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宗教伦理与教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儒家文化作为一种传统哲学主要通过两种基本方式来固守自己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首先在社会发展平稳期,儒家文化主要采取文化教化的方式,与官方意识形态合一,把伦理道德贯穿于社会生活之中,以规范普通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在社会转型期,采取文化专制的方式,与官方意识形态统一,把王者之道强加于社会生活之上,使社会各阶级之间变成纲常之网,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不得不依其而行。摘编自胡晓霞——陈彤《儒家文化与中国农村基层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文化作用于社会治理的基本手段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   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有上帝论、三位(圣父、圣子和圣灵)一体论、基督论、原罪(天生有罪)论、救赎论。基督教影响了中古时期欧洲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士们搜集和抄录经典,宣讲教义。开办学校,主要讲授宗教内容,也教授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文法、修辞和逻辑。介入人们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几乎所有节日都与基督教有关。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教化实施的社会背景及其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一个国家社会治理的因素。
2024-01-30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法律与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舜典》到《清会典》这样连续出现的鸿篇巨制,说明古代法规一直处在由简到繁、由粗及细的逐步完备的发展过程中。从残酷的刑罚规定到废除肉刑,从首重刑法到兼及户、婚、田、土、钱、债等民事纠纷,表明法规一直受到社会发展和各种矛盾变化的直接影响。古代法规中不但有严刑峻法的内容,还兼及维护礼制、处理家庭财产继承以至尊卑贵贱主奴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这种严格等级秩序,鲜明地反映着法规的阶级性质。中国古代,君主特权凌驾于一切法律之上,君主所颁布的诏令敕谕是最高的法律形式,所作出的裁断是最高的判决。从北齐至清代,一直把“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列为刑章之首,正是统治意志的集中反映。律、令、格、式、例和诏敕、上级批详的长期并行,既说明古代法规的兼容性,又表现出立法、司法长期依附于政治权力,体现以君主权力和“人治”为中心的专制政治的特点。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路德的主观动机是纯粹宗教性的,然而他的思想行为却在客观上导致了世俗社会的巨大变化。从思想上来说,路德的“因信称义”的神学思想将灵魂获救的根据从外在的教会转向了内在的信仰,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马克思说“路德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从实践上来说,路德的宗教改革最终导致了基督教世界的大分裂,这种分裂引发了一系列宗教战争,并且通过1555年的《奥格斯堡和约》和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将“教随国定”的原则确立为处理宗教分歧的基本原则。该原则确认了宗教分裂的事实,从而使宗教宽容精神取代了宗教专制主义而成为新时代的精神特征。正是在这种宗教宽容以及由此而演化出来的普遍宽容的精神氛围中,现代科学和民主才成为可能。

——摘编自赵林《宗教改革对于西欧社会转型的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自秦朝以来历朝历代制订法律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路德的宗教改革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统治者深明“教化之本,治乱之源”的治国之道,推崇儒家教化的治国理念,通过扩大科举取士范围,改革完善科举程式,笼络天下士子和重整社会政治伦理秩序。神宗朝,王安石秉持“一道德则修学校”的教化观点,积极振兴太学及地方州县学,将各地各级士人阶层共同纳入国家教化组织的调控范域。南宋朱熹制定了书院、蒙学的学规、教材和教程,将理学思想输送给广大民众子弟,再通过乡约等与百姓生活有密切联系的非学校教化途径而深入日常生活世界。在重文的社会背景下,版印书籍普遍流通,促进了“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使教化寓于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之中成为可能。

——摘编自张雪红《试论宋代社会教化的新特征》

材料二   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三大新教。路德宗的“因信称义”说认为,个人通过对《圣经》的理解与虔诚信仰便可获得拯救,不再需要教会和教士的中介作用。根据加尔文的“预定论”,那些努力发财致富的人都是上帝的“选民”,世俗的职业与个人的奋斗便具有了神圣的意义。新教的世俗禁欲主义在现实生活中,演变成为一种勤劳俭朴的精神。而英国国教会尽管脱离了罗马天主教会,但其教义、组织、礼仪等并未改变,仅仅是实现了英国教会的民族化。

——摘编自庄锡昌主编《西方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社会教化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教伦理观。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社会教化与新教伦理所发挥的共同积极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中期以来,在商业化影响和黑死病冲击下,英国以教俗贵族和劳动者为代表的传统等级发生显著分化,以乡绅和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新兴阶层异军突起,社会结构处于新旧交替之中。传统贵族铺张浪费和新兴阶层模仿攀比更高阶层,形成了过度消费问题。过度消费造成有限资源大量消耗,物价上涨,消费者负担加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奢靡之风盛行,等级界限模糊不清,也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鉴于此,英国议会颁布了11部禁奢法令,以强制规范城乡居民的饮食和服饰等生活消费标准,全社会初步养成了理性消费的风气。

——摘编自徐浩《14—16世纪英国社会的过度消费问题与禁奢法令的实施》

材料二       宗教改革从精神层面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瑞士人的思想观念,使瑞士较早地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乃至孕育了瑞士人执着的工匠精神,为钟表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因素。新教的出现推动了“合理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加尔文的神学明确了人间的国和天上的国的区别,从而为追逐利润的商人和放债者的冒险活动正了名。加尔文赋予节俭、勤勉等商业美德以宗教价值,新教徒一方面聚敛财富,一方面又推崇禁欲主义,为资本主义初期的原始积累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思想迎合了当时瑞士新兴资产阶级追逐财富的要求,为瑞士新教同封建王权的斗争和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摘编自马丁《欧洲宗教改革与瑞士钟表业的崛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和瑞士两国民众思想观念转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和瑞士两国民众思想观念转变的不同原因,简析其共同影响。
2023-10-25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史料一 一个基督徒家庭妇女在家洗碗扫地,跟一个神父在教堂讲道一样,并无区别,如果都是出于侍奉上帝的心志,会一样蒙上帝悦纳。……信徒与神职人员的区别只是侍奉岗位与分工的不同,而不是属灵地位与身份的不同。……既然救恩已经为上帝所预定,基督徒的商人或资本家就不再需要为他们个人的救恩而担心惧怕,只要财富是用正当手段获得,而又不是被浪费挥霍掉,资本的积累就不再有道德上的困难。

——摘编自基甸《宗教改革思潮对历史文化的巨大影响》

史料二 在思想方面,基督教有一整套的教规来规范和约束教徒的言行举止,还有一系列的教义——“三位一体论”、信原罪、信救赎、因信称义说等来束缚人们的思想,以此来巩固基督教的不倒地位,为基督教的合理存在提供理论的支持,将教会人员置于高人一等的地位上,以神论来麻痹人们的思想,达到一种愚民的效果,并在此过程中,向人们搜刮钱财。在文化方面,基督教教士是西欧古典文化的唯一继承人,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受到极大的破坏。

——吴丽红《浅谈基督教对中世纪西欧的影响》


[探究]
(1)概括史料一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观点出现的根本原因。
(2)有学者指出“西欧中世纪就是基督教一统天下的中世纪”,结合史料二论证这一观点。
2023-08-18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智书·高中历史(选必1)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学习讲义)
6 . 教育分化是历史的必然,教育与社会发展同向而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明理学是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继先秦子学,汉唐经学后的又一重要理论范式。……二程“自家体贴出天理”,奠定了理本论哲学的基础,而其“性即理”的论说则昭示着他们对理学本体论和心性论的打通。二程后,朱熹通过注解“四书”,建构了综合“宋五子”,圆融理气心性的理学体系,而这也标志着儒家理学这一新理论范式的确立。

——郑治文《本体·心性·工夫——“北宋五子”到朱熹的理学范式建构》

材料二:中世纪神学家中,托马斯·阿奎那是对古希腊哲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各种著作研究最深、运用最多的人。他认为科学依赖于质料,只有神学,其研究对象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是永远不在质料之中的东西。低级学科以追求高级学科为目的,而最高的目的是神学,因而科学要服从神学,神学理论高于其他科学。……所有这些不仅揭示了基督教在人生问题上丰富的辩证法和深刻的哲理性,而且赋予这一宗教本身强烈的伦理化色彩。

——摘编自吴式颖等《外国教育史教程》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党十分重视教育的工农化和大众化,注重对工农大众进行政治、文化和技术的教育,把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作为新中国教育的重要任务。……党制定的教育方针坚定了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体现了教育为工农服务,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思想。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是顺应时代需要而制定的。这些方针有力地推动了新中国教育事业废旧立新的发展,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晶《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教育方针确立的历史回顾》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朱熹“圆融理气心性的理学体系”的主要思想主张,并简述朱熹对儒学教育进行探索的成果。
(2)根据材料二,指出经过托马斯·阿奎那改造的基督教理论体系的特点。结合所学,概括中世纪基督教伦理在西欧社会教化中产生的主要影响。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阐述新中国在成立以后至文革开始之前在“教育事业废旧立新”上所采取的措施。运用唯物史观,说明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阶段所取得成就的重要性。
2023-05-24更新 | 24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二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士大夫对民众的劝诫,大多结合相关社会教化活动来进行。宋仁宗时期,“文治浸盛,学校大修,远郡僻邑莫不建学”,“州郡不置学者鲜矣”,宋仁宗还对江淮以南地区的民间非法宗教“皆严禁绝”,大力推行儒学。两宋时期的士大夫、官员常常对所辖地区的名宦名士、孝子贤孙、贞节烈女进行统计上报,对受到朝廷褒奖者给予减赋或旌表门闾的奖励,“广厚风俗”。赵朴任职越州时,就上报神宗对上虞县刘承诏加以旌表;朱熹任职南康军时,通过查阅方志、走访各地,对东晋陶侃、北宋刘涣等前代忠臣孝子、义夫节妇,或建祠,或拜谒,以此来教育民众。

——摘编自张淑生《宋代俗训与社会教化》

材料二   明代初期,朱元璋就十分注重用儒家思想来教育基层百姓,以纲常礼教为总原则,继承了以儒为宗的统治思想,通过“每年正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举行“乡饮酒礼”来落实。此外,明政府还将闾阎百姓作为教化的主要对象,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制定州县官员条例,要求县官亲自下乡督查乡约讲授情况,以重其事;明代闾里还建有申明亭和旌善亭,“凡民间有孝子、顺孙、义夫、节妇,皆书其实行,揭于其中,劝善也”。明代统治者认为“致治之道在于善俗”,洪武五年(1372年)规定“有司今后考课,必书农桑、学校之绩”,并亲作“农桑学校诏”,督促执行,以导善行。

——摘编自许燕婵《试论明代教化》

材料三   宗教改革以来,英国在不断创立对穷人进行扫盲并传播宗教的慈善学校的同时,季审小法庭也发展成为民间基层较为繁忙的司法机构,处理案件并普及司法常识。17世纪,乡绅和富商捐助建立了大批提供通识教育和宗教教育的学校,并将子弟送到欧洲大陆游学。英国基层社会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英国政府主动为乡村社会的转型提供制度和经费保障的举措,使更多的英国乡村民众获益。

——摘编自付有强《城市化背景下的近代英国乡村教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时期社会教化的共性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国与近代英国在社会教化方面产生不同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社会教化的积极影响。
2023-03-31更新 | 271次组卷 | 3卷引用:甘肃省陇南市市2023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律疏议》颁布于唐高宗永徽二年,《法学阶梯》制定于查士丁尼皇帝期间。这两部分别代表古代东方与西方法律秩序的著名法典,其历史命运却有所不同。在近代东亚法律变革以前,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华法系一直是整个东亚地区实际运行的法律体系;而《法学阶梯》逐渐湮灭在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尘埃中。当人类开始走出中世纪迈向近代时,它们的命运又发生了变化;《法学阶梯》以及罗马法的其他部分被重新发现并开始复兴;19世纪中后期起,中华法系从外围开始瓦解。

——摘编自张中秋《中华法系与罗马法的原理及其哲学比较》

材料二   1911年,清政府编纂完成的《大清民律草案》在法典结构、原则、制度与内容都与1900年《德国民法典》有诸多相似,是我国第一部近代民法典。1930年,《中华民国民法》施行,沿袭《大清民律草案》编纂体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引入苏联民法理论,制定民法典。其后经过五次编纂修订,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完成立法程序,它在法典的体系、原则、制度与内容诸多方面都有超越之处。

——摘编自王立民《中国百年民法典编纂历程与启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华法系和《法学阶梯》为代表的罗马法命运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民法典编纂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意义。
9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之后⋯⋯白嘉轩接过一看,是姐夫一笔不苟楷书的《乡约》(部分):德谓见善必行,闻过必改,能治其身,能修其家,能事父兄,能救子弟,能御童仆,能敬长上,能睦亲邻,能择交游,能守廉洁,能广施息,能受寄托……凡有一善为众所推者,皆书于籍以为善行。业谓居家,则事父兄教子弟待妻妾,在外则事长上结朋友教后生御僮仆,至于读书、治田、营家、济物、好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皆可为之,非此之类皆为无益。

——摘编自陈忠实《白鹿原》

材料二 加尔文提出了预定论。所谓的预定是指上帝以其永恒的旨意,决定世界上每一个人所要成就的。永恒的生命为某些人已预订,对于另一些人则是永罚。谁是选民,谁是弃民,可以通过上帝的呼召体现出来。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就是“选民”和“弃民”的标志。加尔文主张教会应当监督国家、社会和家庭,把社会本身改造为宗教团体的典型。凡唱下流放荡的歌曲、跳舞者监禁三天。对酗酒、赌博、吵架、放高利货的人也有相应的处罚。生活节俭被新兴资产阶级视为一种美德。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东西方社会教化的不同。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东西方社会教化的认识。
2022-12-26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恩平黄冈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然说5-10世纪是西欧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黑暗时代”,但这决不能简单的归罪于基督教会。基督教是将中世纪与古代文明连接起来的唯一桥梁,教士们大量搜集和抄录古希腊罗马时期遗留下来的文化典籍……后来教会人士还来到德意志及北欧中欧等地,一面传播教义,一面逐步的掌握了各地的文化事业。鉴于神职人员文化修养普遍低下的状况,教会的一些有识之士便力主大办教育,一批修道院及附设学校被建起,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教会和修道院是文化教育的中心。

——摘编自刘景华《重新认识中世纪天主教的历史地位》

材料二   14-16世纪,在西欧,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繁荣,新的经济因素开始产生和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反对教会和贵族的特权,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利……路德适应时代的需要,提出了系统的以“因信称义”(靠自己虔诚的信仰即可灵魂获救)为基础的宗教改革思想,强调人人均可阅读理解《圣经》,不需要通过教会就能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打破了教会的权威,培养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并把人们从教会繁琐礼仪的束缚中解救出来,给人以精神的自由,这成为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之一……路德的理论满足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摘编自《世界史资料丛刊》


(1)根据材料一,概括基督教扩大影响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欧洲文化教育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宗教改革出现的原因,理解“路德的理论满足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