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鞅精通帝、王、霸和强国之道,入秦后迅速赢得秦孝公信任。商鞅以戎秦之粗质,取三晋之严文,为秦国输入新鲜血液。但这也产生激烈地利益冲突,表现在文化政策上就是“燔诗书”。被焚烧的《诗》《书》究竟有哪些?必定是那些不合新法的篇章,所以《荀子·劝学》说:“诗书故而不切”。毕竟《诗》《书》也有精华部分,像《秦风》《秦誓》中都记越着秦人坚忍不拔的英雄气概。这是鼓舞秦人坚持变法的精神动力,因此它们才完好地保存下来。“燔诗书”是“明法令”的手段,商鞅不惜采取“立木为信”的方法来达到“明法令”的目的。商鞅变法后,六国士人大规模入秦,谋取功业。

——摘编自马晓茵、束 江涛《〈韩非子·和氏篇〉之“燔诗书而明法令”考证》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产生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苏轼在评价他的诗作时说:“渊明诗初看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还创作了109篇和陶诗。欧阳修在评价他的散文和辞赋时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片而已。”明朝何湛之在《陶书合集序》指出:“晋处士植节于板荡之秋,游心于名利之外,其诗冲夷清旷,不染尘俗,无为而为,故语皆实际,信《三百篇》之后一人也。”

——摘编自《陶渊明研究》陶渊明集》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陶渊明人生最终归隐田园的主客观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陶渊明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及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刘半农(1891-1934年),名复,原名寿彭,晚号曲庵,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他1891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1911年投身辛亥革命,1912年后的五年在上海以写作为生。1917年应蔡元培之邀,任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授。其间,投稿《新青年》,倡导文学革命。1920-1925年赴英法留学,回国后继续在北京大学任教。1934年赴绥远、内蒙古一带考察方言,不幸染病,病逝。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改称<(新青年),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就此展开。刘半农作为《新青年》四大台柱之一,大力提倡文学革命,著有《我之文学改良观》《诗与小说精神上之革新》《应用文之教授》《通俗小说之积极教训与消极教训》《中国之下等小说》等一系列重要文章,不仅是对民主科学的阐述,更是对个性解放的诠释。

刘半农去世前几年写《桐花芝豆堂诗集》,做文言文,有人称之为落伍。刘半农说:十年前,我们对于文言文也曾用全力攻击过,现在白话文已经成功了气候,我们非但不攻击文言文,而且自己也要做一两篇玩玩。并且,他并不会因为害怕被称为落伍而改变自己,丢了自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半农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刘半农前期的“先锋”和后期的“落伍”予以简要评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