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社会的治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尔等慎思吾言,毋忽!……通约之人,凡有危疑难处之事,皆须约长会同约之人与之裁处区画,必当于理、济于事而后已。……若有难改之恶,须先期阴与之言,使当自首。若不能改,然后纠而书之;又不能改,然后白之官;又不能改,同约之人执送之官,明正其罪;势不能执,戮力协谋官府请兵灭之……父母丧葬,衣衾棺椁,但尽诚孝,称家有无而行。此外或大作佛事,或盛设宴乐,倾家费财,俱于死者无益。约长等其各省谕约内之人,一遵礼制。

——选自[明]王守仁《南赣乡约》

材料二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早期(1837—1880)财政收支情况

财政收入方面财政支出方面
①由于关税的下降和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的爆发,重新开征所得税,随着政府开支上升,19世纪80、90年代所得税变得无可撼动。
②1870年通过教育法,建立小学制度,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税收。
①以宪章运动为代表的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发起的大量运动导致了英国政治权力的变化1834年议会通过了济贫法,规定以工资补助的方式进行救济,救济的管理由中央政府集中实行。
②1848年实行公共卫生法,目的是通过对中央机构卫生总署的监督,强制地方和个人实行公共卫生标准。

—根据韩玲慧《英国财政税收制度的演变:1597年至今》整理


(1)指出材料一中最能体现王守仁心学思想的一句话。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我国古代在社会基层治理方面的经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早期英国推进社会治理的新措施及其主要原因。
2022-07-02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西欧国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管理机构,国家的权力,甚至是领主的权力都无法直接影响到下属的农村地区。德意志王国的国王们只能通过“巡游制”来管理自己的领土。由于外族入侵,大量村庄被纳入庄园之中,使得中世纪德意志地区的乡村组织有了基本的框架。长期的战乱促使庄园体系扩展,农民出于自身保护的需求不得不接受庄园制度的管理。在中世纪社会中,按照基督教会的理念,人被分为专门从事劳动的农民、从事军事的贵族以及从事祈祷的教士,中世纪中期教会的改革也深刻影响到了村庄的地位。

——摘编自陈若毅《中世纪中晚期德意志乡村组织的变迁》

材料二   明中叶,广东福建地区为了稳定地方局势,转变地方风气,在地方社会中进行了大量的社学建设,成为国家统合东南边疆、加强其对地方社会控制力的软性工具。弘治十七年,正式将儒家日常礼仪列入社学教学内容,对社学童生进行礼仪教育。这种转变意味着明代社学的政治教化模式,完成了由“重法”向“重礼”的转变。通过社学教育,使得国家意识形态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基层社会,以达减少诉讼,端正风俗的效果,最终巩固国家在地方社会的统治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明中叶闽粤地区的儒学事业逐渐步入正轨,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儒家知识分子。

——摘编自张昂霄《明清闽粤地区的社学与地方社会》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欧洲乡村治理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朝乡村治理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世纪欧洲与明朝在乡村治理上所体现的不同文化理念。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文帝即位之初,规定“五家为保,保有长。保五为同,闾四为族,皆有正……以相检察焉”。唐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定: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在邑(城市)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村坊邻里,递相督察。《通典》引大唐令:诸户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该制度史称“伍保制”或“邻保制”,它以地缘关系为基础,家庭与邻里之间相互监督、纠察,从而形成彼此之间存在连带责任的居民互助、互保组织。“诸户皆以邻聚相保,以相检察,勿造非违。”

——摘编自赵晓芳、郭振《唐前期西州邻保组织与基层社会研究——以吐鲁番出土文书与砖志为中心》

材料二   曾经在欧洲农村长期广泛存在的公地共同体的管理中既存在领主专制,也包含一些共同体的民主因素。作为共同体最高权力机构的庄园法庭和村民会议,大多是由共同体的全体成员(非自由农和自由农)组成的。作为公地共同体最高法律的村规以及许多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很多情况下必须得到共同体全体成员的同意。

——摘编自赵文洪《庄园法庭、村规民约与中世纪欧洲“公地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唐代中国和中古西欧农村基层治理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中古时期不同文明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的因素。
4 . 【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材料一   1832年改革法、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和1835年市政法案的颁行,英国逐渐形成民选的地方议会,主要有郡议会、自治市议会等,这标志着英国地方自治体制具有了现代化和规范化的特征……1979年以来,面对地方公共服务和组织碎片化,以及中央政府不断试图削弱地方当局的情况,英国出现了社区治理。地方政府的作用不应该是提供个别的服务,而是应该关注整个地区的居民幸福,关注社区总的经济、文化和自然的健康和谐发展。社区治理提倡用多元主义的方法来提供服务,社区治理承认地方当局目前在地方仅仅是几种服务提供者之一、但是他们的民主价值是有别于其他组织的,地方政府演变为政策的推动者和社区领导者。

——摘编自孙宏伟《英国地方自治体制研究》

材料二   现代北欧等国社区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处理社区内与社区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大小事务,包括社区服务、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教育、保健中心及初级保健服务、老年关照、社会福利、文化与休闲等。在处理社区事务时,社区政府可以处理法律未作具体规定的事务,即享用“一般权限”原则。除了社区议会和社区政府两大主体外,社区中还有众多的居民理事会,其职责是使居民都有机会对以社区议会为中心的社区政府提供的所有服务直接参与管理和监督。社区除了有政府的服务之外,还有非政府组织的服务、企业的服务和志愿者的服务。

——摘编自谷中原、朱梅《社区保障概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地方自治体制的发展演变,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欧等国社区治理的特点及积极影响。
2024-01-30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乡里制度乃是“皇权”(君主制专制主义国家权力)渗透乡村区域、直接间接控制乡村区域及其民众的制度性安排。没有相对健全有效的乡里制度,王朝国家就不能有效地控制乡村民户、征发赋役,亦难以建立并维护相对稳定的乡村社会秩序。正因为此,历代封建王朝均不遗余力地制定适应其统治需要的乡里制度,并努力将其推行到其统治下的各地去。乡里制度的全面建立和实行,说明“皇权”程度不同地渗透到乡村区域,基本实现了对乡村区域与民众的控制。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历史上的“皇权”是“下县”的。自秦汉以来,虽然乡里制度屡有变革,但作为王朝国家的一种基层统治制度,却是一脉相承的、从未断绝。

——摘编自鲁西奇《“下县的皇权”:中国古代乡里制度及其实质》

材料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受新自由主义影响,西方发达国家第三条道路兴起……社区重新进入政府的决策视野,积极的公民权利和社会融合成为公共政策的主旋律。“政府大幅削减公共开支,积极推进公共部门的私有化,政府对社区服务的投入急剧下降”“政府逐渐从服务供给的垄断者身份转变为服务购买的最大雇主,形成了以社区为依托的社区照顾政策”。发达国家的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空间得以扩大,在美国发展出一些以发展经济为重点的“社区发展公司”……在英国,一些社区志愿者组织相继出现,陆续进入社区治理领域。

——摘编自吴晓琳、郝丽娜《“社区复兴运动”以来国外社区治理研究的理论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西方城市社区治理的变化。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今严行保甲之法,与乡约正副共相覈举,正合今十六条规式……保甲一法,最为善政,无事可以敦教化、厚风俗,有事可以联守御、修兵防,但各城乡举行未力,今日急务。……里甲长有盗即举,不举而盗发,或甲内人有盗及外盗藏甲内者,甲长与之同罪。一值有警,只照保甲挨察其家某人夜出于某处干某事,某家夜宿某外人从某处来干某事,讯问明确,如或隐蔽事发,十家同罪。

——廖腾煃修,汪晋征纂《康熙休宁县志》

材料二   1.如果没有从国王购得手工业执照,任何人不得在巴黎做羊毛织工。凡从国王购得执照者可以国王的名义,出售这种执照,讨价高低,悉听其便。

2.如果自己没有从事手工业的本领,如果又不是匠师的儿子,任何羊毛织工及任何其他人,在巴黎地方的界限内,不得拥有作坊。

⋯⋯

31.任何人在织造布匹时不得在真正羊毛中夹杂着羔羊毛,倘使这样做,每匹需付10个的罚款,一半归于国王,一半归于会长与陪审员,以酬他们的勤劳。

——《巴黎羊毛织工行会章程(13世纪)》

材料三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力争5年左右时间,建立起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加强基层思想道德建设,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健全村(社区)道德评议机制,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保甲之法的主要功能。并结合所学,简述清代在基层组织和基层教化方面出现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中世纪西欧行会组织的主要职能,分析中世纪西欧城市与国王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时代我国基层治理体系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有着悠久的社会救助传统,而社区发展却并没有引起社会主流、联邦政府的更多关注。二战后,英国政府通过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如兴建住房、新城建设、城市规划、建设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等来改变战后英国社区的衰败局面。20世纪60年代,英国再次陷入普遍性的经济衰退,社区自助的行动重新兴起,但在实施过程中,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中央政府的不果断和无效率使得项目缺乏持续性和统一性,有些项目半途而废,实施效果也并不如人意。

——摘编自倪赤丹、苏敏《英国社区发展经验及对当代中国的借鉴》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行由政府主导的全国性、运动式、大规模的社区发展运动,在特定历史阶段发挥了作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来由政府和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逐步向社区转移。1985年开始,民政部门第一次把社区概念引入实际生活,1987年社区服务开始在全国推广。经过一段试点工作后,2000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随后社区建设开始在全国推广。近年来,民间开展了多种类型的社区发展实践,呈现与政府力量相呼应的多元发展格局。

——摘编自李东泉《中国社区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政府主导社区发展的时代背景及其存在的问题。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社区发展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024-01-31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时期,中国的城市形态曾经历过一次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转变后的城市格局发生了巨大改变。唐长安城中轴线贯穿全城,棋盘式统一整齐的坊里围绕在宫城和皇城的南面及东、西三面。城内临街坊有围墙,坊墙与街保持一定的距离,临街的坊墙不准开门。这一时期城市建设以皇城为中心,其基本出发点是安全与管制。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坊墙坊门造成的出行障碍已经无法适应城市的商业活动,从唐末开始,在封建统治者的干预下缓慢前进,坊墙逐渐消失,前店后宅的沿街商业出现,到宋代新的、开放的、外向的、自由的街巷制度形成,城市中行政、商业、居住、交通等多种功能混合。多层次的街巷使得城市格局呈现层级的变化,各种功能的城市空间能够分布在不同层级的道路上,呈现出丰富的城市面貌。商业氛围浓郁是北宋末年东京城街区的最为显著的特征。大到御街,小到街坊内的小曲都有市井商业的踪迹。

——摘编自汪睿等《从坊里街巷”—浅谈唐宋时期街区开放的影响和启示》

材料二   1835年,英国议会通过《市镇自治机关法》,宣布取消200多个陈旧过时的市镇自治团体,设立100多个有权选举议会的市镇,规定所有市镇自治机构的人员均应投票选出。市镇议会必须定期公布账目和年度预算,市政收入必须用于当地居民,地方政府可以制定必要法规。这个法令扩大了市镇机关的工作职能和权限,削弱了土地贵族和权贵们的势力,保证了中产阶级对多数城镇乡村的控制。法令还废除市法官和法院的职权,将其权力转交治安法官和郡法院。这就实现了地方行政权力和行政管理的分离。1835年市镇改革还褫夺了教会的行政管理权,把教会势力排除于地方行政事务之外,使工商业资产阶级控制了地方政权。……此法令的缺陷是缺少建设性规定,未能通过中央控制作用来改变自治市大小不等、区域划分和地方管理多样化的局面,所以当时多数地方政府仍然存在腐败和低效问题,未能设立监督委员会督促地方建立各类公益设施。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城市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市镇改革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英国市镇改革对中国基层治理有何借鉴意义。
2024-01-24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欧洲是一个封闭的社会,农奴制对人身实行最大的束缚,教会对人的精神实行束缚,基督教的神学教义也束缚着人的思想。而向现代社会转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那就是某种程度的人的解放。人必须从中世纪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成为有自我意识、有创造能力的人。

——摘编自钱乘旦等《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第一条   人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一律平等。

第二条   一切政治结合均旨在维护人类自然的和不受时效约束的权利。这些权利是自由、财产、安全与反抗压迫。

第六条   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是惩罚都是样的。

——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

材料三   1601年,英国议会颁布《济贫法》它企图以福利救济、以工代赈、劳动培训(建立贫民习艺所)等方式,对贫困者的生活给予一定的保障1662年颁布《住所法》,规定贫民只能在原住教区得到救济,以阻止贫困人口的无序流动。1795年英国部分地区开始流行一种新的社会福利方式:斯皮纳姆兰制,在公平收入的口号下,它规定对每个在固定收入水平线以下的劳工,按照面包的市价和劳工家庭成员的人数进行补贴救济,保障其最低生活。1834年,英国政府出台了《济贫法修正案》,它废除了院外救济,贫民只有进入济贫院后才能获得实物救济。而济贫院实际上是劳动院,是另一个工厂。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4-17世纪欧洲“实现人的解放”的大致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人权宣言》。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023-09-05更新 | 109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近代早期,整个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是由数百个领土面积大小不一、国家构建程度有所差异的领地国家和帝国城市组成。在每个领地国家之中,又有着诸多自治程度不一的贵族领地和领地城市;在贵族领地上,包含着许多享有较高自治权的农村公社。国家通过领地贵族、各种自治性团体(如城市公社和农村公社)、城市和乡村中的“精英人士”来对广大民众进行间接地社会治理。

——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等

材料二   19世纪80年代,德国社会迅速转型,但频繁的工伤事故、没有保障的工作、大量人口流入城市等问题,都成为引发各种社会危机和冲突的根源。德国通过一系列社会保险立法建立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总体上改善工人等弱势群体的社会生存状况。如《疾病保险法》规定了6种独立的疾病保险基金,其中“地方基金”专门为本地全体工人设立,保险费用由雇主和雇工共同筹措,雇主负担1/3,雇工负担2/3。社会保险不论缴费者的身份、种族、地位、性别,使德意志人实现了互助,把社会“粘合”在一起。

——摘编自邢来顺《德国向工业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治理及其对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社会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八九十年代德国社会治理的突出变化,并说明其意义。
2024-01-27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