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答问题。

材料一   十九世纪中期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形成以来,其间文官数量一再增长。在1881-1914年间,文官总数在33年里增加了五倍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4年内增加了三十余万人,到1943年文官总人数达到七十一万多。二战后文官规模虽稍有减少,但由于文官一经录用,无过失则终身常任,这样不仅造成文官组织机构臃肿,而且以战时的文官队伍来管理战后百废待兴的社会事务,政府工作效率只能是低下,文官人浮于事,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政府的负担。同时,在凯恩斯主义的指导下,二战后各届政府不断扩大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干预、建成福利国家、掀起社会化高潮等方面的政策和制度不断出台,应时而设的公共部门越来越多。

——摘编自邱灵敏《西方行政制度改革中的制度性贫困》

材料二   1916-1920年北洋政府历次文官考试录取人数统计表(只有男子可以参加)

考试名称考试时间录取人数
第一次文官高等考试1996.6194
第二次文官普通考试1917.4295
第二次文官高等考试1991.10490(含外交官领事官10名)
第二次文官普通考试1920.10400

——摘编自杨学为《中国考试通史》

材料三   邓小平在1982年指出:“选贤任能也是革命.”在邓小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指导下,改革工作开始有序推进。公务员制度建设有关文件的拟定是探索阶段的重点工作,198511月,《国家行致机关工作人员条例》初拟工作顺利完成,这是国家公务员制度初步探索阶段的标志性成果。19894月,国务院六个部门开展公务员制度试点,这次试点是对政府部门输入“新鲜血液”的新途径、新方式的重要试验。在此基础上,哈尔滨市和深圳市在1990年继续试点,上述两地的公务员制度试点活动,通过具体实践对公务员制度内容中的职位、职级管理等规定进行了有效探索,为公务员制度内容文本化提供了有益的实践依据,随后,《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等一批构建公务员制度的基础性文件被提交送审,至此,我国公务员制度探索阶段的制度文件拟定工作基本上完成。

——摘自苏立宁等《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变迁历程、演进特征与动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英国文官数量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洋政府文官考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分析我国公务员制度探索阶段的特点。
2024-01-1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四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官员选拔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前提,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官员选拔和管理方式各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科举考试概况

朝代录取数据状元人数(据载)
唐朝开科268次,据不完全统计进士在10000人左右,明经诸科统计为20619有姓氏可考状元155人;有籍贯可考70人,南方19人,北方51
宋朝北宋开科81次,录取进士51660人,经考证,还有漏榜有姓氏可考状元71人;有籍贯可考状元64人,南方29人,北方35
南宋开科49次,录取进士45640人,经考证,还有漏榜有姓氏可考状元49人;有籍贯可考状元37人,南方37人,北方0

——据林白、朱梅苏等《中国科举史话》整理

材料二   在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曾创造了许多世界选举史上闻所未闻的投票选举办法……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干部选任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1982年,党中央首次提出“干部考试录用”的要求;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发布,则标志着党政机关干部“凡进必考”录用制度的初步建立。当前,完善中国干部选拔任用制度面临着一些全新条件。社会公共政治生活与执政党治国理政的多方面举措辩证结合,构成了推动中国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发展的强大动力。

——萧曙《发展中的中国特色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举制的变化,并结合所学指出其变化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陕甘宁边区政府委员的选举方法。阐述改革开放后完善中国干部选任制度的意义。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吸取教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实际出发,适时地把革命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相继开辟了井冈山、湘鄂赣、闽浙赣、鄂豫皖等农村革命根据地。在领导各根据地苏维埃政权建设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合理任用日益成为一个关系苏维埃政权稳固的关键问题。早期的《苏维埃组织法》就对区、乡苏维埃执行委员会的主席、委员的产生作了明确规定,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突出民意,扩大工作人员的群众基础。但由于当时的战争环境,很多措施并没有得到实施。193110月,第三次反“围剿”斗争胜利以后,根据地度过了一年多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党领导苏维埃开展了大规模的政权建设,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苏区实际斗争的需要,在193111月成立了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为苏区工作人员的任用提供了强固的政权载体。随后,中央执委会相继发布了《地方苏维埃政府的暂行组织条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选举细则》等法律文件,使苏区政府的人员任用真正进入一个制度化、程序化阶段。

——摘编自步海洋、朱小理《论苏区干部任用制度的特点及其启示》

材料二   1721年,英国议会首次对行政高官进行质询。1783年,下院议长宣布,任何议员都有权向大臣或官员提出问题,被质询者可以答复,也可以拒绝答复。1835年,质询首次出现在英国议会下院的议事程序单上,并公布于众,被质询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从此,质询成为英国议会对内阁进行监督和问责的一项固定制度。进入20世纪后,质询时间固定为星期一到星期四每天下午1个小时。对于普通质询,被质询人可在7天内答复;对于紧急质询,被质询人必须在3天内答复。70年代后,下院设立了与政府工作相对应的多个专门委员会,各委员会可以分别就政府的内政和外交问题向有关政府官员提出质询,发现政府工作中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加以改善。

——埃弗尔·詹宁斯《英国议会》

材料三   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挥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送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

——摘编自俞悦《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30年代初期苏区干部任用制度建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的发展变化及实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独特性。
2022-12-11更新 | 95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南充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秦前,乃封建责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故就宋代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 莫不有变。

——钱穆《理学与艺术》

材料二   容闲是中国最早毕业于美国著名大学的留学生,被称为“中国留学第一人”。由于容闳一生的追求和主要成就是促成一百二十名幼童赴美留学,因此又有“近代中国留学生之父”的美誉。“幼童留学计划”开创了近代中国留学的先河,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特开新纪元”的创举。

——波《论容闳西学东渐的价值理念及实践》

材料三   要进一步完善领导班子建设的各项制度,切实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和监督。要坚持和健全重大问题民主科学决策制度、企业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制度。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条例》,建立健全企业领导人员的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监督、培训、交 流、回避等一整套管理制度。要根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理顺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对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加强宏观管理。

——摘自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国有企业领导班子考核建设工作的通知》


(1)根据材料一,指出钱穆所说“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从官员选拔的角度阐释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阐述清政府进行选官制度变革的原因与表现,,并概括上述选官制度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国有企业干部管理制度的基本特征,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特征形成的历史背景。
2023-10-10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州市江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据调查,解放之初的农村村干部多是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多是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新时期选拔大学生当村干部成为新动向。这些变化说明(     
A.农村干部能力水平不断提升B.社会需求影响农村干部任用
C.经济地位决定农村干部身份D.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
6 . 【中国监察制度的演变】

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秦设御史大夫,且为别相,在郡设监郡御史监察郡政。汉设御史府,与丞相府并重,丞相遣刺史往地方监察,郡守以下设督邮,负责属地监察。魏晋时御史台独立,成为皇帝直接领导的国家专职监察机关,中央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职权有所扩大。唐朝设立了台院、殿院、察院,三者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监察系统,此外,还建立了系统的谏官制度。宋代,“政令之推行有缺失,则台官弹劾之,其政令自身有不当,则谏官封驳之”,又在地方上的州内设通判监察行政,设提点刑狱司专司刑讼,设转运使监督财政。明朝初年,中央台、殿、察三院合并为都察院,同时,设置独立于都察院的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活动,科道并立,地方设按察使司。清朝,形成了“科道合一”的监察体系,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唐海歌《承袭与变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二清末宪政的实施,打破了法律监督只是自上而下进行单行监督的传统。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饮定宪法大纲》,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定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和宪法权威高于任何政治权力的法律监督原则。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出现了松动,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法律监察体制的近代化》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应对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违法乱纪等现象,我国开始着手恢复设立监察机关。1986年,监察机关被定位为“专司监督职能”的机构。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之后,进一步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全面提高监督人员的履职能力。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明确了监察机关监督、调查、处置三项权力,同时围绕三项权力赋予监察机关谈话、留置等十二项权力,明确了监察机关的地位和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

——摘编自刘晓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监察制度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强监察制度建设的意义。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据调查,解放之初的农村村干部多是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多是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新时期选拔大学生当村官成为一个新动向。这些变化说明(     
A.宗法世俗操控农村民主选举B.社会需求影响农村干部任用
C.经济地位决定农村干部身份D.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
2022-12-18更新 | 255次组卷 | 24卷引用: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选必1-素养测评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传统的干部人事制度创立于民主革命时期。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国情的发展变化,干部老龄化、文化素质较低、不利于专门化管理等问题逐渐显露。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需要担任更多的服务角色,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当前千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与此同时,政府派遣了大批人员考察包括公务员制度在内的西方的政治制度。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布标志着公务员制度进入全面成熟的阶段。其内容规定,公务员制度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公务员的任用,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工作实绩。

——摘编自解舒晴《中美两国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

材料二   英国文官的选拔是向社会公开的,凡是符合条件的公民都可以通过法定程序,争取成为文官。要想进入文官队伍,必须经过考试,必须考试合格才能录用。选拔最初重视通才,后来重视专家和技术人员的作用。文官非因工作上的重大过失不被免职,终身任职。为避免政策受政党更迭的影响,文官不参加政治活动,保证国家政策连续稳定。

—一摘自王晨《英、美文官制度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比较中国公务员制度和英国文官制度的异同。
9 . 【官员考核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在唐代,针对官员的考核,吏部设置了考功司,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考核标准。在内容上主要是对德、廉、公、职等相应的情况进行考评,以掌握官员的实际履职情况。明代又分别设置了考满考察。其中考满重点是对官员任职以来情况的考评,分为称职、平常、不称职三个等次;考察又被叫做大计,内容上重点涉及贪、酷、浮、不及、老、病、罢、不谨等。在清代,对于在京官员通过京察进行考核,对于外省官员通过大计进行考核,同时还有与之相对应的奖惩措施。

——摘编自周子玥《秦汉以来我国选官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近年来,在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的指引下,我国对官员的考核制度和方式不断完善。

2014年,国家公务员局对公务员平时考核的制度内容进行完善,填补了制度空白。

2015年,政府明确规定将考核结果运用于公务员职务、职级晋升。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强调,要将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坚持干部考核的政治考核属性。同时,公务员考核增加了专项考核,围绕扶贫工作成效、食品安全工作评议、农民工工资支付、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等问题展开。地方政府在转变考核方式、减轻考核负担、加强作风建设等方面也进行了尝试。

——摘编自徐维《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历史沿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古代考核制度的特点和功效。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新时代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新变化,并谈谈你对官员考核制度的认识。
2022-12-08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4G+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宋到明清时期,通过科举考试的官员出身、来源情况对比。

《唐书》所载830进士出身分布比例


两宋、明清官员任官前的出身情况比例

时期两宋明清
任官前出身50%以上的进士来自平民43%的进士来自贫寒家庭

材料二   鉴于政党分赃制带来行政动荡、效率低下、腐败盛行,1883年美国国会颁布《彭德尔顿法》,正式建立了以考绩制为核心的常任文官制度。该法规定:通过考试录用的文官实行常任制,由法律保障其职位;文官在政治,上须保持中立,不得提供政治捐款;不受党派控制的三人文官委员会负责文官的考核。经过多年探索,美国文官考核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确立了职责一致、奖惩结合、公平对待的考核原则,强化对执职知识、工作速度、创造力、协调力等全面的考核,推进考核实施主体多元化等。

——王锦瑭《美国文官制的改革》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末,党中央开始推行干部选拔制度改革,明确了挑选和任免干部必须采取“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再交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的办法。1982年党的十二大将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写进了党章。在培训方式上,除建立正规化的党校教育体系外,党中央还注重干部在实践岗位上的锻炼和培养。同时,领导干部终身制也逐步废除,由任期制和集体交接班制取代。1987年十三大在干部人事制度上提出了建立公务员制度的构想,掀起了干部制度改革的高潮。随着改革的推进,一大批中青年干部走上各级行政领导岗位,其中党外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及妇女干部的比例大大增加,他们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易振龙《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唐宋到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发展变化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文官制度形成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意义。
2022-01-25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