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1 . 据统计,万历六年(1578年)明朝财政收入约为350余万两白银,支出则为380余万两白银。到万历十二年十二月,“皇上御极十三年,太仓粟可支七年,银亦可支二年。”这表明“一条鞭法”的实行(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C.给明朝财政状况带来转机D.加重了农民徭役负担
2024-05-31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统一调研测试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绍兴二十一年一臣僚说:比年以来,江浙之间差役为民害。不顾有田者其说,有二保伍之法。盖仿成周比间族党之遗意,不过便之讥查烟火盗贼,以保守乡井,而已法弊滋久。既使之督税赋矣,又使之承受文判;既使之治道路矣,又使之供雇船脚;既使之饰传舍矣,又使之应办食用。役使即同于走卒,费耗又竭其家赀。民不堪命.而官吏晏然为之,此为一害也。一都之内,膏腴沃壤半属权势。近年虽有限田之文,县道安得而侵之。中下之产役次频,并且如甲有物力一千贯,乙有物力七百贯,则甲替而差乙。无可选者,又于得替人轮差。每遇轮差,公行贿路,奸吏肆巧旋为升降,万一获免,已被重困。此为害二也。下户畏避,多致流徙

——摘编自汤文博《宋代农村经济的赋役博弈问题——以江南东路为例》

材料二   摊丁入亩这项制度康熙曾在广东试行过,但是推行起来并不是非常顺利,雍正登基之后,将摊丁入亩正式作为一项重大的经济变革措施。但是,这项改革措施的推行一开始也是遭到了当时多富户豪绅的强烈反对。浙江巡抚李卫精明能干,深得雍正皇帝的信任,他深知摊丁入亩对于最为底层的普通百姓而言是相当具有益处的。

在李卫采取的严厉措施下,由富户豪绅群起闹事的风浪迅速得到了有效平息。制度因而在浙江全省得到了顺利的推行和实施。继浙江之后,在雍正年间,其他如福建、陕西、湖北、江苏等省均陆续实行了摊丁入亩制度。

——摘编自于青《清朝摊丁入亩制度考述》

(1)根据材料一、归纳南宋当时“差役为民害”的原因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摊丁入亩”制度在浙江能够实施的原因。
2024-05-24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根据“值百抽伍”的原则,中国进口货物关税降到5%左右,但实际上都低于5%。1902年修订协议后,中国进口货物关税进一步降低到3.2%,成为当时世界上关税最低的国家之一。这一时期中国关税的降低(     
A.推动清朝官办企业快速成长B.促使民族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C.表明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D.体现列强对华经济侵略需要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中国封建王朝常实行强制分家析户政策,但仍有由几个同父祖的小家庭组合在一起的联合家庭。据史料记载,710—769年,唐代敦煌地区登记的联合家庭共9户,占比10.4%;820—876年则达到12户,占比51.2%。该现象的原因是(       
A.政府实行土断B.朝廷停编户籍C.两税法的实行D.人头税被取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国民革命时期,国共两党都要求关税自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进口税暂行条例》。1930年,中国陆续与美英等国签订新的关税条约,但国民政府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这说明,近代中国(     
A.主动融入世界商贸市场B.扭转了民族工业发展环境
C.充分利用国际贸易规则D.争取民族独立的任务艰巨
6 . 英国人罗伯特·赫德,1854年来到中国,1863年正式担任海关总税务司,1908年离职回国。赫德担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近半个世纪。由此可见(     
A.中国海关呈现半殖民化特征B.中国海关制度走向近代化
C.对外贸易已完全被英国控制D.列强加强对中国资本输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明夷待访录·田制》中写到:“有明自漕粮而外,尽数折银……天下之银既竭,凶年田之所出不足以上供; 丰年田之所出足以上供,折而为银,则仍不足以上供也,无乃使民岁岁皆凶年乎。”作者旨在说明,赋役征银(     
A.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B.造成了银荒谷贱局面
C.加剧了国内市场混乱D.加重了百姓经济负担
8 . 明朝的“丝绢分担纷争”。

材料一:万历年间,正是一条鞭法在江南盛行的时候。在南直隶执行一条鞭法的是海瑞,他在应天巡抚任内推动甚力,徽州府属下六县,“均平”成为改革浪潮。所以,士绅声称,“天下之道,贵乎均平。故无由不得其平则鸣。歙县久偏重赋,民困已极,躬遇仁明在位,备臣情款,恳乞均平”,要求将徽州府的人丁丝绢(税粮项目之一)分摊六县而非偏派歙县。

——摘编自李义琼《晚明徽州府丝绢事件的财政史解读》

材料二:围绕丝绢应如何负担产生纷争。歙县据《大明会典》“直隶徽州府夏税”一项只载具体数额,并未注明由歙县独揽,主张人丁丝绢应由六县分摊;其余五县“耆民里老”等联名上呈,“祖宗成法不可变”,要求按照《黄册》所记由歙县单独负担,且将矛头直指户部和内阁。此后双方反复抗争,甚至引发“激变”……最终中央政府处理了丝绢事件,实际上并未加派六县,故名“共免两全之法”,随后刊刻了《条鞭赋役册》,永为定规。与此同时,对“激变”的主谋者进行逮捕和审判。

——据[日]夫马进《试论明末徽州府的丝绢分担纷争》等整理

材料三:《大明律》卷十八《刑律·劫囚》规定:“若官司差人追征钱粮,勾摄公事……聚众中途打夺者……因而伤人者绞。杀人及聚至十人为首者,斩。”刑部据此严惩激变的主谋者程任卿,他被拟判“监候处决”。但在审判过程中,程任卿“切查律例所载”,认为自己的行为并不构成被指控为“聚众中途打夺者云云”的罪情,故不应强用该条文。他进一步提出生员为了保卫家国的理法,“为乡党而公言其是非”,“何有大罪?”最终,刑部改判。后程任卿又得以减刑充军,因军功被授予把总归乡。

——据[日]夫马进《明清时代的讼师与诉讼制度》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歙县士绅要求“分摊六县”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分别指出纷争双方各自的主张及其依据的文献。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简述明代赋役制度的主要变化。
(3)律乃律文,例乃条例,统称律例。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明代最重要的律、例名称。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丝绢分担纷争”的最终处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明代推行一条鞭法,把赋税与徭役合并,并以货币即银两形式折纳,统一征收。“一条鞭法”实行折银征收,反映出当时(       
A.银两成为基本支付手段B.官场腐败行为被禁绝
C.社会商品经济高度发展D.人头税退出历史舞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如图为唐代前期政府与农民关系的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门阀制加强了中央集权B.朝廷通过均田制直接控制农民人身
C.科举制更新了统治基础D.朝廷采用全新的手段直接控制农民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