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李时珍(1518~1593)自幼对医学感兴趣,后跟随父亲学习医术,广读天下医书。蕲州遭逢大疫,李时珍父子为民众治病,“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经此磨炼,医术愈精。李时珍发现,以往药书中存在药物误注、图文不一、主次不清等错误,常常危及病患生命,遂立志重修本草。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跋涉山川,采集药物标本,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他虚心拜当地人为师,问询渔樵农夫,细心收集大量有关药物、单方、验方的零散资料,撰成中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李时珍将前人对药物的分类发展为16部、60类,以部为纲,以类为目,使中药的分类更加科学;仔细描述每味药物的产地、形态、性味、功用、方剂等,精心绘制药图。历时近30载,“稿凡三易,然后告成”。

——摘编自唐明邦《李时珍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所体现出的研究方法,并分别予以简要评价。
2022-06-16更新 | 4754次组卷 | 2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材料   1956年,英国伙同法国、以色列侵略埃及,企图延续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但遭到惨重失败。这场战争使英国人认识到,英帝国已彻底衰落了,不应该再用传统的军事力量来维持自己的地位。当时的英国保守党政府却没有吸取战败的教训,反而与美国一起,大力发展核武器,与苏联对峙。整个世界陷入了白热化的冷战之中,反战和平运动开始酝酿。1954年,氢弹爆破成功,哲学家罗素意识到核武器将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发表了著名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号召全世界用和平手段解决任何争执。一时间,反战和平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1958年年底,全英国以核裁军为目的的组织超过200个,到1960年,全英国和平组织已有近500个。许多当时建立的民间反战和平组织迄今还存在,成为反战的核心力量。1968年,美、苏、英三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极力敦促无核国家达成《核不扩散条约》。

——摘编自吕丽塔《英反战运动改变冷战局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反战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反战运动的侧重点及积极影响。
2022-06-04更新 | 77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来宾市合山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仿真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顾炎武,世称“亭林先生”,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他一生以关心民生、救民于水火的儒者风范立身行事,奉行“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准则。他贯通古今,多结合近世国情,论史谈政,“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多次讲到“信史”的问题,认为撰史,要“信则书之,疑则阙之”。他引用宋人刘器之的话说:“文章岂有繁简耶?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论证问题时,引用资料非常丰富,“博赡而能贯通,每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证佐,而后笔之于书”。潘耒在《日知录序》中评论:“先生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贤豪长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清代考据学者普遍推崇顾炎武,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更盛赞顾炎武“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摘编自周文玖《顾炎武的史学成就及史学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的史学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顾炎武的史学贡献。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美国,一战促进了一系列新型和平团体的建立和现代和平运动的兴起。包括法治主义、国际主义和自由和平主义团体在内的各种和平组织提出各种各样的和平计划,谋求通过重建国际和国内秩序来消除战争的根源,建立持久的和平局面。这些非政府组织不仅敦促美国政府加入国联并在战后和平机制的构建中扮演领导角色,而且还直接发起19世纪20年代的裁军运动和使战争非法化运动。与19世纪欧洲通过均势维护国际安全的“消极和平”思想不同,一战后的美国和平团体把和平与改造不合理的国内和国际秩序联系起来。这种对“积极和平”的追求对美国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并留下丰富的思想遗产。

——摘编自王立新《“积极和平”:美国的和平运动与一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


(1)根据材料,概括一战后美国和平运动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后美国和平运动的历史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中山陵是近代中国“记忆之场”的范本,具体而微地见证了公共记忆和国族认同的生成过程、构造机制。1925年孙中山逝世之际,国民党人借助墓葬政治的途径,努力将中山陵构造为一个政治象征符号,让它承载起有关孙中山形象的选择性记忆,以及新生“党治国家”之下历史记忆的内核。与此同时,国民党人通过组织途径,持续开展集体谒陵活动,使“中山陵”迅速成为国民党统治大陆时期最重要的仪式场所。在这种仪式性的政治和记忆规训之下,以“孙中山”“国民革命”为关键词建构起来的核心记忆,在国人公共记忆中的主流地位日益得到强化。尤为重要的是,中山陵还被打造成为一处重要的景观空间,与市民休闲生活乃至旅游观光产业的发展紧密相连,亦帮助南京确立起民国时期的核心都市地位。在此过程中,象征符号和仪式规训的内涵逐渐隐身于幕后,原先由国民党人主导建构的关于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核心记忆,逐渐转化为一种嵌入日常生活深处的公共记忆。通过观光游览行为的普及,随着自然而然“习得”过程的展开,不仅增加了对“地方名胜”中山陵的了解,也使游客开始对“民族伟人”“孙中山”产生印象,播下了国族记忆的种子。以至于时光流转将近一个世纪之后,中山陵依然能够成为联系海内外华人共同历史记忆的纽带。

——摘编自李恭忠《“记忆之场”与国族认同:以中山陵为案例的探讨》


(1)据材料,指出国民政府将中山陵营造成近代中国“记忆之场”的途径。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将中山陵营造成近代中国“记忆之场”的意义。
6 . 朝鲜战争的第五次战役结束后一个月,中美双方开始了停战谈判。周恩来就此次谈判做出了全面指示:“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抗美,是保家卫国,是当行的爱国主义的正义战争;援朝,则是社会主义国家应尽的国际主义义务。”周恩来这番话说明当时我国谈判的出发点是(     
A.尽可能履行国际主义义务B.在和平环境中建设新中国
C.坚守并扩大已有战略成果D.坚决抗击美帝国主义侵略
2022-05-24更新 | 465次组卷 | 6卷引用:广西百色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代《贞观政要》和宋代《资治通鉴》对隋文帝时期发生的一件史事分别有自己的叙述。

材料一   隋开皇十四年天旱,人苦饥乏。是时,仓库盈益,竟不赈给,乃今百姓逐粮。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唐]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高祖文皇上之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民饥,上(隋文帝)遣左右视民食,得豆屑杂糠以献。上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不御酒肉,殆将一期。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隋纪二


(1)在两则材料的的记载中,哪些基本信息是可信的?为什么?
(2)两则材料对同一史事的记载有何明显分歧?你认为哪则材料的叙述可信,为什么?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聂耳(1912--1935年),中国近代著名的音乐创作人。他自幼就表现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积极学习乐器演奏和音乐创作。1928年聂耳的老师赵琼仙(早期中共党员)被捕枪毙,对他刺激很大,他随后参军,并参与了中共地下党的一些运动。1931年“九一 八事变"之后,聂耳和田汉商量着要写几首提振中国人民士气、呼吁抵抗侵略的歌曲。1935 年初,田汉为抗日电影《风云儿女》做主题歌歌词,被国民党当局抓捕,聂耳主动为歌词作曲,这就是《义勇军进行曲》。1937年,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所有中国人都饱含热泪、握着拳头传唱《义勇军进行曲》。二战期间,在苏联、在法国、在捷克斯洛伐克,《义勇军进行曲》被翻译为《起来》,响彻欧亚大陆。19499月,在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会议上 《义勇军进行曲》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摘编自张玮《历史的温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聂耳创作出《义勇军进行曲》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义勇军进行曲》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崔寔,东汉后期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汉恒帝时,崔寔“出为五原(河套以东至山西省偏关一带)太守。五原土宜麻枲,而俗不知织绩,民冬月无衣,积细草而卧其中,见吏则衣草而出。崔寔斥卖储峙(储备物资),为作纺绩、织纴、练缊之具以教之;民得以免寒苦。”崔寔在《政论》中强调“国以民为根,民以毂(谷)为命”。《四民月令》是他晚年移居洛阳后所著,按月安排士农工商的事务活动,使“四民”各务本业。关于粮食种植,书中提到:“(三月)时雨降,可种税稻稻,美田欲稀,薄田欲稠”;“(五月)是月也,司别稻及(蓼)蓝,尽(夏)至后廿日止”;“(六月)趣耘锄,毋失时”;“(十一月)籴杭稻、粟、大小豆、麻子”。《四民月令》原书已散失,现在该书资料较集中地保存在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及隋杜台卿的《玉烛宝典》中。

——摘编自周兴发等《我国古代农学家和农书》


(1)根据材料,评价崔寔的作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崔寔能够著就《四民月令》的原因。
2022-05-17更新 | 98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玉林市第十中学2022届高三5月仿真考试(二)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9822日,希特勒宣称“毁灭波兰是我们的第一号任务”。23日,在莫斯科签订的《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的《附属秘密议定书》中规定:“在一旦波兰国家所属领土上发生领土的或政治的变动时,德国和苏联两国利益范围将大体上以比萨河、那累夫河、维斯瓦河和桑河一线为界”。91日,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93日,英法被迫对德宣战,但未按照盟约从空中和陆上发动攻势以缓解波兰所受到的致命打击。917日,苏军入侵波兰。106日,英法拒绝希特勒提出的和平建议,声称要把战争进行到底,宣称恢复战前的波兰国家是他们进行战争的目的。同时,英法支持成立了以资产阶级温和派为主的波兰流亡政府,在波兰侨民中组建了武装力量,参加了保卫法英的战斗。法国沦亡后,波兰流亡政府迁到伦敦。

——摘编自程人乾《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国际舞台上的波兰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对待德国入侵波兰的态度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法应对德国入侵波兰的举措并说明其原因。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