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5 道试题
1 . 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工人数目从1865年的381000人上升到162000,进而又上升到1898年的3000000人。表面上看似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在改革中分享到了一些政治权力,但是沙皇仍然通过控制地方事权部门继续着封建专制统治。这说明俄国农奴制改革(     
A.实际效果并不明显B.剥夺了俄国封建主的利益
C.具有双重性的特质D.未能反映资产阶级的利益
2022-11-30更新 | 771次组卷 | 6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第三中学2023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2022年7月,在美国国会参议院举行的外交关系听证会上,美国驻联合国常驻代表公开表示,目前美国拖欠联合国的会费已经高达数十亿美元。事实上,美国拖欠联合国的会费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自里根总统上台之后,美国便开始了"欠费"行为。这反映出美国(     
A.经济走向持续低迷B.意欲退出全球治理体系
C.缺乏大国担当意识D.不承认联合国合法地位
2022-11-26更新 | 298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11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日本幕府统治后期,日本对外航线被欧美列强迅速抢夺,日本对外贸易失去自主性。1868年由明治天皇率领一众雄藩联合推翻了德川幕府200余年的统治,建立了明治政府。新政府成立伊始,便着手发展海运业。一开始,政府所组建的海运公司发展缓慢。不久后,政府扶植的三菱成为了独霸日本海运业的海运巨头。政府依托三菱公司逐渐深入对北海道地区的开发。因此日本逐步打下了良好的海运基础,使得日本的出口不再受制于英美等国家。随着三菱的强大,三菱也相继建立了海上保险公司和商船学校。但随着日本对外扩张的野心日益增长,日本开始强化对于其扶植的海运企业的军事管控,要求三菱的船只政府可以无条件使用。

——摘编自陶圆《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近代海运业的产生与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近代海运业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近代海运业发展的作用。
2022-11-24更新 | 110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卷地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原创模拟测试历史试题
4 . 下表所示为公元5世纪—6世纪南传佛教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传播情况的记载,由此可以推断(     
中国僧人法显411 年,法显曾途径耶婆提国,有过短暂停留,后在其《佛国记》中写到:耶婆提(爪哇或苏门答腊)“其国外道、婆罗门兴盛,佛法不足言”
印度高僧求那跋摩424 年,求那跋摩该高僧应邀到阇婆国(爪哇)为王母和国王授戒,据其所言,该地佛教颇为兴盛。
A.经历不同导致史实至今已不可能考证B.该事件的真实情况尚需更多材料佐证
C.求那跋摩的身份表明了其记述更真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获得历史事实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302年法国三级会议
召开
法国三级会议召开,标志着等级君主制出现,国王获得行政权和军事权,议会获得财税审批权,国家的权力得到承认。
1532年马基雅维利
出版《君主论》
人文主义者马基雅维利发表《君主论》,较为完整地阐述了他的君主专制理论和君王权术论,对意大利长期战争分裂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实现意大利的统一的方案——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
1534年英国通过
《至尊法案》
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主张世俗王权高于教权。
1762年卢梭出版
《社会契约论》
卢梭出版《社会契约论》,主张人民是国家真正的主人,“主权在民”而不是“朕即国家”,如果政府不合人民的“公意”,人民就有权推翻它。
1789年法国颁布
《人权宣言》
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最终法国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18世纪左右,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席卷欧洲大陆,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纷纷涌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产生的两个阶段,并分别说明其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25年3月孙中山病逝于北平后,段祺瑞决定举行国葬,唐绍仪、章炳麟联名致电主张暂缓。后《申报》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中山先生国葬由未来之正式政府举行,现由国民党举行‘党葬’。如国民皆愿为中山举行‘国民葬’,则党葬即与国民葬之仪式,同时并举。”这主要反映出(     
A.训政体制下的个人崇拜B.国民政府最终达成共识
C.葬礼有崇德报功的考虑D.社会凝聚程度还很不够
7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马基亚维利(1469-1527)或许是所有西方政治理论家中最为著名也最常被误解的一个。他生活的时代社会观念发生巨大的变化,他从人的角度来看待社会,认为人生来自私、目光短浅、善变并且容易上当受骗。为此他十分重视法律的作用,认为人只有在法律的约束下,才能变得坚定、精明、文雅。而法律离开权力则一无所用,这样他更强调实力的作用。由于人是贪婪的,法律有时也无能为力,因此法律必须以武力为后盾。只有掌握良好的军队,国家才会有良好的法律。他也认为建立君主专制的政府是建立秩序的不二法门,相信君主只有依靠充分绝对的权力才能遏制权贵的野心和堕落。马基亚维利强调统治的权术,为目的而不择手段,是因为当时在意大利政治分裂、社会动乱的情况下,传统的道德准则已失去作用。

——摘编自《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基亚维利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基亚维利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2022-11-15更新 | 42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培优考历史试题
8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陈亮生活的时代,南宋朝廷内忧外患十分严重,为此,陈亮提出了一系列政治改革的主张。他认为,宋初立国的那些制度,由于本身存在缺陷和后世执行中的错误,迫切需要加以改革。他说宋太祖制定的“经画天下之大略”,主要就是约束地方官吏的权力,结果郡县不得以一事自专也。这个“经画天下之大略”虽奠定了宋朝一百五六十年的统治基础,但这套统治制度本身存在着弊病。后世的统治者不仅没有认识到这种统治制度的固有缺陷,反而将这种体制的缺陷进一步极端化,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没有摆脱这种对地方政府“柬之不已”的统治思路:其结果是“天下之势实未尝振也”。陈亮认为,政权、兵权、财权的高度集中,造成了郡县空虚,无力抵挡外敌的入侵,最终导致“版舆之地半入于夷狄”,龌龊拘挛,日甚于一日”的局面。他崇尚皇权,但对宋孝宗的专断独裁非常不满,认为专杈不得人心,必然要招致天下人的非议与怨恨。在过度专制的体制下,君主事必躬亲,必然会导致很多错误,他主张,君主要把很多事权交与大臣,自己做君主应该做的事情,履行君主应该履行的职责。

——摘编自徐军、鲍新山《陈亮改革思想新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亮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亮对宋初政治制度的认识并谈谈你对这认识的看法。
2022-11-15更新 | 56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培优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咸丰四年九月,曾国藩攻克武昌,咸丰帝闻讯打算任其为署理湖北巡抚。有人进言“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耳,匹夫居闾里,一呼,蹶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之福”。咸丰闻后“默然变色者久之”,遂收回谕令,仅赏曾国藩兵部侍郎的空头虚衔。由此可知(     
A.地方势力开始挑战中央集权B.清廷对地方势力的矛盾心态
C.咸丰朝堂庸臣当道政治昏暗D.空头虚衔使曾国藩消极平叛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7年日本发动对中国的全面进攻,严重损害了英国在华的殖民利益。张伯伦抱怨说:“在当前欧洲有两个脾气暴烈的独裁者这种情况下,我们简直经不起同日本进行争吵”。同时他还认为日本不仅可以作为反苏的突击力量,而且可以作为英国在远东牵制美国力量的平衡器。英国报刊不断发表文章,宣扬日本的军事威力,直言日本能够迅速征服中国。英国军队主动从华北和长江流域撤出,把自己所占据的地盘腾出来让给日军,日军很快占领中国的大片领土。1938年,日本20.19%的进口物资来自英国。英国驻华大使卡尔,奔走于日本侵略军与国民党政府之间,积极进行劝降活动,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反对,英国的劝降阴谋才没有得逞。中国先后于1937年9月和1938年9月,两次向国联提出申诉,控告日本侵略中国,要求国联对日本实行制裁,英国操纵国联,否决中国要求对日本实行制裁的提案。日本占领广州后,中国与外界的水上交通已基本上被日本封锁,英国开始在缅旬公路上加以阻挠,切断中国从陆上与外界联系的重要交通线,阻止外国货物运进中国,企图迫使中国屈服。英国还大谈中国军事力量的软弱,鼓吹中国难能抵挡住日本的侵略,散痪中国人民的斗志,以免影响英国在印度、缅甸及其他附属国的殖民统治。如果英国不压制中国的抗日斗争,日本不敢贸然扩大侵华战争,更不敢悍然发动太平洋战争。

——摘编自杨湘海《张伯伦的绥靖政策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1)据材料,指出日本全面侵华后英国采取的政策及具体措施。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采取该政策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