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从图1到图2,体现了(     

                                        图1                                                                             图2               
A.卿大夫的权力被削弱B.周朝统治秩序的延续
C.戎狄逐渐融入华夏族D.南部的边防压力增大
2023-11-16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春秋后期,吴国自认为其始祖太伯是周族“后稷之苗裔”。吴王夫差与中原诸国进行会盟时取得盟主地位,周天子称他为“伯父”。这反映出,吴国(     
A.摆脱了周王室的控制B.通过兼并战争建立霸权
C.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D.利用宗法血缘壮大实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在中国古代民族中,无论“诸夏”还是“夷狄”,皆“天地所生”,都受着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支配,都有创造出文明的可能和权利。虽然强调中原文化的主体地位,但是“夷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夷夏”的文化差别不是绝对的,如楚国自称“我蛮夷也”。据此可知(     
A.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主流B.民族交融呈双向互动性
C.中原文明展示强大向心力D.夷夏文化差异性消失
4 . 下图是河北平山三汲村中山王墓出土的战国银首人俑铜灯。铜人一派宽袖深衣的中原打扮,但高额扁脸,浓眉短须,是典型的古代北方狄人的“男子汉”。这件文物可以用来说明战国时期(     
A.中山国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B.各国间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
C.中原与周边地区的民族交融D.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遍推广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高度的文明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许多邦国部落逐渐融入,给“华夏”注入新的活力。“华夏”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A.推动了诸侯国富国强兵的步伐B.导致诸侯争霸的兼并局面更加剧烈
C.成为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原因D.为统一多民族王朝建立奠定了基础
2022-09-12更新 | 2173次组卷 | 34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国与少数民族举行了多次会盟。公元前721年,鲁隐公“会戎于潜”,重修与戎人的友谊。这一现象(       
A.体现了同源共祖意识的萌生B.有利于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C.加速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瓦解D.导致了诸夏蛮夷界限的消失
2022-07-11更新 | 293次组卷 | 2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西周时期,楚君熊渠以“蛮夷”自居,并分封诸子与西周对峙;春秋时期,楚庄王将《诗》等典籍用于楚贵族的教育中,并积极参与诸侯争霸的伟业;战国时期,楚国成为七雄之一,既积极北上中原,又将五帝之一的“颛顼”奉为自己的先祖。这一状况反映了
A.楚国恪守“华夷之辩”的文化传统B.宗法体系长期受到诸侯的抵制
C.楚国“华夏认同”的程度日益加深D.战争冲突利于促进各民族融合
2022-03-02更新 | 334次组卷 | 16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学段(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天下”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此时的“天下”并不包括蛮夷戎狄所构成的“四海”。至战国时,孟子提出“以夏变夷”,“天下”亦将“四海”纳入其中。这一变化反映当时
A.华夏认同观念有所发展B.中央集权逐步强化
C.周天子的权力不断增强D.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2022-01-23更新 | 432次组卷 | 7卷引用:福建省泉州科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高考班)试题
9 . 战国文献中出现了“九州”的地理概念,即将当时人所知道的“天下”按地理区域分为九大部分。这反映出
A.华夏认同观念开始产生B.时人已有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
C.各民族进一步交往融合D.诸侯争霸致使国家走向了分裂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以《诗经》中的词句互相酬答,是春秋时期各国往来的通例。当时诸国往来,每逢外交场合甚至作战,都会互引《诗经》作为风雅明礼的表现,而瞠目以对、不知所云者则被视为粗鄙无文。据此可知,当时
A.《诗经》是维系秩序的纽带B.儒家思想最具社会影响力
C.华夏文化认同意识较强D.“百家争鸣”影响社会政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