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五年,针对地方隐匿耕地数字、私占人口的行为,推行“度田”即令地方丈量耕地、核实户口,但未能严格执行,其主要原因是(       
A.中央集权遭到破坏B.土地私有化发展趋势
C.地方官僚督办不力D.建国基础是豪强地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下表为唐宋税收与货币情况比较。这折射出宋朝熙宁时期(     )

户数(万户)平均亩数(亿亩)岁入粟岁入布绢绵税钱(万贯)间接税(万贯)估算总计(万贯)
实物(万石)折算额(万贯)实物(万匹)折算额(万贯)
天宝年间8906.442500800270013502002170
熙宁十年1424.54.62-6.661788.71252.1267133.6564.64248.46198.7
A.农民负担日益沉重B.货币地租的盛行
C.土地兼并现象突出D.商品经济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下表表明中国古代赋税的演变趋势是(     

时期

赋税制度

内容

北魏

租调徭役

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乘二十石

隋至唐中期

租庸调制

凡丁岁役二句,无事则收其庸

唐中后期

两税法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A.人身束缚逐渐减弱B.农民负担不断减轻
C.土地兼并愈发严重D.政府赋税剥削沉重
2023-11-21更新 | 573次组卷 | 29卷引用:江西省上饶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唐朝前期,财政完全由中央统收统支,各地的赋税收入要全部上缴中央,运送到京城或指定的国库,中央对地方的支出又要转运到各地。两税法实行后,属于地方的开支就地留在州县,只有上供的部分才被送往京城。这一转变(     
A.导致藩镇势力日益坐大B.降低了政府对实物税的依赖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有利于减轻民众的赋役负担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人口和耕地是首位的生产资源,直接关系着一个社会的盛衰,所以,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实行了“户籍相伍”制度,在农民的户籍中增加了年纪和土地占有状况。由于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和内战,以及十六国的北方混乱,引起北方人民大量流亡江南,到达长江流域的总数不少于70万人,滞留山东境内的达20万人。北方农民的南下,带来了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使了南方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南方的人口亦有较大增加。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便出现了天下田无荒弃的现象,按“黄册”登记的户口,户达16 052 860,口达60545 812,每户平均3. 77口。康熙五十年时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不存在像前朝那样隐漏户口的情况。

——摘编自叶瑞汶《中国历代人口和耕地走势的分析》

材料二:

说明:隋612年的数据是偏走的,在20多年里耕地增长了36.5亿亩,这个增长速度是不可靠的。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三个时期因为处于国家战乱分裂时期,资料记载很少,没有找到比较准确的数字,所以在图表上没有计入。

——摘编自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口数量与耕地面积变化的特征,并说明促使这些特征形成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某一历史时期,就“人口、耕地与社会生活”展开论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针对上层人士大量隐瞒田产的现象,秉持着“赋税平”的思想,对一切耕地重新丈量,按亩征税。达到“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的效果。与此同时,商鞅反对无差别的轻徭薄税,而是采取农轻商重的原则。变法通过减少劳役,保证农民有充足的劳动时间开垦荒地,扩大农田面积,也吸引了其他诸侯国的农民来秦国垦荒。商鞅变法下赋税一律用粮食缴纳。商鞅认为粮食是代表财富的唯一形式,即使手里有大量货币,也要用来购买粮食。赋税一律纳粟,既可以使国家税收政策达到统一,也驱使人民务农。

——周少琰《中国古代税制改革演进及税制思想研究》

材料二   张居正在改革税制时提出“农商利益兼顾”的税收管理思想。认为“古为之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农商之势,常若权衡然。至于病,乃无以济也”。同时主张减少各地的苛杂商税以促进农商经济的协调发展。认为轻关市之征和省田亩之征,同是农商并荣,国富民足的前提条件。此外,张居正的赋税思想并非单纯地就税论税来增加赋税,而是从发展社会经济出发,在积极扶植税源基础上实现国家赋税的保障,以期达到“均粮足民”和“富国强兵”的目标。

——周少琰《中国古代税制改革演进及税制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中赋税改革的影响。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赋税征收思想对当今的启示。
7 . 下表是近代部分年份中国海关两对美元汇率情况统计表,表格中的现象(     
中国海关两对美元汇率情况
单位:1关两合美元
年份海关两对美元汇率海关两对美元汇率指数
19000.7598.7
19050.7396.1
19100.6686.8
19150.6281.6
注:以1926为100
A.阻断了对外国工业设备的进口B.缓解了中国政府的外债压力
C.削减了关税对外贸的不利作用D.反映了西方经济危机的冲击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敦煌户籍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

户籍年代均田户数受足户数平均每户应受田亩数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
高宗时期10101.069.0
武则天时期40143.5102.0
玄宗时期322148.7106.6
代宗时期112149.389.8

注: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勋田3000亩,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国户后的数据。

——改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   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胡(何)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弹”;表达了对租庸调法的认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主张“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柳宗元的《答元饶州论政理书》指出,两税法实行按户等征税,富人贿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税,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他认为要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即恢复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法。

——改编自付志宇《唐人诗文所见两税法变革补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均田制推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白居易、柳宗元对唐代税制改革的看法。
2023-06-21更新 | 4132次组卷 | 28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厘金是清王朝于1853年对几乎所有商品开征的一种商品贸易税。所谓“厘金”主要是对过境商品进行征收。厘金最滥时期,全国厘卡一万多处,密集地区,几十里地就设置多个厘卡,过境商品层层扒皮。货物逢关抽厘,税率较高且重复征收。厘金的实施(     
A.抵制了外国商品的倾销B.阻碍了国内统一市场发育
C.瓦解了传统的自然经济D.冲击了清政府的海禁政策
10 . 1945年8月烟台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了东海关,对其进行了一番改造:一方面强调海关工作人员的政治可靠性、积极开展“群众路线”式的缉私活动;另一方面,从军队和地方调入人员补充关税干部。这些改造措施旨在(     
A.更好地发挥人民海关的职能B.巩固壮大敌后抗日根据地
C.将战时经验运用于海关管理D.完善海关人才培养的制度
2023-05-22更新 | 799次组卷 | 8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百树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