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有学者说:“从政治角度来说,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是维护政权的工具;从经济角度来说,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是对当时社会经济条件快速发展的一种反映;从文化层面来说,这属于一种文化的对抗与交流,也是中华文化体系开始发展完善的标志。”这可以用来说明(     )
A.诸子思想出现了融合的倾向B.百家争鸣的出现具有社会必然性
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024-02-23更新 | 128次组卷 | 29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府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之际,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关系上的大动荡和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结构上的宗法“礼治”逐渐松弛和瓦解,从而使“士”阶层从宗法制度的羁绊下解放出来,进而为“百家争鸣”的兴起创造了基本的前提条件。

——摘编自周继旨《论先秦的“百家争鸣”与“士”阶层的解放》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学派,人们总称为诸子百家。各派各家都著书立说,议论政治,即相互影响,又互相批判,在思想战线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材料三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百家争鸣兴起的主要因素。
(2)材料二、三、四反映了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有哪些?
(3)从材料可知,在这一趋势下,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并说说秦汉这些努力的共同点。
2024-01-3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代的士,虽然政治主张不同,但也存在共同的特点。儒家的孔子公然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培养了大批弟子,如子路、子贡等参政。孟子更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墨家以“兼爱”“非攻”等立场鲜明的政治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至于法家,更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政治统治、实行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战国时代各国先后兴起的众多变法活动中,领导的重任多由这一派的士子担任。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西汉大儒董仲舒创立新儒学,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实现了儒学的第一次综合创新。董仲舒认为,治国理政、社会生活和人伦日用应该一统于“天”,也就是所谓“以人随君,以君随天”“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汉武帝采纳董仲舒主张,独尊儒学,以“经”作为意识形态杠杆,设立官学之途,通经入仕,“经”在汉代儒学意识形态化过程中承担着中介和纽带的作用,士人通过读经、学经方能获得入仕资格。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同时,也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一些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布衣以儒术拜相封侯,是汉代转向文治的一大标志。

——摘编自迟成勇《董仲舒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墨法三家思想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并简述其影响。
2023-10-24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A卷)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周礼原是一个集制度上层建筑与思想上层建筑为一体的社会控制系统,但春秋礼崩乐坏的乱世曾使思想陷入一个迷茫期,“变风”、“变雅”即反映了当时思想的迷茫。但乱世与迷茫又促使哲人们对社会作深刻的思考,酝酿着中国“轴心时代”的哲学突破,到春秋末终于出现了孔子和老子这样伟大的思想家。到战国时期,由于列国纷争日益激烈,思想界也进入一个以“强国”为主题的“百家争鸣”时代。

但随着战国后期统一形势的逼近和专制主义的发展,诸子百家也在对时势的调适过程中自发地进行着分化、组合与竞争。其实,诸子表面上高谈阔论,议论是非,其目的多是为了“货与帝王家”,只是各家皆有所长,亦有所短。

——摘编自王四达《周秦的社会变迁、思想调适与中国传统社会》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儒学是在特定的时代气候之下,植根于前代文化的丰厚土壤而成长起来的。它既承担着前代文化传统传承接续的历史使命,也必须回答当时社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春秋时代剧烈变化着的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文化等方面都向当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之上以后,人群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交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化而引发出来的,而其核心问题是社会政治与伦理道德问题。这也是先秦儒学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徐克谦《先奏儒学及其现代阐释》

材料二   韩非子曾说:“世之显学,儒、墨也。”然而,实际情况却复杂得很。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学术理想,寄希望于周游列国,却以失败告终;孟子时代,则是“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秦始皇更是实行了“焚书坑儒”的决策。虽然,汉初儒学偶有机会露面,但很快就被道、法强势逼退,至汉武帝时,这一局面才逐渐被打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武帝举贤良对策中崭露头角,并提出“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的主张,获得汉武帝的采纳,“五经”成为法定的经典。

——摘编自钱耕森《董仲舒:儒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儒学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先秦至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022-10-15更新 | 394次组卷 | 16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府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下列关于战国时代的历史特征。表述不正确的是(     
A.铁犁牛耕出现的推广B.变法运动成为时代潮流
C.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D.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建立
7 . 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如图),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民族关系的发展
2022-03-25更新 | 837次组卷 | 35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府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