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防疫抗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8 道试题
1 . 2017年,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平均报告时间从原来的5天缩短到4小时内,并具备了在72小时内检测300余种病原体的能力。这体现的是(     )
A.先进科技助推公共卫生事业发展B.国家十分重视公共卫生预报系统
C.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系统世界领先D.公共卫生事件推动相关系统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元佑四年(1089年),苏轼知杭州。刚上任不久,杭州大旱,随即“湿疫”疫情四起。他带头并号召富豪捐款修建名为“安乐坊”的医院,“作饘粥,药饵,遣吏挟医,分方治病,活者甚众”。可见,当时
A.疫情灾害造成政局动荡B.皇室集中财力应对疫情
C.政府与民间结合共同抗击疫情D.中药治疗和民间祈福相辅相成
2020-09-20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代……已经产生注病观念,这是一个进步。病情久延,反复发作,或注意旁人者,均被巢元方编撰的《诸病源候论》称为注病。

《诸病原候论》卷24生注、死注、食注、殃注一览表


——摘编自于赓哲《弥漫之气:中国古代关于瘟疫“致”与“活”的思维模式》

材料二   19世纪后半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进程中,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日益显现。公众对城市公共卫生问题的关注度逐渐增加,加之霍乱等瘟疫的频繁爆发,推动了政府干预公共卫生。19世纪30年代,英国在流行病肆虐的恐慌中,开始出现政府干预控制疫情的迹象。《1848年公众健康法》是英国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干预公共卫生,明确国家和政府在维护公共健康中的职责与作用,提出建立卫生管理机构的必要性。英国从1841年就开始免费实施疫苗接种,政府直接参与推广,这属于英国首次开展的持续性公共卫生活动。为了规范防疫制度,1867年英国制定新的《防疫法》。1865年,英国开始着手组建以实验室研究为主的研究体系,该研究着眼于疾病病因理论和化学原理。这种科学的预防与控制疾病,推动了英国的公共卫生朝着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赵玉兰、吴俊《英国公共卫生运动的领导者:约翰·西蒙)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在工作大规模展开后,各大城市都组织了大规模的卫生防疫宣传,重点是宣传党和政府对各族人民健康的关怀和新中国卫生工作的宗旨。在此基础上,全国各大城市进行了很多环境卫生工程建设的工作。同时,清除城市垃圾,消灭病媒昆虫,改善环境卫生。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预防肠胃系统传染病的饮水卫生、城市饮食卫生管理等方面,全国各地也都做了不少工作。1951年9月7日,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的贺诚在给党中央的报告中称:经过21个月的艰苦工作,全国范围内历史上的疫区、少数民族地区、国防前线、政治中心、交通要道及经济命脉等,各种疫病发病人数均大大减少。

——摘编自李洪河《建国初期的城市公共卫生治理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对瘟疫及其传播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背景及主要举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的意义。
2020-09-19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卫生与健康关系百姓生活和社会稳定。而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内经》《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等经典医著成书,在其病理学说中,非常重视疾病与人体自然精神状态、生活状态以及外部环境,特别是气候变化的关系,确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并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药的诊疗实践。战国时的扁鹊已能通过诊脉确定病人的病情,然后对症下药。针灸疗法在汉唐时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后又相继传到阿拉伯和欧洲。隋代统治者组织太医博士巢元方等集体编撰专门论述病因、病理的巨著《诸病源候论》。唐宋金时期,政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行政机构,并多次颁发药典。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撰著《西国记法》,被认为是西方传入我国的第一部医学书籍。1796年,英国乡村医生琴纳在我国人痘术的启发下,发明了牛痘接种术,后由船医皮尔逊传入中国,扩大了西医在中国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传统中医药学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   明代处于中国历史上第四个气候寒冷期,后期异常干旱。入境外国人士的增加,使我国从未有过的传染病也开始流行。1408至1644年间,各地发生的大瘟疫达26次之多。瘟疫等传染病的流行,促使瘟病学说得到发展。中医内科理论建立在《伤寒论》之上,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里记载了瘟病的传染性特征。宋元以来,医家从论症、治法方面对伤寒与瘟病加以区别。明清之际吴有性著《瘟疫论》,提出“厉气说”,认为瘟病是厉气所致,由口鼻传入,进而指出厉气有不同类型,并能产生不同疫病。经过清代名医叶桂、薛雪等人的努力,瘟病学说逐渐建立起体系。


(2)根据材料概括瘟病学说的演变历程;结合所学指出瘟病学说在明清时期形成体系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郡国大旱,蝗”,百姓流亡,流行病爆发,平帝下诏:“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并赐予安葬钱,安葬病死者,可以减少疫病传播,还能安慰活着的人,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光和二年大疫,灵帝派常侍、中谒者巡行疫区,报告疫情,分发医药。汉代政府每年都在年终腊日的前一天举行名为“大傩”的仪式,驱逐引发疫病的疫鬼。

西汉初元元年,关东水灾疾疫,大量流民涌入关中,元帝下诏:“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税”,并诏令调运其他郡国的粮食救灾,开仓赈济,赐给寒衣,保证灾民的基本吃穿。抗疫减灾需要大量的财政开支,汉代一些帝王采取主动减膳、取消游乐活动等措施,以节省费用,救助疫区的灾民。

——摘编自王文涛《汉代的抗疫救灾措施与疫病的影响》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类疫病肆虐。1949年10月,中央召开紧急防疫会议,确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体制,组织群众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1950—1953年连续召开三次全国卫生会议,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强调群防群治。教育和文艺界人士以及中国红十字会也积极进行科学防疫治疫宣传,将“防病”、”医愚”与“治心”相结合,卫生防疫工作上升为全民政治运动。经过十余年的努力,鼠疫、天花、黑热病等烈性和急性传染病陆续被消灭,人口的总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摘编自李向东、刘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情与疫病防控的政治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代为抗疫救灾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病防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产生的重要意义。
2020-09-12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部分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晚清时期,以灾荒为代表的灾害性公共危机事件日趋频仍,以瘟疫为代表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此起彼伏。19世纪六七年代以后,官赈为代表的传统危机应对机制渐趋衰弱,新型商人开始活跃于近代历史舞台。新型商人文化教育程度较高,有着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同时具有“我本同处宇内,有分地无分民”的超越乡土观念的社会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发生重大灾荒时,他们号召社会各阶层人民关注灾区,为灾区人民募捐灾款和物资,义赈逐渐发展成为晚清社会主要的灾荒救济形式。

——摘编自姜强《近代江南公共危机与社会应对》等

材料二   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局限在自然灾害和社会事故上。2003年“非典”后,针对危机事件的科研机构纷纷建立,在研究中各有侧重。2005年,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35个与公共危机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汶川地震时,国内媒体从中央到地方全力以赴地对地震和救灾情况进行了及时、充分、生动的报告,将全国人民的注意力凝聚到抗震救灾上,激发了整个社会强大的救灾合力。

——摘编自刘亚光《浅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要指出晚清时期公共危机应对机制的变化,并结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所学知识,概括“非典”后我国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发展的主要表现,并简要谈谈你从我国历代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建设中获得的启示。
2020-09-10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部分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前,普通百姓的卫生管理概念十分淡漠,“时疫盛行,死亡相继”。进入近代,西方人在租界设立医院,使用西药与手术等治疗手段,让当时的中国人大开眼界,现代医学、卫生观念在中国生根发芽。近代士绅精英在与西方人接触过程中更加注重公共卫生观念的认同,认为清洁卫生带给他们自豪与强盛的民族心理。1905年,清末新政期间卫生司的设立,意味着全国范围内制度性的卫生行政就此起步。1910年,爆发于东北的东北大鼠疫真正使卫生行政事业和卫生观念深入人心,清政府专门颁布了《民政部拟定防疫章程》《火车防疫章程》等,地方卫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培育了大批医学卫生人才。“卫生”作为现代化、科学化的代名词,逐渐深入到乡村乃至家庭之中。

——摘编自张新冉《中国近代公共卫生观念的兴起》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迫切需要通过树立现代卫生观念来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虽然设置了国家、省、地(市)县等各级卫生机构,但也设置了企事业单位和军队系统的卫生机构,机构重合现象十分严重。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把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作为重点,但人们的卫生观念仅停留在生物医学的层面,并没有实现向以健康生活为目标的转变,由于医疗资源的匮乏,重治疗轻预防的局面成为人们卫生观念进步的障碍。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生部门并未与其他部门相互联系,认为“公共卫生就是卫生部门的事情”,其他行政部门、社区村镇并未把与健康有关的工作提上日程。

——摘编自冯显威、陈曼莉《现代公共卫生的概念特征及发展方向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卫生管理观念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卫生管理观念的特征,并简述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生观念的局限中得到的启示。
2020-09-08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20年,湖南长沙出现霍乱传染事件,长沙卫生局与当地商会、妇女会、青年会、学生联合会的志愿者联手,沿街张贴标语,挨家发放传单。这些标语和传单上的文字都很接地气:“没烧开的水不要喝”“不要吃生冷水果”“杀老鼠的赏他长生不老”“我们不杀苍蝇,苍蝇就杀我们”……由上述材料可知
A.民族资本家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B.大众传媒已经成为抗疫主要手段
C.北伐前夕各地割据势力控制地方D.疫情促使当地民众改善生活习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面对疫情,中国秉持以民为本、生命至上理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新福救灾。有官员曾上疏说:“今之皆知教荒,而不知救疫。”明朝防疲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推卸。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程扬《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防疫的特点。分析瘟疫导致人口大量死亡的原因。

材料二   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同疾病和灾难的斗争史。病毒没有国界,病毒不分种族。中国坚持以民为本、生命至上,始终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态度,始终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现在疫情还在蔓延,防控仍努力,要全力搞好疫情防控,发挥世卫组织领导作用,加大对非洲国家支持,加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恢复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国际合作。

——摘编自2020年5月19日《人民日报》《习近平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致辞》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应对全球公共卫生的举措,简析其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对公共卫生的认识。
2020-09-07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