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魏末以来,百姓“唯兵革是闻”,统治者“惟刑罚是用”。在这种社会状况下,宇文泰接受了苏绰“治民之本,先在治心”的建议,改革诏书中首先就强调“先治心,敦教化”。与此同时,宇文泰又提出“恤狱讼”,要求治狱之官务必“不苛不暴,有疑则从轻,未审不妄罚”。宇文泰用人上有一个明显特色,不论原先属于哪个集团,不论民族、出身,量才而用,一旦任用,以诚相待。西魏还将役龄由十五岁改为十八岁,并规定“丰年不过三旬,中年二旬,下年则一旬。凡起徒役,无过家一人”。在革新政治的同时,宇文泰在思想文化领域还进行“恒以反风俗,复古始为心”的革新运动以倡导儒学。

——摘编自施光明《宇文泰改革评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宇文泰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宇文泰改革的影响。
2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91年4月,日本在美国压力下向海湾地区派出扫雷部队。这是日本首次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这次行动因为没有宪法和法律依据,引来了大多数国民的反对。为了创造有利于海外派兵立法的舆论环境,此次维和行动结束后,日本政府在国内不断宣传维和行动的成果。1992年6月,日本国会通过了《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合作法》,标志着日本为在联合国名义下实现海外派兵披上了合法的外衣。该法限制性规定日本自卫队在参加维和行动期间禁止执行诸如监督停战、收缴武器等主体业务,仅能执行诸如医疗、抢救灾民、运输、通讯等维和部队附随性业务。后来,通过修正案,追加了国际监督选举活动、人道救援物资运输任务,同时放宽了武器使用的限制。此后,日本先后向安哥拉、柬埔寨、莫桑比克、萨尔瓦多、卢旺达、叙利亚、以色列、洪都拉斯、土耳其、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派出人员参与维和行动。

——据张晓磊《日本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政策评析》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90年代日本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两伊战争正是由于美国的介入,才延续了八年之久。战争开始,美国表面上中立但实际上却支持伊拉克,对处于弱势的伊朗也提供了一定的扶持。当伊朗开始反攻时,美国便坚定地支持伊拉克,打击伊朗。到战争后期,在现实主义外交政策影响下,美国不仅偏袒伊拉克,任其使用化学武器,还与伊朗接触,在经济利益诱惑及人质事件的压力下,美国用武器换人质,爆出“伊朗门事件”,以至受到国际社会谴责,并在此压力下,最后更加坚定地支持伊拉克,打击伊朗。

注:美国人质事件:1979114日,伊朗数百名穆斯林学生攻占了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把其中的60余人扣为人质。

——冀开运李丽娟《美国与两伊战争关系解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两伊战争的政策并分析其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美国对两伊战争的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材料1927年,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作出决议,全国各县一律实行县长制,县政府和县长分别代替县公署和县知事。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县组织法》。1929年,国民政府重新修订《县组织法》,强调:“吾人今后必须矫正从前重省轻县之传统观念,而易以总理重县轻省之新观念。总理于民权主义与建国大纲中,汇精聚神,唯在直接民权对于县自治之实际行使。由此可知,县自治者,实三民主义之基本知识。”被任命为县长之官员,应先试署一年,考核成绩优良者予以实授,以三年为一任,期满成绩优良者可以连任或升迁。但在实施过程中,如19301934年的福建更动县长289人,最短的任期只有4天。规定考试应成为县长任用的主要途径,但据1932年内政部统计,各省通过考试取得县长职位的比例最高的是安徽,但也仅有17.6%。蒋介石也承认:“县为执行一切政令之中坚,其重要如此,而行政经费之微薄又如彼,实无从充实组织,延揽人才。”事实上,无论是地方自治的推行,抑或省、县行政结构的建立,国民政府只能在无情的现实面前屡屡碰壁。

——摘编自李新总编《中华民国史》(第七卷)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县政改革的主要措施及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的县政改革。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曹操,字孟德,在东汉末年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了军事力量,并参加了讨伐董卓的战争。建安元年,曹操迎汉献帝都许昌,在政治上确立了优势,后以汉献帝名义发号施令,先后打败袁术、张绣、吕布等割据势力。建安五年,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逐渐统一北方。其后,曹操进位丞相,亲率大军南征,败于赤壁。后进封为魏王。子曹丕在他死后即代汉称帝,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执政期间,推行屯田制,广兴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废止汉代的赋税制,颁行租调制,促进了北方自耕农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立士家制度,保障了兵员的供给。提倡“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招揽了大批人才,打破了世家大族操纵选官的局面,抑制了豪强大族势力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当时曹魏统治区域内出现了经济发展、政局稳定的良好局面。针对有人言曹操有“不逊之志”, 要求其放弃兵权和权位,他亲撰《述志令》表明:“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据郭东旭等主编《丹青难写是精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分别从封建王朝下统观念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视角评价曹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曹操《述志令》所表达的观点。
2022-05-02更新 | 171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重点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格拉古兄弟改革前,罗马土地集中和农民破产已造成严重社会后果,失地农民迫切要求重新获得土地,贵族中一些有识之士鉴于农民破产有损兵源和安定,也在筹划复兴小农的土地改革方案。格拉古兄弟出身名门望族,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循着罗马贵族的仕途先后担任神职和军职,在人民中颇有成望。公元前133年,在罗乌平民和贵族改革派的支持和拥护下,提比略·格拉古就任保民官,随即提出土地改革法案。法案规定,每户家长占有公有地限于500犹格,每户占地总数不得通过1000犹格,超限土地收归国家分给无地农民。提比略·格拉古的法案后遭到元老贵族极力反对,后来提比略·格拉古及其拥护者300余人被反对派杀害。公元前133年和公元前132年,提比略·格拉古之弟盖约连任两届保民官。任职之初,盖约提出法案禁止被人民罢免的高级官员和保民官再次任职,规定非经人民审理不得判处公民死刑,随即恢复提比略·格拉古土地改革法案。为了防止灾荒他实行了粮食法,由国家购进粮食,低价卖给农民。盖约还推行筑路法以改善交通并解决无业平民就业问题。还推行军事法、行省包税制。盖约改革遭到反对派极力反对,公元前122.盖约其拥护者3000余人惨遭杀害。在古罗马处于城邦危机时期.小农分化和破产已成历史趋势的条件下,格拉古兄弟改革难以成功,但改革缓和了土地集中进程,改善了部分平民生活条件,沉重打击了元老贵族势力,改进了国家行政和司法管理机能,这些都具有明显进步性。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格拉古兄弟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格拉古兄弟改革的主要措施并予以简要评析。
2021-12-26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南八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至如赋役旧法,乃是圣祖典章,行之百年,人以为便。兵兴之后,……渐隳(hui,毁坏)经制,此所谓时之弊,非法弊也。时有弊而未理,法无弊而已更,埽(sao,同“扫”)庸调之成规,创两税之新制,立意且爽,弥纶(治理)又疏,竭耗编,日日滋甚。……陛下初膺宝位,思致理平,诞发德音,哀痛流弊,念征役之烦重,悯烝黎之困穷,分命使臣,敷扬惠化。诚宜损上益下,啬用节财,室侈欲以荡其贪风,息冗费以纾(shu,解除)其厚敛。而乃搜摘郡邑,劾验簿书,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792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陆贽的观点。
2021-12-18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2届高三12月抽测历史试题(B卷)
8 . 有同学研究古代中外交往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若虚羡慕“别人经商图利”,便买了一些橘子,跟着“专一做海外生意”的同乡出海。橘子在吉零国大受欢迎,文若虚净赚近千倍利润。返航时,水手“扯起半帆”,漂至一无人岛躲避风暴。文若虚在岛上捡回一个龟壳,后由在福建经商的波斯人玛宝哈出价白银五万两收购,二人“议定立契”,“合同为照”。从此,文若虚“家道殷富不绝”。

——摘编自明代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

材料二   《一千零一夜》故事多处涉及“中国元素”。如辛伯达第七次航海时抵达了中国,并得到一位善良老人的帮助。在《阿拉丁与神灯》原版故事中,主人公阿拉丁是一位中国人,其日常生活充满了沐浴熏香等典型的阿拉伯色彩,也出现了饮茶、喝交杯酒等中国习俗。

——摘编自《一千零一夜》

材料三   在广州象岗,考古学者从西汉初年南越王墓中发掘出犀形璜、犀角杯、陶犀角等制品。这些制品,有学者认为是从东南亚、南亚等产犀地,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输入中国。

——摘编自王子今《西汉南越的犀象——以广州南越王墓出土资料为中心》等


(1)从材料一中提取故事情节,分别概述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一千零一夜》“中国元素”的史料价值。
(3)有学者反对南越王墓犀牛制品系舶来物,认为其恰恰证明了西汉初年岭南本地产犀。如果要确证这一问题,你认为还需要哪些类型的史料?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材料   朱葆三,1848年出生于浙江定海。他十三岁时因父亲重病而致家中贫弱,不得已年仅十四岁时便到上海的五金店当学徒。他平日里勤奋工作、生活节俭、刻苦学习并逐渐掌握了经营管理理念知识,得到店主赏识,在十七岁时便任总账房和营业主任。1878年他自立门户,开了新裕商行,经营进出口贸易。1895~1911年他又相继创办了保险公司、船厂、浙江银行、面粉厂、自来水公司、上海《新闻报》等,推动了上海金融市场的运转,促进上海工商业的发展。在十里洋行的上海,朱葆三在清朝官府、外国领事乃至当时还微不足道的革命党人中间均有朋友。在辛亥革命大潮中,朱葆三已逐渐觉察到清政府所谓“君主立宪”不过是打着幌子的骗局,因此他在不同程度上对革命党人的活动表示支持,并把变革的期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后退出政治舞台,先后创办和投资了中国红十字会、四明医院、上海孤儿院、尚义学校、同济医工学校。1926年夏,上海时疫流行,朱葆三创办于大世界附近的时疫医院病人骤增,经费短缺,为此他冒暑前往察看,顺道劝募捐款,终因年老,于92日在上海与世长辞。

——摘编自百度文库《近代中国百年历史人物传记之朱葆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葆三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朱葆三对近代中国社会进步所作出的贡献。
2021-12-06更新 | 80次组卷 | 4卷引用: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4年,美国基督教来华传教士柯志仁(18761970年)出版了《蓝虎》一书,记载了他在中国福建地区狩猎老虎、鬣羚、野猪、野雉等动物的情形。柯志仁日常所猎获的动植物标本为美国的自然博物馆、大学等研究机构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以获取新奇生物为目的的考察活动主要是由美国的一些自然博物馆、大学和美国农业部策划,也有许多私人探险家自发进行。根据史料记载,野猪给当地农民生活带来巨大的破坏,每年都有大量野猪侵扰并破坏村庄谷物,许多小村庄因此被废弃,成为各种各样野生动物的理想巢穴。此外,在20世纪20年代初,福州地区还频繁发生“虎患”,柯志仁所掌管的四个教区最严重的一年有将近500人死于“虎患”。

材料二   民国初年,外国人在华狩猎几乎是“任意狩猎,毫无拘束”,刺激感十足,广州政府曾提醒注意外国人狩猎,认为“以持械行猎、每因不慎,小则践踏田禾,大则伤害人命,且于古迹之保存、鸟兽之繁殖,均极有关系”。据柯志仁回忆,他曾花很多时间去研究福州周边地区橄榄园和坟墓附近小树林里鸟类的生活,为了确定某只老虎的性别和尺寸,进入老虎最经常出没的一个巢穴,《蓝虎》和《华南的鸟类》二书便是其研究成果。此外,他记载了当地民众如何将虎骨视为有奇特作用的药材:小孩脖子上缠着沾老虎血的碎衣布可以预防麻疹或者天花,在有进攻性的狗面前挥舞沾老虎血的手帕可以威慑它们。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羚靖《民国时期美国传教士柯志仁在福建狩猎活动评析》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柯志仁狩猎活动的特点。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列强狩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2022-10-07更新 | 35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地区2023届高三10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