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材料一   中国科举制度发展大事记

595年,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①605年,隋炀帝大业元年,始建进士科,以文辞取士,科举制度形成

②624年,唐高祖武德七年,恢复九品中正制

③627年,唐太宗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增加考试科目,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④689年,武则天载初元年,亲策天下贡士,被视作“殿试”之始

⑤73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下诏之后的考试由礼部侍郎主持,提高了科举考试地位

⑥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进行科举改革,开始以经义取士

⑦1315年,元仁宗延祐二年,分成左右榜,左榜供汉人南人,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

⑧1427年,明宣宗宣德二年起,开始实行南北卷以及之后的南北中卷制度

⑨1487年,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八股文定型

⑩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进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至此中国科举制结束

材料二   历代状元籍贯分布统计表(共357名)

时期
地区
五代北宋南宋合计
北方40628061181110120
南方181024370027769237
共计58165237611108879357

注:据文献记载,中国历史上共产生状元700多名,但有明确著录籍贯的只有357名。

北方:河南 河北 山东 山西 陕西 甘肃 黑龙江 辽宁 

南方:江苏 浙江 福建 江西 安徽 四川 广东 广西 湖南 湖北 贵州 

——以上材料根据《中国科举史话》(李树)和现行高中统编教材相关内容整理

1.材料一大事记前面四条所述关于九品中正制的废除—恢复—再废除,从中可知(     )(单选)
A.世家大族逐渐没落B.科举制度存在严重弊端
C.门阀观念日益强化D.九品中正制仍可以延续
2.材料一大事记第⑥条所述的科举改革,应与下列哪一变法或改革有关?(     )(单选)
A.商鞅变法B.孝文帝改革C.王安石变法D.张居正改革
3.材料一大事记第⑦条所述的左右榜,应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     )(单选)
A.南北面官制B.猛安谋克制C.行省制度D.四等人制
4.结合材料二表格和所学,五代、辽、金、元这几个时期状元比较少的原因是什么?
5.材料二表格中状元籍贯的分布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分析形成这一发展趋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6.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科举制度能够延续约1300年的原因是什么?
2024-04-07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

2 .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材料一   (唐太宗)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二   (北宋)国初取进士,循唐故事,每岁多不过三十人。太宗初即位,天下已定有意于修文,特取一百九十人,自唐以来未之有也。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选举考三·举士》

材料三 凡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公民,都可以参加文官考试,成绩优异者得到录用。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得公开参与政治活动。在西方国家政府中,政府部长等政务官负责制定政策,对政策的正确与否负政治责任,文官必须忠实执行政策,在政务官的领导下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和政务官的任期制不同,文官只要没有严重过错,可任职到退休。同时,文官根据工作成绩得到晋升或惩罚。

——摘自《选择性必修一》

材料四   在我们西方所有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及文官制度时,都把它的创始者归于中国,归功于中国的科举制度。

——(美)艾伦·坎贝尔

材料五   汉承秦制,“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盗贼多少,上其计簿”,御史大夫检查计簿所载数据的真伪,丞相府则据实以行奖惩,绩优者升迁。为了防止官吏弄虚作假,汉朝颁布了《上计律》、《功令》、《考功法》,其中规定了“上财物之计簿而欺谩不实”的行为为欺谩之罪,要承担刑事责任。对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庸吏,也要免职。唐代形成了一系列关于考课的具体法规,明确规定考核标准,即“四善二十七最”。“四善”是指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二十七最”是针对各个职位的具体工作而规定的具体要求,偏重在职才能的考察。各部门长官在对其下属进行初考后,考核结果要“悬于本司、本州之门三日”。

——摘编自刘守芬等《对中国古代廉政法律制度的历史考察》


(1)按照要求,完成表格。

时间

先秦时期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制度

世官制

B

九品中正制

D

标准

A

德才

C

E


(2)材料一中唐太宗“喜”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3)结合所学,分析出现材料二状况的原因。
(4)依据材料,归纳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
(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外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的看法。
2024-03-19更新 | 49次组卷 | 4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选必1封面图片考。

选必1封面

上图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宋代科举图》,但也有人提出了质疑。

(1)若此图确为《宋代科举图》,从皇帝端坐于上、考生书写于下的场景可以判断,该科举考试的环节为(     )(单选)
A.乡试B.会试C.殿试D.武举

(2)有人对该图是宋代科举场景的说法提出质疑。请判断下列理由分别针对的是图像中的哪些细节提出的质疑?(配伍)
图像细节质疑理由
(1)考生站着考试,随意离座,相互交谈,更有相互作揖者。A.宋代科举,考生按榜就坐,不得移易,不准交谈。
B.考生进场前严格搜身,门禁森严。凭号入场,失号不得入。
C.宋代科举考毕,弥封、誊录。交卷时考场官员已做好收卷准备,严防考卷顺序错乱。
D.考生应穿白色麻衣入考,衣着亮丽则有挟带之嫌。
(2)大门敞开,门口士人交谈甚欢。
(3)场内考生着中下级官服。
(4)考生完成试卷直接提交,很随意。

(3)有人说,以上质疑理由要证伪“该图作者想要反映宋代科举场景”,证据尚不充分。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有学者发现该画原稿右上角有“召试县令”四字。通过考证,该图为法国国家图书馆藏《帝鉴图说》中的一页。该书是张居正通过若干帝王故事教育万历帝为君之道的启蒙教材,图文并茂,每图附张居正解说。以下为“召试县令”的解说:

(唐)玄宗以县令系亲民之官,县令不好,则一方之人皆受其害,故常加意此官。是时有吏部新选的县令二百余人,玄宗都召至殿前,亲自出题考试,……那县令所对的策惟有韦济词理都好,取居第一、拔为京畿醴泉县令……又四十五人,考居下等,放回原籍学问,以其不堪作令,恐为民害也。又敕令在京五品以上官,及外面的刺史,各举他所知的好县令一人……所以那时县令多是称职,而百姓皆受其惠,以成开元之治。今之知县,即是古之县令,欲天下治安,不可不慎重此官也。

(4)(唐)玄宗这一称谓属于(     )(单选)
A.尊号B.谥号C.庙号D.年号

(5)根据以上解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双选)
A.通过解说可确认该图反映的非宋代科举而是唐代科举
B.通过文字解说可说明唐代的官员选拔仍存在推举方式
C.该故事以记述帝王负面言行起到“恶可为戒”的目的
D.张居正据此告诫万历帝地方治理与官员考核的重要性

(6)综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选必1选用《召试县令》图作为封面的合理性。
2023-12-15更新 | 90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自秦以来,历朝历代的中枢机构充当了国家机器的“大脑”,以下是不同时期中枢机构的示意图



                                图1                                                              图2                                                               图3
1.请说出3幅示意图分别反映的朝代
图1:______________
图2:______________
图3:______________
2.所有示意图都有一个共同角色A,这个A应是①______________(请填入合适的文字),图1所反映的时期,地方上推行的制度是_②______________(请填选项字母)。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             D.设立藩镇
3.人才选拔对国家的安定、发展,对中央到地方的官员补充至关重要。中国历史不同时期曾采取不同的人才选拔机制,请选择适当内容填入下表中。

时代

西周

秦国、秦朝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

选拔制度

考察内容

血缘

战功

经学、文学、策论等

A.察举制             B.科举制             C.德才             D.军功爵制
E.世卿世禄             F.九品中正制             G.门第
2022-11-09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华东师大第二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
(1)完成下列提纲。(将字母分别填入相应空格中)。
A.削弱地方权力与加强中央集权的地方官制
B.选择标准的演变与不断制度化的趋势
C.君主专制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D.“家国一体”政治特点的先秦政治制度

(2)若要进一步研究主题“二”,可选择下列哪三则史料?分别说明你的理由。
A.明代民间“状元及第”匾额   B.秦代郡县形势图
C.清代达赖喇嘛册封谕旨   D.西周政治制度研究著作
E.宋代枢密院断事官印
(3)结合隋唐时期的相关史实,对主题“三、选官制度的演变”的内容展开论述。
2022-07-19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七宝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从沈括看中国古代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随父宦游各地。嘉佑八年(1063年),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宋神宗时参与变法,历任太子中允、……三司使等职。熙宁五年,淮南饥荒,沈括受命巡察,发放常平仓钱粮,疏通河渠。元丰三年(1080年),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驻守边境,后被贬。晚年移居润州(今江苏镇江),隐居梦溪园。

从沈括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探究到中国古代的制度与国家治理的知识。


(1)材料中,沈括嘉佑八年(1063年)“进士及第”,是指
A.科举考试应试中选   B.进行官吏任期考核   
C.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D.带领军队经略边疆
(2)材料中,沈括任“三司使”一职位,主要职能是掌管
A.财政   B.军政   C.考核   D.监察
(3)材料中,沈括“发放常平仓钱粮”。“常平仓”的主要职能是
A.减免赋役   B.储粮备荒   C.推行教化   D.维持治安
(4)材料中,沈括“出知延州(今延安),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主要抵御
A.蒙古   B.金   C.西夏   D.吐蕃
(5)沈括晚年移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创作了
A.《农政全书》   B.《天工开物》   C.《本草纲目》   D.《梦溪笔谈》
(6)“嘉佑”是古代皇帝的年号。下列选项与上述用法相同的是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孝文帝改革   D.光武中兴
(7)沈括所处的时代特征有
A.程朱理学受官方推崇   B.社会门第观念淡化   
C.多民族政权并立,交融趋势加强   D.城市商业繁荣,纸币全国通用
(8)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制度与国家治理的知识,老师制作了一张时空坐标轴。请将以材料所叙的史事填入时空坐标轴中的相应位置

A.合并赋役,“量地计丁”,折收银两   
B.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然后一年分夏秋两次   
C.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   
D.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2022-06-20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松江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据史书记载,以往州、郡、县之副佐及掌管文书等事务的僚官,皆由长官选任。隋唐则是“大小官员,悉由吏部”考核任用。这说明
A.地方长官权力扩大B.中央集权加强C.三省六部制的形成D.科举制的影响
8 . 士人·精英

知识分子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无论是传统士人还是现代知识精英,都要在时代洪流中作出抉择。

材料一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摘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摘自(北宋)汪洙《神童诗》

材料二   ……科举停废,则意味着希望的破灭。四民之首的士人不再以科举为指挥棒,而是各择出路:通过留学成为上层知识分子精英,旧学即废,全国上下转而崇尚新学,留学成为读书人进阶的最好途径。然而有条件留学的知识分子毕竟还是少数,而这些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归国后往往成为上层精英,如胡适。投身实业,清朝末年,在“西潮”冲击下,“商”念来愈被提升到重要位置,与西方商战,追逐高利风行一时,很多具有传统功名的人转而投身实业,如清末状元张謇、孙家鼐。融入地方政权,成为清末自治运动的重要力量,山西士子刘大鹏。还有一部分人加入会堂,或投身于军事活动,因此传统士人的社会流向发生了变化,他们的出路更趋多样化。

——摘自何吉美《科举制的存废与清末传统士人的社会流动》

材料三   ……中国知识分子中的优秀代表面对接踵而来的社会危机和历史巨变,积极思考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走上历史的中心舞台……发动了一场又一场政治社会的革命……。

——摘自康冀楠《清末开封:河南省革命摇篮》


(1)材料一中的“长策”指什么?如何理解“……赚得尽白头”?
(2)“科举停度,则意味着希望的破灭”,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不同时代“他们”的抉择
9 . “唐制:取世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这段史料描述的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B.军功授爵制C.察举制D.科举制
2020-08-12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10 . 君主专制强化
(1)仿照样式,完成古代中国“中央行政制度(举措)”创设的具体内容。

(2)补充完成古代中国在其他领域制度创设的史实。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