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上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依户给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

——据《魏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
2021-06-13更新 | 9564次组卷 | 6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同源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淦昌是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1907年出生于江苏常熟,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3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36-1952年,王淦昌在浙江大学物理系任教,培养出李政道等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1952年,王淦昌赴朝鲜战场,完成了探测美军是否使用原子武器、投掷放射性物质的任务。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20世纪50年代领导建立了云南落雪山宇宙线实验站,使中国的宇宙线研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1964年,他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王淦昌还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先后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奖项,1999年被国家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摘编自郭兆甄《以身许国:中国核物理学家王淦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淦昌的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淦昌取得成就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和平年代,英国可以通过“英日同盟”来制约日本在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的扩张行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不仅完全陷入欧洲战场而无法自拔,还需要日本的军事援助。故而,日本政府能够趁机利用“英日同盟”来胁迫英国,以满足其侵略中国的野心。此外,“英日同盟”还大大限制了北京政府的外交活动空间,面对日本1915年提出的二十一条要求,除了美国威尔逊政府给予中国有限的道义声援之外,再也没有其他国家可以帮助中国。因此,英日同盟的存在让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中国外交处于恐惧的阴霾之下。

——摘编自马建标《中国面对“英日同盟”的阴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日同盟”给中国造成的主要危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外交策略的变化及原因。
2021-06-05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第八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仿真考试(一)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作为辛京革命时期的勇士,五四时期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者,孙中山逝世之后国民党的著名理论家,戴季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其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包括:第一阶段,辛亥革命时期,即戴季陶青年时代,其崇尚革命,对封建教育产生质疑;第二阶段,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戴季陶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关注平民教育;第三阶段,国民革命时期,戴季陶跟随蒋介石,在教学中穿插党化主义的思想,重视学术的同时,强调思想的统一。其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专门教育。

——摘编自李想《戴季陶教育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戴季陶的主要教育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戴季陶的教育思想。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思德(1915年-1944年)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穷苦农民家庭。1933年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为了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张思德奉命率一个班到距延安60多里的黄土沟,在荒无人烟的深山老林中奋战了3个月,完成了烧炭8万多斤的任务。1941年,张思德又投入了大生产运动,开垦南泥湾、纺线织布,用自己的劳动所得,解决了生存、生活问题,渡过了难关。1944年,他带领战士们在陕北安塞县执行烧炭任务时,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塌方,他奋力把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却被埋在窑洞中,牺牲时年仅29岁。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为张思德举行了追悼大会。毛泽东亲笔题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亲自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讲演,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自此,张思德精神成为全党全军的一面光辉旗帜。

——张荣华《论张思德精神》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张思德所体现的精神内涵。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毛泽东强调“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的时代意义。
2021-06-01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八)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史料记载,“(北宋)靖康末,卫士仅三万人,及城破,所存无几……(南宋高宗)始置御营司,以总齐军中之政令”,御营司直接把调兵权和统兵权合二为一,成为最高军事机关,御营使一般由宰相兼任。南宋学者吕中指出:“国朝兵权,隶于三卫,本之枢府,枢府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三衙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今不复三衙,而别置御营司,分委之枢府,而置御营使,其后专掌兵权,枢密不得而豫。”但未过多久,御营司的权力一步步被原来的军事权力机构三衙、枢密院收回。时人日:“议者以本朝故事,分为两府,又置御营使,是政出于三。”宋高宗时期的中枢军事体制的改革,完全是为了应付紧张危急的战争局势、将杂乱独立的军队整编成国家正规军而实行的。这一军事改革后,南宋朝相权随之扩大。

——摘编自《从北宋灭亡的变局,看宋高宗时期的中枢军事体制的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高宗设置御营司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高宗设置御营司的影响。
2021-05-27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第八中学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杜如晦(585一630),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李渊起兵后投到大唐阵营,成为李世民亲信谋士之一,随军征讨,参与机要。武德末年,杜如晦帮助李世民策划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即位后,迁杜如晦为兵部尚书兼理吏部尚书事,并总监东宫兵马;贞观三年(629年),更进为左仆射(位同宰相),身兼多职。杜如晦不仅自己对大唐王朝尽职尽责,也能礼贤下士,广招贤才,多次劝勉太宗虚心纳谏。在与房玄龄共同执掌朝政期间,朝中言路畅达,人才济济。他们二人.还吸纳隋朝典章和历代经验教训,制定了唐王朝的典章制度,把封建社会的典章制度推到了顶峰,不仅影响后世,还东传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房玄龄主意多,但优柔寡断,杜如晦机敏果断,对房玄龄主意采纳颇多,时有“房谋杜断”之说。

——据欧阳修等《新唐书》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杜如晦成为初唐名相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杜如晦的功绩。
2021-05-21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1届高三四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任新民,安徽省宁国县人,自幼渴求知识、立志攻读。1945年6月,任新民公费赴美国工厂实习,随后考取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生,获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任新民几经周折和艰辛,于1949年8月回国。1956年10月,任新民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总体技术研究室主任。任新民和同事们克服重重困难,于1960年研制出液体火箭发动机,并成功地发射了中国制造的两枚近程弹道导弹。随后,任新民领导和参加了多种液体火箭发动机和弹道导弹的研制实验,参加了我国导弹与航天事业创建、发展的全过程。1999年,任新民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据谭邦治《任新民院士传记》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任新民研制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学家任新民的优秀品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隋朝建立后,立即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自北魏以来行之有效的均田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实行“大索貌阅”的户籍制度,采取“轻税之法”,减轻直接生产者的负担;将服役年龄由18岁提高至21岁,服役时间由每年30天缩短为20天,后又规定男子年满50岁者可以纳庸代役;户调从一匹(4丈)减为2丈;均田户始受田年龄仍然保留在18岁。为了防止官吏徇私舞弊,隋朝中央政府制订了具有赋役定额、免役标准、户等高低等指标的“输籍定样”,颁行各地,统一执行。由于隋文帝君臣励精图治,出现了令史学家称誉的“开皇之治”盛况。

——摘编自魏明孔《从义仓设置看隋代制度创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文帝为恢复经济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文帝改革措施的历史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朝的户籍制度在沿袭秦朝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萧何编制的《九章律》中有一章为《户律》,规定了详细的户籍管理办法,《户律》规定“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一里,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从而在基层建立起严密的居民组织。户口登记的内容包括户主、户内成员的姓名、性别、年龄、土地、房屋、财产等情况,并以此作为征发赋役的根据。《户律》还规定,所有人都必须登记入籍,隐瞒不登记者当论罪处罚;凡登记在国家户籍上的人口不得随意迁徙,否则将被视为“亡命”,并受到严惩;出游之人必须持“符”,符上记载本人姓名、职务、籍贯以及身高、肤色等特征,以备查验。由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地方上多设三老、县设户曹,专门负责户籍的管理和人口的统计,每年的八月作为全国普遍实行人口调查的月份,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增减,以保证国家对户口情况的最新掌握。

——据《编户齐民——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完备》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汉朝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户籍制度改革的历史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