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唐代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8 道试题
1 .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直接代表皇帝监察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设置太学,学生学业完毕后,即派往各政府机构任事。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材料二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四年(640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采取的措施。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唐朝与边疆各民族政权进行交往的主要方式。
2023-12-20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唐代关中是一个多民族杂居之地,渭北本有稽胡、羌族,后又有突厥、铁勒、回纥,吐谷浑、党项徙入,京师长安更是各族文化荟萃。这一现象的出现(       
A.增强了农耕文明的影响力B.刺激了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C.得益于较开明的民族政策D.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
3 . 文学作品不仅蕴含作者的情感,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

材料一   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火凤声沉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元稹(唐)《法曲》

材料二   宁做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注:百夫长,古代军队百人左右队伍的军官)

——杨炯(唐)《从军行》

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

——宋代以来的民间俗语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现象,并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2)材料二反映出唐宋两代军人地位明显不同,这也是时代的体现。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对这两个时期加以说明。
2023-12-19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晓天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唐朝杜佑在《通典》中说道:“古之人朴质,中华与夷狄同,有祭立尸焉,有以人殉葬焉,有茹毛饮血焉。”从而他主张在民族关系方面“深达理源”“持盈知足”。这一民族观(     
A.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往B.体现了狭隘的华夷观
C.否定了前朝的民族政策D.源于民族交往的实践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北朝的胡人君主,都有大单于和中国皇帝的双重身份,唐太宗继承了同样的传统,一身兼中国大皇帝和草原上天可汗。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有特辟的交通路线引向长安,号称”参天可汗道”。唐朝周边的许多地区实际上仍由原来地方族群的领袖管理,他们有”大都督”、”大都护”这一类的名称,甚至还加上唐室中央政府的官衔。

材料二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重熙五年(1036年),辽兴宗亲临礼部贡院试进士。
西夏其官分文武班,包括中书、枢密、三司、御史台。保留了原蕃官体系,如宁令(大王)等官职。大庆四年(1147年),复设童子科,于是取士日甚。
女真初起,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金承辽后,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

材料三   在中央,元朝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则广设行省,岭北、辽阳、云南等边疆行省,既负责边疆行政事务,也负责少数民族的管理。此外,元朝还建立了“朝令夕至,声闻毕达”的驿站制度,将边疆地区和中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元朝对吐蕃采取了政教合一的政策,并设置宣政院实现对吐蕃的直接管理。为了加强对北疆的管理,元朝在这里部署了大量的军队和移民,在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结合材料一、归纳唐前期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辽、西夏、金制度的共同点。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元朝边疆政策的历史意义。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太宗)曰:“自古突厥与中国更有盛衰。…至汉、晋之君,逮于隋代,不使兵士素习千戈,突厥来侵,莫能抗御,致遗中国生民涂炭于寇手。我今不使汝等穿池筑苑,造诸淫费,农民恣令逸乐,兵士唯习弓马,庶使汝斗战,亦望汝前无横敌。”

——《旧唐书·太宗纪上》

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惟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世勣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

——《旧唐书·李勣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长城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对修长城的态度及其原因。
2023-12-19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时期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其治下的各族人民对中华一统观念的认识和深化。正是由于孝文帝拓跋宏的力推,鲜卑人逐渐摆脱了比较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涵养,使鲜卑人逐渐融入中原地区人民当中,与之相互依存,心灵守望,彼此交融,一起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许林李乐《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下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再认识》

材料二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孝文帝为推动“中华一统观念”深化的举措,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2)阅读材料二,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的办法”。列举唐朝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至少两例)。
2023-12-17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金砖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旧唐书》中记载:“……纠之以典刑,明之以礼乐,爱之以慈俭,律之以轨仪……庙堂之上,无非经济之才;表著之中,皆得论思之士。而又旁求宏硕,讲道艺文……于斯时也,烽燧不惊,华戎同轨……可谓冠带百蛮,车书万里。”这体现了(     
A.国家治理的稳定B.政治制度的创新C.边疆治理的隐患D.对外战争的频繁
2023-12-1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下计有永嘉之乱、苏峻和祖约之乱、后赵败亡、淝水之战、刘裕北伐、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下瓜步、宋失淮北四州及豫州淮西之地这七次,总数约有90万人左右。简言之,在此期间,北方平均8个人中有一个南渡,南方平均6个人中有一个北来侨民。其流徙方向大体是北方东部的人民流向南方东部,北方西部的人民流向南方西部。北方人民到达南方,大都举目无亲,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

——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   北族王朝在入主中原的过程中,他们有机会对汉文化取得相当深入的了解,同时却逐渐新绝了与其原居地之间的联系。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北魏。而这种断绝意味着,这些王朝不得不更多地依颇于汉文化的资源,来维持自己的统治,使其与汉族之间的族类界限也变得模期了。

——摘编自姚大力《追寻“我们”的根源——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国家意识》

材料三   唐朝针对北方突厥设立了军事行政机构,而面向回纶、鞣羯、南诏民族等民族采取了册封,另外,利用和亲缓和唐朝和吐蕃的关系。唐朝统治阶级基本上能够从各个民族问题产生原因出发去解决或缓和矛盾。

——摘编自马晓琳《浅析唐代民族政策的主要措施及其评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民南迁”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对南方的影响。
(2)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例,结合所学说明北魏是如何“更多地依赖汉文化的资源来维持自己的统治的”。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
2023-12-15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下表所示为唐朝前中期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部分)的情况。表中内容可用于说明唐前中期(       

策略

史实

重用少数民族将领

契莎何力(铁勒族唐朝将领)被薛延陀部囚禁扣押,太宗同意薛延陀首领迎娶公主请求以营救契莎何力

和亲

唐肃宗时,宁国公主嫁回纥毗伽可汗
A.开放包容的统治风格B.各民族间关系比较融洽
C.官员的选拔标准多样D.军事实力整体趋于衰弱
2023-12-14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百分智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合学业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