理官员对辖区内有才能、德行的贤人义士向皇帝和上级进行推选的官员推荐制度。汉代察举制主要有三种名目: 一是贤良方正,二是孝廉,三是秀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察举制本身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察举制遭到全面破坏,人才选拔也已名不副实,察举制逐步走向了没落。

——摘编自许为《以名入仕以文取士人才选拔制度比较——以察举制和科举制为中心》

材料二

科举制创始于隋朝,经过分科考试,根据文采优劣进行人才选拔的一种制度。唐朝沿袭 了隋朝的官员选找制度,自由报考,以诗赋策问取士,但店代科举有秀才、明经、进士、俊±、明法、明字、明算、童子、道举等诸科,并且在每一科里面又进一步细分。其中,明经科重帖经、墨义,主要考察考生对儒学经典的记忆。进士科的考试内容主要是面向一般士人的对时务策,突破了山士族门阀是断的传统经学的限制。虽然诸料并存,但主要是以明经和进士两科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摘编自李默海《布衣入仕与中图君主专制政体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有哪些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察举制和隋唐科举制产生的共同作用,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各种选拔人才的标准,或以血统,或以军功,或以赀财,或以德行,或以才干,等等。但是不容否认,除夏商周时期是以血缘为唯一标准外,其余的大部分时期,德才是文官选拔标准的主旋律。如春秋战国时期,出于政治斗争和军事战争的需要,多数诸侯国废除了以血缘亲疏决定官职高低的标准,坚持以贤能为标准选拔人才。汉王朝建立后,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强调选拔标准以儒家道德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选官制最初仍是将德才、学识、家世三个标准并重,到了中后期家世成为选官的唯一标准。隋唐至明清时期实行了科举考试选官制度,将科举选官和学校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较好地解决了选拔标准中德与才的关系问题,使文官选拔标准朝着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两条古代文官选拔标准变化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9 . 家谱是家族传承的重要载体,有寻根问祖、敦亲睦族等重要作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官修谱牒兴盛,宋朝以后,流行私修,家谱走向了普通百姓的家族中。这种变化从侧面反映(     
A.选官制度发展演变B.宗法观念逐渐淡化
C.市民经济发展繁荣D.社会主流思想改变
10 . 公元220年,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以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到南朝时,出现了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的局面。这一变化表明九品中正制(     
A.以血统为主要评定依据B.秉持着公正的民主原则
C.设置初衷与效果相背离D.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