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有学者统计了先秦时期的53种文献,发现共有178处出现“中国”一词,从使用语境方面分析后,发现当时“中国”一词约有五类含义 (下表)。
表:先秦文献中“中国”一词含义
“中国”的含义出现次数示例
指京师9“惠此中国, 以绥四方”
指国境之内17“咨女殷商, 女穀于中国”
指诸夏之领域14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指中等之国6“以负海攻负海, 中国之形也。……小国之形也。”
指中央之国1“南国之人……,北国之人……,中国之人,冠冕而裳。”
据表可知,先秦时期(     
A.华夏认同观念增强B.王朝疆域不断扩大
C.政治局势动荡不安D.大一统局面已出现
2024-04-27更新 | 314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春秋初期,苍葛说“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主张用德行来安抚中原国家,用刑罚来威慑四夷;春秋晚期,孔子说,“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主张对以和平方式进入华夏文化疆域的部落,宽容接受,且平等对待。这一变化反映出(       
A.儒家思想影响了民族间交流B.戎狄蛮夷已逐渐融入华夏族
C.春秋时期民族交融出现高潮D.中原与周边民族关系的缓和
2023-11-28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左传》中,楚人引《诗》之例并不少见,其中楚庄王引《诗》数量多,来源丰富。另据《国语》所载,楚国贵族教育所用之文献包括《春秋》《诗》以及《世》《令》《语》《训典》等。据此推知,楚国( )
A.依靠教育和文化争夺霸权B.对华夏文化的接受与认可
C.尊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D.确立儒学为主流意识形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图是先秦不同时期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区域范围变化情况。据图可知,先秦时期(     
A.大禹治水的传说不断丰富B.华夏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
C.国家统一的趋势已经出现D.儒墨两家的思想趋于融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楚国曾自称荆蛮,但《左传》中则记载楚国以“抚有蛮夷”为贵任,反而不以蛮夷自称。这反映了
A.宗法制度的加强B.南方开发的推进
C.华夏认同的影响D.楚国履行了义务
6 . 春秋时期,中原贵族与周边民族通婚之事时常发生,诸侯如晋献公先后娶四位戎女为妻,赵简子将其女嫁给代国国君,士大夫阶层如赵衰在随晋文公流亡期间娶赤狄女为妻,鲁国公孙敖曾先后两次与苔国联姻。这反映出当时(     
A.华夷之辩理念已被抛弃B.夷狄华夏认同意识日益深化
C.传统宗法秩序逐渐崩溃D.民族交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7 . 张帆在《中国古代简史》中写道:“春秋争霸史主要是齐、晋两国与楚国争夺霸权的历史,这本身就带有华夷之争的性质。……楚国也在北向争霸的漫长过程中逐步向华夏集团靠拢……双方通婚的材料见于史载者颇多。……秦灭六国,诸夏为一,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最终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作者旨在说明春秋时期(       
A.华夏与诸夷之间的差别不复存在B.华夷矛盾成为诸侯争霸的主因
C.诸侯间战争客观有利于华夏认同D.华夏族最终演变为统一的汉族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目前所知“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何尊铭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兹义(治理)民。”《诗经大雅》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左传》则多见把“中国”与“四夷”“蛮夷”“戎”对举的记载。据此可知,“中国”观念
A.西周初年开始形成B.加强了中原统治力量
C.产生源于文化认同D.基本内涵得到了拓展
2022-05-27更新 | 1554次组卷 | 21卷引用:辽宁省辽西联合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