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战国末期,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孟学说,将儒家礼法思想加以改造。荀子从批判孟子“人性本善论”入手,以“人性本恶”为逻辑起点,系统阐发了“有治人,无治法”的人治观点,认为“至道大形,隆礼重法则国有常”。由此可见,荀子的观点(     
A.推动了律令儒家化的基本实现B.为当政者统治提供了理论支持
C.标志着德治与法治之争的结束D.使儒学基层教化作用日益凸显
2024·安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战国某思想家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和禽兽的差异就那么一点儿,平民百姓丢弃它,君子却保存了它)。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这一言论(     
A.体现了儒家对人性的思考B.强调教化在治国中的作用
C.提出了以德治民为政策略D.迎合了大变革的时代需求
2024-04-18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三)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孔子主张以仁为核心,人君修身治世,人臣尊君尽忠;荀子则倡导以“礼法”为核心,臣民都只能以君为规范,将“尊君”“忠君”极端化。从孔子到荀子,儒家思想的这种变化(     
A.迎合了封建贵族的政治诉求B.意在强化儒学的主流地位
C.反映了儒家与法家思想分歧D.脱离了孔子仁礼思想内核
2024-04-16更新 | 336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二)历史试题
4 . 引经据典可以精确表达思想,增强语言的磅礴力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内容出处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牧民》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尚贤者,政之本也。《墨子·尚贤》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贞观政要》
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致君》(包拯)

——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围绕“治国理念与实践”主题,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晰。)
2024-03-03更新 | 296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玖)》整理报告共刊布竹简124支,其中《治政之道》强调的各守其职、选贤任能、躬行爱民、和睦四邻、不夺农时、忧患意识等,属于这一时期公共性的治国经验。由此可知,《治政之道》(     
A.旨在平息社会纷争B.倡导重农抑商政策
C.杂糅百家思想精华D.成为后世治国范本
2023-05-01更新 | 550次组卷 | 8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6 . 在服饰问题上,儒家提倡“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道家主张“被褐(粗布衣服)怀玉”;墨家主张“节用”;阴阳家认为衣服的颜色与四时、方位必须对应。他们的服饰观(     
A.反映为政以德的重要性B.源于宗法制的彻底瓦解
C.契合了各自的思想宗旨D.表明民生问题受到重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