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周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8 道试题
1 . 主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

材料一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材料二



《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文化遗存分布图》

材料三   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当时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主要栽培作物。大致同一时期,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课

材料四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与积石冢

良渚古城城墙分布范围示意图

——以上材料都出自《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课

材料五   生产工具的改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导致了私有制的产生,氏族内部则分为富裕贵族和贫困普通成员两个集团。父系氏族公社末期,由于氏族部落战争的频繁,氏族内部贫富分化日益加剧。随着氏族内部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以及部落战争的激烈,作为阶级统治和扩大战争的工具的国家应运而生。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主题二 早期国家

材料六   夫“周之同盟(会盟),异姓为后”,……然先同姓,次外戚,次功臣、故旧,星罗棋布,用作藩屏。而一族之势力,由此遍布寰区。一族之文化,由此广推于各地矣。……谓汉族统一中国,封建之制,实有功焉。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七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材料八   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姬姓宗亲内,周王是大宗,诸侯是小宗。在诸侯国内,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以此类推,层层区别。西周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左传•桓公二年》记载:“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课

材料九 相对于世界其他几大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区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中华文明之所以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连绵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在数千年间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都与中华文化的传统、中华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关联。

——苏秉琦《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特点?
(2)与材料一相比,概括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出现哪些变化?
(4)根据材料四,新石器时代后期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与积石冢和良渚古城城墙反映了什么现象?
(5)根据材料五,国家产生的两个重要前提条件是什么?
(6)根据材料六和所学知识,概括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有何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影响?
(7)根据材料七,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观念?有什么重要意义?
(8)根据材料八,概括指出宗法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该制度对西周政治产生的影响。
*能力提升*
(9)根据材料六、材料七并结合夏商政治、经济、文化,概括早期国家的特征。
*历史纵横*
(10)根据材料九及所学,就中华文明的多源性与统一性谈谈自己的认识。
2023-08-01更新 | 335次组卷 | 1卷引用:01·纲要上第01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2)提取材料二信息,简要论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这一观点。
【知识归纳】地方行政体制的发展
朝代制度(措施)层级
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两级
西汉汉承秦制,实行郡县制;前期设有封国,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划分州,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郡、县两级
东汉晚期州成为一级行政机构州、郡、县三级
隋朝精简地方机构州、县两级
唐朝设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安史之乱后,道成为一级行政实体;设置节度使道、州、县三级
宋朝改道为路,府成为一级行政区划路、府、县三级
元朝实行行省制(设立行中书省)省、路、府、州、县多级
明朝明太祖废除行省,设立三司;后又派出巡抚、巡按省、府、县三级
清朝清承明制,巡抚成为省级长官;又设总督掌管数省省、府、县三级
【史论归纳】】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和规律性认识
1.特点:
(1)在演变过程中,中央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与制约,地方则要求一定的独立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矛盾始终存在。
(2)中央通过对地方的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地方管理者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3)中央派出机构演变为正式的地方行政机构,比如刺史、州、行中书省、巡抚等都体现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4)地方行政制度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尤其是对于基层管理的地方化。
2.规律性认识:
(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王朝建立初期,一般都要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后期中央集权遭到破坏,中央对地方控制减弱。
(2)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但容易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因此中央派出机构往往承担事权统一的角色,最终固化为正式行政机构。
(3)沿袭变革是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线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
(4)“下稳上动”是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区划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
2023-07-22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导学案)-【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23-24高二上·全国·课时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                         宗法制: 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总结宗法制制度的特点?
2023-07-21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4 . 在传统史学认识中,夏商周三代是纵向关系,即商代夏、周代商的改朝换代和继承关系;后来,有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见解,指出了它们之间的差异性;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发展,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夏商周三代不仅是前赴后继的朝代继承关系,而且是一直同时的列国之间的关系,三代之间有差异,但也有共同之处。由此可知,对夏商周关系的认识(       
A.随着史学研究的发展而趋于全面B.在对原有观点的批判中取得突破
C.使得三代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化D.受到史学研究者主观因素的支配
5 . 下表是先秦青铜器纹饰变化的信息。这可以用来说明先秦(       
商朝主纹饰是饕餮(注:神化动物形象)纹,被大量运用于商人的祭祀重器上。
西周早期模仿、继承商人风格。中期以后,抽象的纹饰以及写实性的纹饰为主。
春秋战国题材很广,大多属于贵族生活的内容,包括宴饮、歌舞、习射、采桑、戈射以及水陆攻战等场景。
A.铸造工艺的进步B.绘画艺术的成熟
C.人本思想的发展D.礼乐制度的瓦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西周时,统治者教导人们要勤于农事和贸易,用丰厚的物质来孝养父母。而违反这一德行规范的行为,《尚书》就有“元恶大憨,知惟不孝不友”的说法。西周时期对“孝”的重视(     
A.体现了法律体系内容严密B.奠定了儒家德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C.反映了礼崩乐坏王室衰微D.适应了维持宗族关系稳定的需要
7 . “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严格来说,要到秦汉,才是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要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行政区分了。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五代时期,政治上有两大祸患:一是心腹之患,即禁兵;二是肢体之患,即藩镇。……为解决“肢体之患”,宋初名相赵普献上了“三大纲领”即“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纲领实施后,“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叱咤变化,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一矣”。

——张其凡《中国大通史宋》


(1)阅读材料一,写出“封建的统一”所指的制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秦朝中央与地方政治制度“大变动”的相关史实。
(2)阅读材料二,指出宋初“制其钱谷”的具体措施。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宋初“三大纲领”实施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据西周“义尊”铭文记载,周武王赏赐身边近臣“义”贝高达三十朋,这在当时是极为少见的。而“义”又是与商代王室有密切联系的一个大族“丙”族的后裔。这可以用来说明西周初期(       
A.周王通过赏赐办法确立权威地位B.武王“因俗而治”以强化地方管控
C.礼乐制度是维系君臣关系的关键D.部分殷商贵族仍有较高政治地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西周诸国与中央之关系,大略分为甸、侯、卫、荒四种:甸为王畿内之采邑,侯即诸侯,卫盖旧部落之为附庸者,荒则封建所不及之边地也。中央则以朝觐、巡狩等制度以保主属关系。这表明西周(     
A.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B.分封制度强调血缘关系
C.地方控制方式的多样化D.天子直接管理卫荒区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西周初期的分封,是以同姓宗亲为主,加上重要的姻亲、功臣,沿着周人的东、北、南三个方向,占据交通津要和重要农业生产地区。受分封的贵族及其族人迁出故地、移往他处,出于控制和开发封地的考虑,其移民人数必然不少。据此可知,分封制(     
A.拓展了华夏文化认同疆域B.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新模式
C.结束了商代地方割据局面D.强化了周王对地方的监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