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约公元前10—7世纪的亚述帝国时期,亚述人将蝗虫视为美味,但蝗灾也令人颇为忌惮。亚述国王不仅命人熏蒸和捣毁蝗虫卵,而且将收集和捕杀蝗虫的数量作为考核官员治蝗工作的依据。据此可知,亚述帝国(     
A.重视治理灾害B.重视官员能力考核C.饮食结构丰富D.农耕文明领先世界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初.英国城市“日益严重的饥饿、贫困、健康、法律和秩序的问题,使地方政 府陷入难以忍受的极度紧张中”。1829年.伦敦大都市警察厅在伦敦正式创建,标志着英国近代警察制度正式诞生。1835年的《市自治机关法》责成每个自治市从选举产生的市议会议员中选出一个市治安委员会.指派足够数量的警察负责城市治安秩序。新警察被赋予了多重角色:打击犯罪的战士、和平秩序的保护者、福利机构及道德牧师:还充任起道德居间人,界定高尚与粗鲁或不体面的范畴,并担任邻里生活的仲裁者.都市公共空间的管理者的角色。警察机构还从组建之初就采用了“赞同式警务”,用“威望”而非“权力”来武装警察。 迫使他们要依靠民众的支持来执行警务。“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伦敦警察在控制民众骚乱中的确成绩卓著”。“凡英属或曾是英属殖民地的国家和地区,其警察制度莫不受到英国 的影响”,新警察制度传播到法国等国。

—— 摘编自刘锦涛《试论英国创建近代警察制度的历史功效》

材料二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首次将近代欧美的警察制度引进中国.建立了近代中 国第一个专门的警察机构——湖南保卫局。总局设有士绅充任的会办一人,议事士绅十余人,总局的最高长官总办也是由议事士绅公举。该局后被清政府勒令废除。1902年,袁世 凯在天津设立的天津警察总局,取得了一定成效。因此,清政府下令各省仿照直隶普遍推行新式警察,“不准视为缓图,因循不办”。但绝大多数的督抚只是虚应故事。直到清亡前夕, 各地方警察制度的差异仍然较大。晚清警察最初的制度定位过度强调对国家安全与社会秩序的维护,忽略了对公民权利的保障。

——摘编自刘琳璘《清末维新运动与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的生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近代警察制度创建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英国警察制度与晚清警察制度的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

材料一:清政府将代表内地经制州县基层组织的保甲、汛塘等移植至改流后的地区,并且设立国家军队,施行儒家教化,责令习读《圣谕广训》等儒家经典书籍,逐步培养他们的忠君观念和君臣尊卑思想,以实现王朝国家权力所不及地区与内地早日实现一体化。随着改土归流的推进并派驻内地流官对基层深入治理,加之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与内地治理模式差异较大,或因地方势力过于强大,清政府通常做法是“土流参治”,虽以流官治理为主,但也充分尊重少数民族长久以来生产生活所延续下来的行为方式,甚至会吸纳当地曾经的土司头人协同治理。

——摘编自聂迅《清代土司基层社会治理组织体系重构:以改土归流地区为中心》

材料二:英国有着深厚的地方自治传统,被誉为“地方自治之母”。都铎王朝时期,地方自治……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地方自治权限得到很大发展……1835年市政法案规定由领取薪水的行政人员来执行地方政府的工作,并对郡治安法官进行分权;1888年,英国下院通过了《地方政府法》,规定郡议会每年集会四次,居民成为自治主体……随着各种机构的不断设置……中央政府加大对地方的行政监督。

——摘编自孙宏伟《英国地方自治的发展及其理论渊源》

材料三: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结构是在延续“皇权不下县”的治理方式之下,民众面对的是乡绅,而不是代表国家权力的县一级政府。基层社会的乡绅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实际主体,充当了政府官员和当地百姓之间的中介人。政府“治理”角色的缺位,基层乡绅“治理”角色的出现,成为近代中国“自治”观念传入的社会背景。当士绅这一群体离开庙堂回归基层社会的时候,就成为基层社会中集民望、学识、威望和能力于一身的领导者,成为道义上和实际上的基层社会的治理主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乡绅逐渐在农村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家族组织,政府给予乡绅及其家族组织充分的尊重与信任,并利用这些基层组织获取资源、履行维持秩序和劝课农桑等重要职责。

——摘编自刘凤雪《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变迁与“自治”观念的中国化》

材料四:195012月至195110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采取党委领导下的群众路线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完成镇压反革命运动。1950年,政务院颁布《乡(行政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确立乡和行政村为乡村的行政区域,乡人民政府和行政村不设置内设机构,只设置专职或兼职的工作人员。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明确乡镇为基层政权。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进,1956年和1958年是农村党员发展的两个高峰期,探索出“支部建在村庄”、“支部建在生产单位”等经验,组织农民参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现代国家建设。

——摘编自董帅兵《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治理的百年历程、基本经验与实践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加强“改土归流”地区管理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地方自治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乡绅在农村基层治理中充当重要角色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探索乡村治理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4 . 14世纪英国达勒姆(Durham)修道院村民会议的原始记录显示“这个镇的所有佃农都被命令,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在村官的召唤下来讨论与本镇利益有关的共同事务。”“经共同同意,每个人都要遵守他们大家自己同意的无论什么规则。”据此可知,中世纪欧洲的基层治理(       
A.由君主直接管理基层B.基督教会的影响微弱
C.具有鲜明的自治特点D.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
2024-04-01更新 | 330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2024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随着英国庄园制的发展,庄园惯例将农奴劳役的数量和方式规定得十分具体,如“打谷一日之数为2蒲式耳小麦或1夸特燕麦;割草一日为1英亩左右;割谷则为半英亩”。同时,“庄园领主一旦试图任意改变其某些惯例,在通常的情况下,他们就会成为被告而陷入官司中。”这体现了(       
A.庄园是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B.庄园法庭重视对农奴权利的保护
C.惯例包含了一定的原始契约因素D.农奴对领主的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2024·浙江·二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主要欧美国家社区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19世纪末到20 世纪 50年代;第二阶段是20世纪 50年代到 80年代;第三阶段是 20世纪 80年代以后至今。下列符合第三阶段发展特征的是(     
A.志愿者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探索社会救济新方案
B.鼓励民众积极参与,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C.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
D.乡镇成为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公共服务功能
2024-03-09更新 | 254次组卷 | 5卷引用:热搜题 新高考二轮 话题聚焦08 国家治理——西方国家政治制度传承创新与法律教化特色
7 . 13世纪中叶起,德意志西南部的农村公社有了较大发展,成为农民组织与活动的基本结构。公社拥有自治权,可以选举产生村委会,颁布村规和管理低级司法,自主组织生产和经济生活,管理土地和森林、水泽、牧场等公地资源。这反映出,当时(     
A.农奴政治地位的日益提升B.封建庄园制的完善
C.封建主对农民控制的松弛D.基层自治初步建立
2023·四川成都·三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宗教改革时期,宗教机构提供的慈善救济大为减少,城市政府开始介入并承担起贫困救济的社会职责。这反映当时(     
A.世俗治理力量的强化B.宗教精神愈加神圣化
C.新教弱化了人文关怀D.穷人享有被救济权利
2024-01-01更新 | 227次组卷 | 2卷引用:热搜题 高中二轮(全国高考)专题二 社会治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中世纪中期,随着受教育群体扩大、王室司法行政书面化,英国庄园管理从依赖口头记忆转向书面文件,产生了地籍册、账簿、法庭案卷等文件。这表明,当时英国(     
A.王权得以持续强化B.基层治理趋于规范
C.农奴的依附性减弱D.世俗学校广泛设立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城市化为广大乡村居民揭示了一个新世界——与农村庄园生活迥然有别,这个世界依靠工商业与外界沟通交换来维持生存,所以它具有相当开放性,同时它又是自由的,城市居民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无需向领主服劳役。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享有一定特权,一些城市获得了司法豁免权,其市民“只能在当地城市法庭被提起诉讼”;有的城市获得了“选举市长”的权利。中世纪的城市化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经济行为,而且还是一种“追求自由和特权”的政治诉求,因为离开庄园意味着摆脱奴役,向城市迁移就是选择自由。

——摘编自侯建新《欧洲文明探索》

材料二   铁路机车的发明使得住宅到工作地点的最大可能距离得到了提升:首先,蒸汽牵引的动力机车沿着一条专门建立的铁轨行进。然后机车在铺设于城市街道的轨道上行进。原始的马拉机车最终被电力驱动的机车取代,并且这些有轨电车也被由汽油驱动、脱离轨道的公共汽车取代。……由于近一个半世纪,交通运载工具在尺寸、速度以及价格方面的巨大改善,使得工业城市的选址可以位于世界的任何地方,并且使得利用世界其他地区的原料、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成为可能。

——阿诺德·汤因比《变动的城市》

材料三   工业社会给现代都市带来的危机,呼吁要复兴社区、强化社区功能,以解决工业化带来的一系列城市社会中的新问题,西方的社区建设在这种背景下得以推广。如美国在一些城市成立了社会发展部,并成立社区组织委员会,大力推行城市社区建设,项目主要包括社会福利、医疗卫生、治疗和预防犯罪等。依托基层社会的崛起,通过政府的分权和授权,在基层社区中构造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现代治理格局,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化的趋势,也是所有国家城市发展的共同目标。

——摘编自邱梦华《城市社区治理(第二版)》

(1)根据材料一、从中世纪城市“迥然有别”于庄园的角度,说明“向城市迁移就是选择自由”。结合所学,指出中世纪城市赢得一定自治权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二、指出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牵引动力的演变历程。结合所学,简述交通运载工具的革新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工业社会给现代都市带来的危机”表现两例,概述城市社区在现代治理中发挥的作用。
2023-12-08更新 | 223次组卷 | 7卷引用:热搜题 新高考二轮 话题聚焦08 国家治理——西方国家政治制度传承创新与法律教化特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