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牛顿的坟墓上,立着一块用白色和灰色的大理石装饰的纪念碑。纪念碑上是一幅牛顿斜躺着休息的画像;一幅天象图,上面标示着1680年彗星划过天空的轨迹;一个小天使一边摆弄棱镜,一边给太阳和月亮称重。碑铭用拉丁文写成,记录着牛顿“思维的近乎神圣的力量”和“他自己特有的数学法则”,并宣称:“整个人类都为曾经拥有这样一个伟大的生命而欣喜。”

——摘编自【美】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

材料二   18世纪30年代开始,将牛顿理论哲学化、人文主义化的主要人物之一是伏尔泰。他的《牛顿哲学原理》一书是把牛顿思想通俗化的一种尝试。通过说故事的形式来阐发牛顿思想、描绘牛顿所遵循的科学方法与科学原则。例如那个家喻户晓的说明牛顿万有引力理论产生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故事,便是出自伏尔泰的手笔。

——摘编自张钢《科学文化与法国启蒙运动》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的主要成就,概括牛顿“思维力量”的特点与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伏尔泰宣传牛顿思想的方式,并简评这种宣传方式。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萧望之(约前114年~前47年),字长倩,东海兰陵人,家世以田为业,至望之,好学,治《齐诗》。汉宣帝时期,萧望之因京师下冰雹一事请求面见宣帝,当面申说灾异之说,汉宣帝因在民间已闻萧望之之名,任萧望之为谒者,将官民上书交给望之处理,"累迁谏大夫,丞相司直,岁中三迁,官至二千石"。萧望之为左冯翊三年,"京师称之"。此后,萧望之又反对与乌孙和亲,认为万里结婚,不是好策,在匈奴内讧后,主张派使者前去吊丧,援救灾患,宣帝采纳其主张,派兵辅佐呼韩邪单于安定匈奴国。宣帝末年,望之受遗诏辅政,兼任尚书事。

——整理自班固《汉书·萧望之传》


(1)根据材料,概括萧望之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萧望之取得贡献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孝宗时期(11271194年)的官员,宁肯担任朝中级别不高、事务清闲的官职,也不愿出任地方事务繁杂的守臣、监司,因而造成了地方官人员缺乏,而朝中人员冗滥,一味只求升迁而不注实效,在职位上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状况。为改变这种局面,宋孝宗积极着手对官员中的务虚之风进行调整和改革,将官员平时的实际才能和施政业绩作为官员升迁的依据。在要求官员勤于政事的同时,宋孝宗本人也勤于政事,事必躬亲,他对地方上的兴修水利、农业生产等事都要亲自过问。同时,宋孝宗认为一国之君应该深知用人之道,在选拔人才时,也不能只看重人的学识,更应重视的是人才的道德修养和实际执政能力。这一用人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使朝廷选拔人才数量增加,为国家一系列大政方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人员方面的保证。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都会受制于时代的局限,宋孝宗加大用人力度,整顿吏风的目的,始终都贯穿着强化皇权的思想。

——摘编自褐华芳《宋孝宗的法律思想与法制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孝宗吏治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宋孝宗吏治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 1180 年,南宋皇帝宋孝宗赵春为了提高军事力量,颁布了《补官差注格法》。新的补官办法大大提高了武举们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武举从军五年就可以升迁,而当时担任地方巡检等官的升迁年限是六年,这就为武举们许下了一个光明的发展前途。但在 1183 年举行武举考试时,冷落的考场依然不见起色。1183 年的武状元林飙等人拜望主考官王蔺的时候,王蔺问他们是否愿意从军。林飙等人回答说∶"实在是不堪忍受军中的笞捶之辱。"王蔺当即上书,奏请宋孝帝下诏,命令军士们对武举以礼相待,七年后最终废除了对武举的体罚。从此,武举从军一事稍见起色。

——根据《宋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南宋武举从军新政的目的和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武举从军新政的作用。
2021-04-25更新 | 87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同升湖实验学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