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唐代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9 道试题
1 . 唐朝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的和亲,成就了唐蕃之间甥舅关系,以至到了宋朝,吐蕃首领还习惯称中原皇帝为“阿舅天子”。双方使节和商人往来频繁,踏出一条从中原到青藏高原深处的交通要道,即“唐蕃古道”。这反映了(       
A.西藏开始归属中央直管B.唐蕃民族交流的深化拓展
C.唐蕃古道促进经济交流D.和亲政策削弱了中央集权
2023-12-29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含抚州市金溪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模拟选科联考历史试题
2 . 开元二十一(733)、二十二年(734),河北节度副大使张守珪大破奚,契丹。唐玄宗“诏于幽州立碑以纪功赏”,碑文说:“奚及契丹,尤近边鄙,侵轶是虑,式遏成劳。……及闻凯捷,晷候不差。而两蕃遗憔,莫不稽颡,缘边戍卒,成以返耕,卧鼓灭烽,诚自此始”。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①辽朝的南侵遭到沉重打击   ②军镇设置有利于巩固边防
③国家出现内轻外重的局面   ④民族交融促成了开元盛世
A.①②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2023-12-28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名校联盟新高考研究2023届高三2月模拟(一)历史试题
3 .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结论
A西周实行宗法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B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辖
C明代设置奴儿干都司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辖
D清朝设立伊犁将军加强了对蒙古族地区的管辖
A.AB.BC.CD.D
4 . 陈寅恪指出:“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外来文化重塑中原文明B.李唐王朝呈现多元底色
C.统一局面得到巩固发展D.民族交融促进国家强盛
5 . 【唐宋城市与商业之变】

材料一   下图是唐朝都城长安西市行市分布图

材料二   “御街一直南去,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看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摘编自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根据材料一提取唐代商业发展的有关信息。
(2)根据材料二归纳北宋都城东京商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3-12-27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在春秋时期被称为夷狄的许多民族融于华夏,至战国时期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古代民族共同体——华夏族。民族的融合与地区性的统一,为以华夏族为核心的“大一统”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孔子作《春秋》,主张“大一统”,强调一统于周礼。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材料二   从汉代至清代中晚期,包括新疆天山南北在内的广火地区统称为西域。自汉代开始,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汉朝以后,历代中原王朝时强时弱,和西域的关系有疏有密,中央政权对新疆地区的管治时紧时松,但任何一个王朝都把西域视为故土,行使着对该地区的管辖权。

——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

材料三   中国历代大一统王朝都注重在边疆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民族管理制度,制定较为符合民族实际的统治政策与措施,即“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且并未局限于对历史上的民族政策的沿用,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发展。

——摘编自董文强《清朝民族政策的历史进步与局限》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并指出孔子面对这一新形势而提出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用一句话概况其核心观点。结合汉、唐和清朝的相关史实说明中国如何行使对新疆地区的行政管辖权。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提炼中国古代王朝民族政策的特点。
2023-12-26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海宁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7 .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四年(640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融的主要方式。并阐述唐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影响。
2023-12-26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各族在文化上的联系和交融,是各族在经济及政治上联系和交流的反映和升华。它表明这一时期各族的交融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地步,为汉民族的形成迈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战国时,东北方的燕国使辽河、海河流域各族逐步与华夏民族交融。自称“蛮夷”的楚族,纵横于汉水、长江流域,成为华夏民族在南方的主要分支。西方的秦国经商鞅变法,进一步吸收、继承和发展了华夏文化,后来居上,一跃而成了华夏民族重要的分支。随着铁农具的普遍使用,适应商业发展的金属货币的广泛流通,交通的发达,城市的繁荣,华夏民族共同经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于是出现了“四海之内若一家”“天下定于一”的共同心理素质。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材料二   西汉时期,西北边塞与匈奴累年作战。为妥善安置“四夷”,西汉多置属国,自两汉时期先后设置安定、天水、张掖等属国,此后属国制度逐渐从西北边塞扩展至东北、西南方向。属国对降附民族进行集中管理,保留其原有的社会组织,这些属国至东汉时期已陆续郡县化了。此外,针对西域与东北边疆的现实,两汉时期还设置了西域都护、长使、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以及使匈奴中郎将等边疆管理机构和职官。

——摘编自卜宪群、袁宝龙《秦汉边疆治理思想的演进历程、实践经验与教训》

材料三

时间事件
贞观九年(635年)唐军击破控制今青海、甘肃一带的吐谷浑,吐谷浑降服于唐朝
贞观十四年(640年)唐灭西域高昌国,设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南的广大地区
贞观十八年至贞观二十二年
644648年)
唐在西域灭焉耆,破龟兹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唐灭西突厥,唐朝声威跨越葱岭,到达波斯

——摘编自白寿彝等主编《中国通史(第六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重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西汉边疆治理的方式及其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前期能控制西域的原因并指出其经略西北边疆地区的制度性举措。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中国古代对民族关系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还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这些制度和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体现了唐朝统治者的理念和气度。使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有所加强,民族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

——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中国人的“现代国家”观念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孕育出来的。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断入侵,把古老的中国推入一个全新的世界格局。一大批具有近代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国家是民族发展的有力后盾。梁启超等维新思想家们提出了近代国家观念,把个人、家庭的命运与国家、国民的命运结合在一起,真正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并以这种共同体为争取独立的主体,进而在国际秩序中确立自己的合法性。士大夫阶层根深蒂固的经邦济世观念,以及心怀天下的意识是推动中华民族认同现代国家观念的基础。在家国意识向国家观念的变迁中,传统的情感认同中加入了对现代国家强大、民族振兴的真诚向往,对于国家、主权、法制等国家认同的核心内容也有了逐渐清晰的认识。

——张侪《从家国情怀解读国家认同的中国特色》


(1)依据材料一,分析唐朝制定了哪些民族政策?有何意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的“现代国家”观念出现的原因?
2023-12-25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环际大联考“逐梦计划”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考试(三)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为立于西藏拉萨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其东西两面为刻有藏汉文字的碑文(参见如图),而南北两侧分别刻着吐蕃、唐朝参与会盟的官员姓名与官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蕃友好往来的两个历史事件并概括其历史意义。
(2)唐蕃会盟碑是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史料,结合所学,列举两个研究唐蕃会盟碑的历史视角(具体的历史研究领域或课题)(参见下列示例,照抄示例)。
(示例:1.唐朝碑刻文化的发展;2.古代中国文书制度的演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