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昆明的宪政研究会于19445月发表的《我们在实施宪政以前的要求》中说:“经过七年抗战今日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有严重的危机,中华民族的生命到了一个危险的关头。”“中国国民今日的要求,是立即实现民主,不是预备立宪,更不是一纸空头支票的宪草,今日的宪草不是将来宪政的保证,将来的宪政未必是真正民主的保证,一分行动比十分言词更为重要。”1944919日,民盟总部制定了一个《中国民主同盟纲领草案》,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社会六个方面提出了民盟的建国原则和具体主张,其中有:“民主国家以人民为主人,国家之目的在谋人民共公之福利,其主权属于人民全体。”“国家应实行宪政,厉行法制,任何人或任何政党不得处于超法律之地位。”“国会为代表人民行使主权之最高机关”“国家实行普选制度。”“经济民主化之目的,在求人民生活之繁荣安定,及国富之公平分配,以期渐进与社会主义之实行。”‘确认人民私有财产,并确立国有及共有财产,全国经济之发展,由国家制定一统一计划,由公私两方分别实现之。’“军队属于国家,现役军人绝对不得干预政治。”“应保学术研究之绝对自有。”“建立公医制度,担负人民医药及修养之供应。”如此等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主人士发表上述政治主张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宪政研究会和中国民主同盟在建国主张上的异同。
2021-09-17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0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孝文帝是后魏一个杰出人物。他仰慕中国的文化,一意要改革旧俗。但在平城,终觉得环境不甚适宜。乃于公元493年,迁都洛阳。断北语,改姓氏,禁胡服,奖励鲜卑人和汉人通婚,自此以后,鲜卑人就渐和汉人同化了。然其根本.上的毛病,即以征服民族自居,视榨取被征服民族以供享用为当然之事,因而日入于骄奢淫逸,这是不能因文明程度的增进而改变的,而且因为环境的不同,其流于骄奢淫逸更……文帝传子宣武帝至孝明帝。

年幼,太后胡氏临朝。荒淫纵恣,把野蛮民族的病态,悉数现出。中原之民,苦于横征暴敛,群起叛乱。而六镇将士,因南迁以后,待遇不如旧时,魏朝又怕兵力衰颓,禁其浮游在外,亦激而生变。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旧俗”的主要背景和措施。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旧俗”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观察《二战后初期的美、苏、欧关系》的漫画,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美苏对峙严重威胁战后欧洲安全B.欧洲在美苏对峙中立场摇摆不定
C.整个欧洲在美苏对峙中倒向美国D.美国控制了欧洲建立起单极世界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由于中国人民坚持长期抗战,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深陷泥淖。19406月荷兰、法国的投降和英国的败退,极大地刺激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野心。它企图乘机南进,夺英、法、荷等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叫嚣要在东亚和南洋实行日本式的“门罗主义”。日本在中国和亚洲的不断扩大侵略,加深了日本与美、英之间的矛盾。但由于英、法的惨败,使美越来越认为纳粹德国是美国最危险的头号敌人。如果参战,应“先欧后亚”。而且当时美国并没有做好打一场战争的准备,因此美国仍不急于解决日本问题,继续竭力避免每日冲突。同时中国正在坚排对日作战。

——摘编自卢文璞《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归纳日本加紧实行南进战略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本加快南进造成的影响。
2021-09-14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0届高三三诊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黄仁宇在谈到北魏政权时说:“这一新兴王朝,……扭转后权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北魏政权提供的“再统一的契机”主要是指
A.扩大了北魏政权的统治区域B.通过改革促进民族大交融
C.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社会矛盾D.加速了国家制度的封建化
2021-09-06更新 | 800次组卷 | 2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就国家立场而言,田租、徭役货币化,简单而高效。尤其是徭役货币化,对农民而言,既省去了往返之劳,也有了选择的自由,尽管这个自由是有限的,但国家对农户人身控制的弱化是必然趋势,农民对国家的隶属历史地疏离。下列说法最能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A.相地而衰征B.租庸调制C.租佃制D.一条鞭法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邓小平成为美国《时代》周刊1979年第一期封面人物,该刊评论;"邓小平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他让中国走向世界,也让:世界走进中国。”

材料一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两者都是经济手段。”“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节选自《邓小平理论》

材料二   19791月,中美正式建交后不久,邓小平访问美国,引起美国各界的高度关注,他们认为:“这会让中国更容易得到它在现代化建设中所需要的知识、资本和技术”“美国工商界盯着中国这个正在开放的潜在大市场,展望着能将他们的产品销往中国的前景。”他们预言:“如果中国能得到贸易最惠国地位(事实上指正常的中美贸易),用不了多久,美国和中国大陆的贸易额就能扩大十倍。”访美期间,中美达成互派留学生的协议,此后五年,中国共派出19000名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学习和采用在国外已经证明行之有效的思想观念和技术;当时,邓小平还表明:“中国实现全面现代化需要长期和平”“苏联和越南已经建成一个亚洲集体防卫体系,威胁着所有周边国家。因此,中美两国应当协调行动,遏阻苏联。

——节选自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邓小平在经济、科教领域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邓小平访问美国对中国改革开放产生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2年8月1日,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向法、意等六个协约国发出照会一即著名的“贝尔福照会”,提出英国“准备放弃对德国赔偿的一切未来权利和对战债偿付的一切要求。只要这一放弃成为一项使此重大问题能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总计划的一部分。”言外之意,是要求美国一同作废弃战债要求的努力。12月26日,法国操纵的巴黎会议决定对德国实施制裁之时,29日美国方面发出了“参与”的信号。这一天,美国国务卿发表重要演说,指出应由一个“公正的”国际专家委员会来研究德国的赔偿问题,包括对德国的偿付能力作出新的估计,后组成了由道威斯领导的专家委员会。1924年9月,“道威斯计划”除对德国今后的偿付额及偿付办法,款项来源和担保等作了规定外,还要求协约国向德国提供第一批约8亿马克(约合2亿美元)的贷款,作为第一年偿付的主要部分。.

——《浅析<道威斯计划>制定的原因》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英美两国对德国战债偿付的态度.并分析二者的意图。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道威斯计划”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洛克认为“自然状态有一种为人人所遵守的自然法对它起着支配作用……任何人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这就是托马斯.杰斐逊在《独立宣言》中所称的“自然法和上帝之法”,一个合法的政府要经人们同意接受其统治才能存在。杰斐逊以这样的语句将此思想写进了《独立宣言》,即“政府产生于人民,其正当权力源于受治者的同意”。二是没有人有权统治你,你也无权统治他……

——史彤彪《自然法思想对美国<独立宣言>的影响》

材料二   我们革命党内的情形,也是这一样。革命的始意,本是为人民在政治上争取平等、自由。殊不知所争的是团体和外界的平等、自由;不是个人自己的平等、自由。中国现在革命,都是争个人的平等、自由,不是争团体的平等、自由。所以每次革命,总是失败……大家希望革命成功,便先要牺牲个人的自由、个人的平等,把个人的自由、平等都贡献到革命党内来……只全党有自由,个人不能有自由,然后我们的革命,才可以有望成功。

——孙中山《革命成功个人不能有自由团体要有自由一对黄埔军官学校告别词》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独立宣言》和孙中山告别词中蕴含的民主思想。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独立宣言》和孙中山上述思想形成的不同原因。
2021-09-01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2016届高三五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崔定是家世寒素的人物,《后汉书》把他和他的祖父驷、父亲瑗三代合为一传。当时,“累世公卿”的豪族强占大量田地人口,广大农民流离失所。崔定在五原(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作官时,“五原土宜麻桌,而俗不知织绩,民冬月无衣,积细草而卧其中,见吏则衣草而出。窆至官,斥卖储峙,为作纺绩织妊练縕之具,以教之,民得以免寒苦”。他“以酤酿贩鬻为业,时人多以此讥之,实终不改,亦取足而已,不致盈余”。崔窆还说:“今官之接民,甚多违理,苟解面前,不顾先哲,作使百工,及从民市,辄设计加以诱来之,器成之后,更不与值,老弱冻饿,痛号道路。百姓创艾,成以官为忌讳,避选鼠窜,莫肯应募,因乃捅之,劫以威势。百姓之命,委于酷吏之手,嗷嗷之怨,咎归于天,仇满天下,可不惧哉!”

——整理自《中国思想通史》《后汉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崔是生活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后汉书》为崔蹇作传的原因。
2021-09-01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2016届高三五模文综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