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8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学者罗素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发展是由于以下因素:俄国渴望占有君士坦丁堡;德国在控制土耳其后,还渴望将势力范围扩展到巴格达和波斯湾;而对于波兰的独立问题而言,虽然德国希望波兰享有自治权,但是俄国却并不希望如此。罗素强调的是(     
A.帝国主义国家政治发展不平衡演化成战争
B.列强争夺势力范围是引发一战的重要因素
C.巴尔干地区成为一战前欧洲的“火药桶”
D.德俄两国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孕育了战争
2023-05-28更新 | 336次组卷 | 49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老校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列宁曾指出,经过1861年改革,“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下列能够说明这一点的是(     
A.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B.农民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
C.农民可以通过高额赎金赎买的方式获得土地
D.农民仍然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
2022-12-13更新 | 184次组卷 | 23卷引用:2011年江西省吉安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故不赏善而民善。   

——《商君书·画策》

材料二   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王安石《周公》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善治者”的治国方略是什么?这对商鞅变法的结果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王安石认为实现“天下治”的方略。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的具体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法治”效果的主要因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英国格言“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原则是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市民的整体素质较高D.革命的彻底性
2022-06-05更新 | 327次组卷 | 153卷引用:2011年江西省赣县中学高二5月月考历史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874年,大久保利通向日本政府提交《关于殖产兴业的建议书》,指出:“物产之多寡,虽依赖于人民致力于工业与否,但寻其根源,又无不依赖政府官员诱导奖励之力。”这反映了日本工业化与西方的不同之处是
A.始终由国家主导日本工业化B.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通过对外扩张推动资本主义D.国家扶植私人资本主义企业
2022-05-29更新 | 478次组卷 | 16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万载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体制是一项系统性的制度设计。中国古代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相分离,直接从属于中央监察机关。中国古代监察范围宽泛,如汉初的《监御史九条》中,监察有讼者、盗贼者、伪铸钱者、非所当服者等。弹奏对象既可纠弹“官非其人”,也可议奏言“政非其理”。据统计,清代科道官共上奏疏687篇,其中弹勒之疏约占30%,言事之疏约占70%,许多事项实际上都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一般事务。中国古代的监察不仅“劫”,还有“举(荐)”,其功能是罚赏俱有。此外,古代监察在违法犯罪发生之前就介入”事前监察”。在帝国政体下,监察的独立只能是外在的、相对的,而依附皇权是内在的、绝对的。

——摘编自艾永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

材料二   孙中山在中国监察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监察权”的概念,至今仍为理论界和我们的法律法规所采用。监察权必须独立的思想,则是孙中山监察思想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亦是他长期一贯的思想。同时,他主张监察权是由国民大会授予的,必须对国民大会负责并接受其监督。孙中山认为监察权应当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一样独立,主张建立立法、行政、司法、考选和纠察“五权分立”的政府架构。孙中山的监察思想,作为他民权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中国国情,“集合中外之精神”,达到了同时代人所难以达到之高度。

——摘编自王晓天《孙中山的监察思想》

材料三   新时代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对反腐败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发展。中国的监察体制改革正逐渐步入深水区,面临着一系列需要探索实践的国境。从斯大林开始,苏联监察体制逐渐失去效力,导致苏联出现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国的改革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从监察职能延伸、监察主体的合理构建、纪法与法法的街接以及权力监督格局上进行路径创新,进一步提升国家腐败治理能力。

——摘编自聂应德、付扬《试论我国监察体制的创新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提出“监察权”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重视监察体制建设的意义。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2-05-29更新 | 376次组卷 | 17卷引用:2019年高三11月大联考(样卷)历史试题
7 .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历史作用是
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B.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C.游牧民族农业化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8 . “他们不再像牲畜那样可以任人买卖、典押或赠与了”,俄国农民获得这些“人”的权利是在
A.明治维新时期B.十月革命期间
C.南北战争时期D.农奴制改革期间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明清两代藏于宫内、传世至今的朱元璋画像,共计13幅。这些画像,可区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面统;一种是面如满月、慈眉善目、神态安详,来自明代官方史料。另一种,脸长额隆、鼻如蒜头、下额前突,颇为怪异,即俗谓的“猪腰子脸像”,来自明代民间传闻和清宫南熏殿。下力明清藏于官内的朱元璋画像。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人们对朱元璋专制统治的看法褒贬不一
B.民间神话异化朱元璋长相是为了贬低朱元璋
C.美化或丑化朱元璋长相体现了天人感应思想
D.这些画像可作为研究朱元璋的一手客观史料
2022-01-21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五市九校协作体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0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以联合国军的名义武装干涉,并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经过两年零九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终于迫使不可一世的侵略者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是在交战双方力量极其悬殊条件下进行的一场现代化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志愿军的主要作战对手是当时工业产值占全球40%、具有一流武器装备的美国侵略者,其地面部队全部机械化,并掌握制空权和制海权,所实施的是现代化诸军兵种联合作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争初期既无海军又无空军,基本上是靠步兵和少量炮兵作战,后来有了少量空军参战,也主要用于掩护交通运输线,部队机动主要靠徒步。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将士正是以英雄特有的精气神,续写了人民军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铁血荣光。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中,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勇猛冲锋,灵活机动地给敌人以迎头痛击;他们顶住敌人密集轰炸,建成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他们以“空中拼刺刀”的精神搏击长空,铸就了世界空战史上的奇观;他们以令敌人胆寒,让天地动容的英雄业绩,塑造出“最可爱的人”的伟岸形象。在冰天雪地的长津湖,面对美军最精锐的陆战部队,尽管冬衣单薄、粮弹匮乏,志愿军将士仍前仆后继、勇猛拼杀,牺牲时仍然保持冲锋队形,冻僵后依然伫立于战壕之中。在被炸弹削低两米的上甘岭阵地,志愿军将士与敌人殊死搏斗、反复争夺43天。历史以雄辩的事实昭告天下:中华民族是吓不倒、压不垮的。


(1)根据材料概括抗美援朝志愿军英雄的精神。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美援朝战争的战略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