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维多利亚时期(1837-1901年)的伦敦是最早出现近代贫民窟的城市之一。1851年,英国成为首个城镇化率突破50%的国家,作为英国首都的伦敦,是全国制造业中心与主要贸易港口,吸引着全英及欧洲其他地区的就业人口。同时,圈地运动导致大量失去生产资料的农民被迫进城务工,他们的收入水平普遍很低。当时英国市场经济并不稳定,许多工厂雇有大量的临时工与季节工。伦敦高昂的房租和物价水平远超其他城市,1850-1880年,伦敦市中心普通住房的租金价格几乎翻了一番。政府中的自由主义者认为,经济活动中的自由竞争能解决所有问题,这导致政府更愿意将住房问题交给市场去处理。于是,大量非熟练工、临时工、季节工与失业群体只好搬进过度拥挤、卫生状况恶劣但租金相对较低的居民区生存,而这些居民区也随着人口密度的不断增长逐渐成了贫民窟。

——摘编自高舒琦《19世纪英国伦敦贫民窟更新及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   新加坡是一个地狭人稠的城市国家。住房问题上,新加坡拥有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两大体系,其中,以“组屋”为代表的保障性住房始终占据主体地位,而商品房占比在20世纪90年代一度降至不足1%。早在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政府便大规模兴建公共住房。1966颁布的《土地征用法令》规定,政府有权征用私人土地用于国家建设,这保证了大规模建设公共住房所需的土地。组屋售价由政府根据中低收入群体的承受能力而不是成本决定,建设组屋的亏损由财政补贴。政府还限制居民购买组屋次数,更不允许以投资为目的买房。1994年,政府还推出住房特别援助计划,以各种形式向国民提供住房补贴,使组屋价格始终保持在普通居民能够承受的范围内。20世纪90年代后期,组屋开始呈现供过于求的状态。

——摘编自郭伟伟《独具特色的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19世纪伦敦贫民窟形成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加坡“组屋”建设的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近现代城市居住环境变化的启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使英国有了一个较好的国际环境。英国的福利国家体制,终于得以在这样的基础上稳定下来。二战后,英国历届工党、保守党政府都以凯恩斯主义为基础,在充分就业、福利国家、混合经济及需求管理等方面形成妥协,遵循“中间道路”,奉行“共识政治”,在二战结束后的若干年间,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英国步入了“丰裕时代”,并建成了“福利国家”。

——摘编自吕磊、陈晓律《当代西方福利国家的危机——以英国为例》

材料二   1951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对养老基金来源、职工领取养老金年龄和退休金待遇作出了明确规定。1955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这实际上将城镇养老制度分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二者在养老基金来源、退休待遇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区别。然而,1958年由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草案)》写明该暂行规定适用于国营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所有员工,表明分立的养老保险制度又统一了起来。农村养老制度的建立则以农业合作化制度与农村合作社为基石,《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中均提到农村合作社对于社内缺乏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鳏寡孤独的社员要做到“五保”。

——摘编自邓大松、李芸慧《新中国70年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基本历程与取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建成“福利国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与完善的表现。综合上述材料,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的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受政治经济变革和思想文化递嬗的影响与推动,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慈善事业呈现出新的气象和变化。戊戌时期,通都大邑里遍立的不缠足会、禁烟会等组织,其实都或多或少地带有慈善公益性质。到了民国,最终出现了规模庞大且名目繁多的慈善团体和机构。慈善事业以赈灾救荒、施医赠药等多种形式,救助了大量灾民,让他们饥有所食、病有所医,而不至于铤而走险,危害社会。

——摘编自周秋光等《近代慈善事业与中国东南社会变迁(1895—1949)》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里根总统上台,里根经济学在美国获得了巨大成功。三年内,个人所得税税率分别削减5%10%10%,同时降低遗产税和赠与税税率。据统计,1974-2014年美国慈善捐款总额增加十倍。根据税法规定,对慈善组织的捐赠可以得到税收减免……由于历史原因,基督教乐善好施的倡导和富人原罪的说法,深深印刻在了美国人民的思想里。参与慈善,不仅可以得到精神上的快乐和道德上的满足感,还可以为后代创造更为良好的环境,认可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需要与关怀弱势群体的改良主义平衡。

——摘编自陶冶、陈斌《美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历史、原因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所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总体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历代政府都较为重视社会福利救济。中国古代的福利救济制度涉及生育、婚姻衣食、居处、生产、医疗、负葬、旅行……百姓生活的每个方面,只要确有困难均可由国家提供救助。中国古代的福利救济过分注重对社会上显而易见的鳏寡孤独残疾等典型的弱势成员的象征性救助,而不注重平常对社会上潜在的人数众多的一般贫困百姓的救助和铺导。

通过对老人的定期或不定期赏赐、供给,表现国家或君主“敬老爱老”的道德政治形象。国家并没有视弱势群体的福利和救济问题当作社会问题来解决,在解决扶贫助困问题时,没有采取整体解决社会问题的构思。唐代起初为佛教寺庙主持的“悲田养病坊”,后被国家“置使专知”并提供经费,变成官办的“养病坊”;宋代起初本白寺僧主持的帮助赤贫者安葬的事业,官府插手后变成“漏泽园”,置专官管理。

                                                                           ——摘编自范忠信《中国古代福利救济制度及其精神》

材料二   从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践目标来看,英国济贫法是为防止流民动乱破坏稳定的政治统治;德国社会保险法是为防止工人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美国社会保障法是为解决世界性经济危机带来的矛盾。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基本的保障机制,在其价值理念选择上应该将人视为制度设计的中心,尤其现代公民更加关注个人的发展和自我实现,只关注生存安全的传统社会保障制度难以适应发展需要,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理念需要重新定位。在“泛政治化”现象的影响下,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必然会服务于政治需要,成为党派追逐政治目标的工具。设计者把社会保障制度视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从而导致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背离了人民的基本需求。效率、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设计者无法回避的难题,对于西方多数国家来说,社会保障制度设计更多的是倾向于效率多一些。

——摘编自卢成会、吴丽雨《西方社会保障制度价值理念演变及局限性审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福利救济制度的突出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社会保障制度价值理念的局限性。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古代福利救济制度和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为新中国 70年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基本历程(部分)

时间历程
1978年3月5 日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强调保护劳动者基本权利、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的义务应由国家承担,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应从劳动者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多个维度考虑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瓦解,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国家重设民政部,恢复其主管全国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事务的职能
1982年国务院正式设立劳动人事部,为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推进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这一阶段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范围从国有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待业保险制度,逐步扩大到覆盖全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以及针对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社会救助制度与惠及公众的社会福利与军人优抚安置制度,进行了内容全面、系统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摘编自邓大松等《新中国70年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基本历程与取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经验。
6 . 社会救助的目的是扶贫济困,保障困难群体的最低生活需求,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社会救助的主体是政府和社会力量,政府在社会救助中起组织和领导作用,主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律令,对社会救助事宜予以规定和指导,由地方政府督促实施。南宋以后,社会力量更强大,在社会救助各个领域逐渐占重要地位。社会力量包括社会个体和社会组织,其中家族、宗族在民间救助中起了很大作用,特别是宋代,宗族救助制度化,使得族人旧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济贫机构方面,唐时是由政府接管原属寺院主管的病坊,北宋时主要是由中央统一诏令各地兴办,而南宋以后,则由各地自行设立,经费也以地方自筹为主。救助方式上,贩灾救荒时招商、劝分等方式增多;救助实体的经营上,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兴办实业,获取稳定的收益,以维持机构的长久。

——摘编自王颜《论唐宋时期社会救助机制的变化及特点》

材料二   1883年,德意志帝国议会批准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险法——《疾病保险法》,1884年和1889年,又相继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法》和《老年与伤残强制保险法》。德国保险三法的颁布实施,使得国家对民众生存状况的保障,由社会救助发展到社会保险,从而开启了社会保障制度化的历程,标志着人类历史上以社会保险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由此产生。

——摘编自周佩璇《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首先产生于德国的原因》

材料三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先在上海启动。经市政府同意,1993年上海市民政局、财政局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本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通知》,并于当年6月1日开始实行。这个通知的下发标志着我国社会救济制度改革拉开了序幕。1996 年12月,民政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1997年9月2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在全国建立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同时建立城市低保制度也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1999年9 月28日,国务院正式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城市低保制度正式走上法制化轨道。到2007 年9月底,全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777个涉农县(市、区) 已全部建立农村低保制度。

——摘编自刘喜堂《建国60年来我国社会救助发展历程与制度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社会救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中体现出的特点及其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应保尽保原则,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快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加快落实社保转移接续、异地就医结算制度,规范社保基金管理,发展商业保险。统筹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坚持和完善促进男女平等、妇女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帮扶制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9年10月—31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

材料二中西社会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是有组织的,而西方是个体化的。西方的政权体系不会到达最基层,典型例证是一般西方国家都没有居委会。相比之下,中国的基层社会和基层治理体系合二为一,尤值一提的是中国共产党作为细胞党的性质,与西方政党形成区别。在中国,党组织成为社会有效运行的细胞,是社会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不外在于社会。党员和党组织分布在社会每个角落,关键时刻号召党员,社会就可以自我循环。面对新冠疫情,中国之所以采取全政府—全社会的疫情防控模式,是因为中国有条件做。事实上,传染病防治的基本科学原则是把病毒隔离,这需要社会组织动员能力。许多西方国家通过宵禁之类的法律命令试图隔离病毒,却缺乏有效的基层社会组织协调个体遵守防疫规定。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吕德文专访(2022年6月5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西社会基层治理差异的因素。
2023-11-09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十县一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01年,为缓解流民现象带来的社会问题,英国政府出台了《伊丽莎白济贫法》。该法令规定:以教区为基本单位,各教区对自己辖区的穷人负有救助责任;地方政府治安法官是济贫事务的主要管理者。从17世纪到18世纪末,大多数教区对穷人的救济以户外救济为主,被救济者生活在家里就可以接受救济。

旧的济贫法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弊端,如阻碍了工业发展和资本积累,助长了懒惰和不劳而获的不良风气,打击了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等。对此,1834年,英国政府制定了新的济贫方案。该方案提出,废除向有劳动能力的穷人及其家属提供户外救济的济贫措施。同时提出了济贫三项基本原则:一是“济贫院检验”原则,一切救济都应在济贫院内进行;二是“劣等处置”原则,院内救济者的生活状况不能好于济贫院外劳动者最差的生活状态;三是“中央管理体制”原则,成立一个中央委员会代替地方来管理济贫事务。

——摘编自徐琪新《英国济贫制度变迁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17-19世纪英国济贫制度的变迁”为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期

时期政府政策概况
圈地运动至工业革命前处罚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城市转移,成为游民、失业者和贫民,这些人被视为“懒汉”,政府严惩流浪和无业农民,并引发农民起义。
工业革命开始后至19世纪末救济农村人口向城市加速转移。对工资不达标者给予专项扶助;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移民海外,并减免运费,向移民赠送土地和农具。
19世纪末至二战结束“济身”实行劳动保障,通过市镇工程计划为失业者提供再就业机会,1905年颁布《失业工人法》。
二战以后“人为制造”主动积极创造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第三产业,将其转移至非农业部门和第三产业;鼓励扩大农场规模和农业机械化发展。

——摘编自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前两个时期英国政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采取的政策作出合理解释。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以来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认识。
2023-02-01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帮扶弱势群体措施(部分)

记述

出处

1

武德七年,始定律令……笃疾、废疾给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旧唐书》

2

悲田出于释教,并望改为养病坊,其两京及诸州。《唐会要》

3

其孝义之家,赐粟五石。高年八十以上粟二石,九十以上三石,百岁加绢二匹。《唐大诏令集》

材料二   1834年英国政府所颁布的济贫法修正案,遭到了工人集会的反对,因为院内救济将破坏家庭关系并使被救济者失去人身自由,而即便是院外救济也使人失去尊严。在19世纪80年代,英国约1/3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表明贫困问题已超出个人慈善组织的能力范围,穷人贫困并非因为自身,而是社会环境的影响所致。与此同时,新自由主义思想开始涌现,保证人们的最低收入被视为社会责任,它意味着制定最低工作收入制度、为失业者提供工作、养老金及疾病救济,而现有的济贫制度无法满足这一要求。新自由主义思想在政治上的一个结果,就是促使1906—1914年自由党政府实施一系列的社会改革。1908年的第一个《老年人养老法案》规定;对年满70岁的老人发放养老金,1911年的《国民保险法》确定了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1921年新的《国民保险法》加大了保险力度。这样现代意义上的福利思想在英国开始萌芽。不过与二战后相比,当时英国社会福利的范围还是比较狭窄的。

——摘编自刘成、奚慧玲等《英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历史沿革》

材料三   二战后,西方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则致力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国家干预下的社会平等。在这一目标的带动下,资本主义福利制度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但是,到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福利制度的发展形势出现极大的转变,逐渐暴露出局限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经济制度降低了原本的竞争力,导致平均利润降低;最后,福利制度本质只属于一种奖惩机制,所以也会对社会风气、资本主义社会原本的竞争精神造成破坏。

——摘编自魏煦哲《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福利制度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帮扶弱势群体的主要途径。从社会教化的角度,简述上述帮扶措施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英国政府进行社会福利政策改革的原因和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福利制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