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春秋后期,吴国自认为其始祖太伯是周族“后稷之苗裔”。吴王夫差与中原诸国进行会盟时取得盟主地位,周天子称他为“伯父”。这反映出,吴国(     
A.摆脱了周王室的控制B.通过兼并战争建立霸权
C.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D.利用宗法血缘壮大实力
2 . 春秋初期,管仲曾说:“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至春秋战国之际,北方白狄族建立了中山国(今河北一带),其君主不仅崇尚“贵义重礼”“崇德尚道”的伦理观念,还仿照周王朝建立了一套礼乐制度,并严格遵循。这些史实可以用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凸显B.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C.华夏认同意识的产生与发展D.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3 . 20世纪初,当中国学者开始正式运用近代民族观念论述中国历史时,他们曾这样表述:“前所论列之(华族以外的)八族,皆组成中国民族之最重要分子也……或本为土著,或自供他迁徙而来……自有史以来即居于中国者也”。在当时的学者看来,早期时“中国民族”(       
A.发展格局多元一体B.以华夏族群为主干
C.积极吸纳外来文化D.通过战争实现交融
4 . 孔子作《春秋》,强调在大一统下明“华夷之辨”,以是否符合西周礼乐文明为区分的标准:合于周礼者为华夏,违背周礼者为夷狄。这说明当时(     
A.形成了华夏认同观念B.民族隔阂进一步加深
C.周天子的控制力渐弱D.小国寡民是社会理想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公元前544年,地处江南被视为“文身断发”蛮夷之地的吴国派公子季札出使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这表明当时
A.文化中心开始逐步南移B.吴国深受儒家礼仪影响
C.华夏文化认同趋向加强D.礼乐制度得到各国维护
6 . 在建构起以华夷五方为基本内容的天下观后,西周统治者在职官系统中设立了专门的四夷职官,如象胥负责对四夷之言的传译,鞥师、旄人、鞮鞻氏等负责对四夷之乐的传习和演奏。西周设立四夷职官
A.大大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力B.利于华夏文化共同体的形成
C.稳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秩序D.旨在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开发
7 . 秦国被封于西北,长期与戎狄杂处;楚国地处江汉,周昭王曾三次率诸侯伐楚。但秦人和楚人都称自己是颛顼(黄帝之孙)的后代,也积极参加中原诸侯的会盟,楚武王甚至宣称楚国的先祖曾率领军队辅佐过文王。由此可知
A.春秋时期“华夏认同”已经出现B.周王的权威和宗法秩序依旧稳定
C.春秋争霸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D.当时诸侯恪守“夷夏之辨”观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