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7 道试题
1 . 古代封建国家向农民征收赋税的主要目的是
A.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证B.用于兴修国家的水利工程
C.为统治阶级奢侈享乐提供物质保证D.用于兴修交通工程和国防工程
2 . 东汉编户数本来就大大少于西汉。及至(东)汉末大乱,“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袁谭(袁绍之子)都督青州,“虽有万口者,著籍不盈数百,收赋纳税,三分不入一”。刘备屯樊城时,诸葛亮曾说:“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材料反映出东汉以来
A.战乱使人口数量锐减B.豪强地主已成为割据势力
C.政治动荡导致经济衰败D.自耕农破产脱籍现象严重
3 . 明代立国之初,田税一律征收粮食,称为本色。洪武九年(1376年)时,朱元璋下令天下郡县税粮均可以布、绢、棉花等实物和银钱代纳,称作折色。这一变化
A.加重了人民的赋税负担B.增加了朝廷的财赋收入
C.利于突破传统种植结构D.使得赋税制度发生变革
2021-09-13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4 . 汉朝时,儿童从七岁开始每年收“口钱”23钱,“以食天子”;成年男子每年要缴纳“军赋”120钱;所有人不定期的还要交“献税”63钱,供皇帝祭祀宗庙;不服徭役的男子要交“更赋”若干钱,以雇人代役。这说明汉代
A.编户人口成为赋税征收的唯一标准B.税收具有强制性固定性有偿性
C.税收制度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D.税收方式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2021-08-25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将此前的个人所得税、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和个人收入调节税合并为统一的个人所得税,并根据收入多少分段征收。这一举措
A.凸显了全国人大的经济管理职能
B.旨在全面落实按劳分配原则
C.适应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D.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在汉初文帝时代,直接从事耕作的农民负担得以减轻,朝廷曾多次将租率减为三十税一,算赋也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40钱。据此可知汉初
A.基本沿袭了秦朝的经济政策B.政府对社会形势的认识比较清醒
C.郡国并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D.农民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
7 .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出现了大量荒废土地。北魏统治者推行均田制,男子、妇女、奴婢,耕牛,甚至一些特殊群体(孤寡老人等)都能授田。其主要目的是
A.发挥耕牛在农业中的作用B.获得门阀士族的大力支持
C.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D.平均分配土地和赋税负担
8 . 唐初有诏令,男20、女15就要结婚成家;唐玄宗又敕令,男15、女13,听婚嫁。“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已进考第”。这些措施有利于
A.扩大官僚队伍B.增加赋税收入
C.考核官员政绩D.缓和人地矛盾
9 . 宋代前期,民户为逃避职役重难,采取私人雇人代应州县役之法,朝廷对此屡禁不止。至南宋时期,朝廷亦无法禁绝民户私下雇人代应保甲乡役,私雇代役开始合法化。这一现象反映出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B.中央集权呈弱化的趋势
C.社会发展影响国家政策D.农业领域雇佣关系普遍
10 . 所谓土断,就是把世族和豪门荫庇和挟藏下的依附民户编入郡县户籍。东晋南朝,实行过几次土断,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桓温主政下的庚戌土断(公元364年)据此可知,土断制度
A.遏制了门阀政治的形成B.增加了政府的赋税和兵源
C.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D.消除了国家与世族的矛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