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5 道试题
1 . 1853年,为了镇压太平军,江苏最早出现了“就地筹饷”的厘金制度,后来很快遍行全国。“厘金”由地方掌握,上交中央的只占20%。厘金中以百货厘最早、范围最大,一切日用所需之物,无一不在被征之列。这一制度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才被取消。厘金制度(     
A.瓦解了政府统治基础B.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C.破坏了经济社会秩序D.规范了地方税收制度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十八年(1753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以地课和盐铁等专卖收入为主,并不计算海关征收的“区区税银”,仅把开海贸易作为天朝“怀柔远人”的一种恩赐,所以关税正额定得比较低。1757年,乾隆帝将西洋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仅限定于广州一口,由粤海关负责广州的对外贸易和征收进出口关税。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英方在香港公布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规定中英双方议定税率时,以粤海关原有的正额税率为参照基础,但实际上正额税率极低,粤海关在征税过程中,除了正额税收,尚有行用、规礼、羡耗等杂项征额,且征收比例较高。新税则把此类征项一律摒弃,因此,新税则所议定的进出口税率比原来的正额税率有所提高,但比原实征税率则大幅度下降。

——摘编自蔡晓龙《对近代第一个海关税则的一点新认识》

材料二   19501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关于关税政策和海关工作的决定》,明确规定“海关税则,必须保护国家生产,必须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的竞争,必须以保护国家工业化为主”。19515月,政务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其算术平均关税水平为52.9%。

——摘编自张忆良《中国进出口关税政策的演变及其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乾隆年间与道光年间关税政策的差异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晚清关税政策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关税政策的特点及其实施的意义。
2022-11-25更新 | 129次组卷 | 15卷引用:人教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基础过关练)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九年,湖北省钟祥县发生一起“聚众抗粮”事件,民变因反对摊丁入亩而起,摊丁入亩被誉为“从古未有之善政”,湖广总督迈柱陈奏“楚省南北民风刁悍,动辄聚众抗官,今据钟祥县详报,该县武生董建勋连年抗粮,纠众聚于何家集,声言至城围署”。湖北巡抚王士俊认为钟祥县原本丁少粮重,原征丁银2400余两,摊丁入亩后加征丁银竟达3500多两,无怪钟民抵死不完以致激成民变,总由从前经理错误,以至于此,将矛头直接对准失当的摊丁入亩方式,即丁银通省均摊方式。

——摘编自薛理禹《清代摊丁入地中的群体事件研究》

材料二   雍正十三年,迈柱离任回京,次年,新登基的乾隆发布上谕:“江夏等十九州县摊纳之重丁,原经廷议,俟有升科丁银可以渐次摊抵,输缴纳可得其平。今朕闻之,原开垦之荒地颇多不实,则摊抵之期一时难必,将江夏等十九州县未经摊减之丁银8300两,自乾隆二年为始全行豁免。”其后,“乾隆西年奉汇将江夏等十九州县于钦奉恩诏等事案内题准,应征原额丁银各就本州县情形各归各项摊征”。

       ——摘编自薛理禹《清代摊丁入地中的群体事件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就钟祥民变的发生,迈柱和王士俊的认识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迈柱离任后湖北摊丁入亩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谈谈你对清代摊丁入亩政策能够取得成功的认识。

4 . 材料一   民年七至十四岁出口赋钱,人二十三。二十钱以食天子,其三钱者,武帝加口钱以补车骑马。

——摘编自《汉书》卷七

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为治库并车马。

——摘编自《汉书》卷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赋税制度有何特点。

材料二   田亩起丁,田多则丁多,田少则丁少,计亩科算,无从欺隐,其利一;民间无包赔之苦,其利二;编审之年,照例造册,无须再加稽核,其利三;各完各田之丁,无不能上下其手,其利四。

——清乾隆年间《嘉兴府志》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有何积极意义。

材料三   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惟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丁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
2022-09-26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2讲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2023届高三选必1一轮导学案
5 . 下图为唐中后期到北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税收数量折线图。其变化趋势说明(       
   
A.唐宋土地政策渐趋宽松B.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C.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弛D.社会动荡影响农业发展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古代中国可能早在周代就出现了免征其子孙力役以便侍养老人的行政制度或惯例。

战国时期孟子强调明君应“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取于民有制”。到汉代,给侍奖复之制已经成了一种主要的赋役减免制度。汉代年入九十可配给一名.侍丁,年届八十亦可免除子孙一定差役,而留在家里侍养。汉初高祖有怀孕产子而免除一定赋役的诏令。汉惠帝四年(前191年),令“举民孝弟、力田者,复其身”。汉武帝发布“已巳诏”:“今天下孝子、顺孙愿自竭尽以承其亲,外迫公事,内乏资财,是以孝心阙焉,朕甚哀之。民年九十以上,已有受鬻法,为复子若孙,令得身帅妻妾遂其供养之事”。汉光武帝时有“民有产子者复以三年之算”的政策。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令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人三斛,复其夫勿算一岁。”

——摘编自胡荣明《传统赋役减免制度的亲属伦理旨趣新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赋役减免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赋役减免制度形成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军费与财政

材料一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至崇祯四年(1631)辽饷结构表

注:明万历末年,为应对辽东战事而加派赋税,称“辽饷”。

材料二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74)主要财政收入趋势表

注:清咸丰年间,“盐引停运,关税难征,地丁钱粮复间因兵荒而蠲免(注:免除)缓征”。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加征约百分之一的税,称为“厘金”。

(1)明代为应对辽东战事、清代为镇压太平天国而筹措军费。阅读上述材料,指出两者增加军费的主要来源有何不同。
(2)结合材料及所学,概括19世纪60—70年代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导致这一趋势的原因。
2022-09-08更新 | 3247次组卷 | 24卷引用: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分层作业 )-【上好课】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8 . 有学者认为1799年英国开征个人所得税的先决条件“首先是由于政府成功地(通过议会)说服公民,所得税对于资助一场深得人心的即使昂贵的战争是必要的;其次,政府能够提供保证把税金用于军队本身,最终目的就要拿下一场完胜的战役;第三,政府能够提供保证,每个公民都缴纳自己的那一份,政府机构会相对诚实,没有人会吞噬这些钱财。”上述材料不能说明(     
A.开征新税种的目的是解决财政问题B.英国政府清廉公正深受民众的信任
C.战争是开征个人所得税的直接原因D.民主政体有助于个人所个税的开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丁”系制度性词汇,具有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属性。如表是清代部分时期“人丁”一词在《清实录》中出现次数的统计。据此可以推知(     
时期出现次数次/年
康熙朝1201.97
雍正朝4613.54
乾隆朝641.07
嘉庆朝100.40
A.社会结构出现根本变革B.传统经济内部萌发的新因素受益
C.自然经济解体步伐加速D.人地矛盾激化推动土地制度变革
10 . 唐朝时期,成丁的年龄由隋朝时的18岁提到21岁,庸不再有年龄限制,如遇水旱虫霜成灾,损失40%以上者免租,损失60%以上者免调,损失70%以上者课役皆免。这说明唐朝(     
A.创立了租庸调制度B.调整了统治政策
C.均田制有实施前提D.赋税标准发生质变
2022-08-29更新 | 942次组卷 | 15卷引用: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选必2同步练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