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唐代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为中国古代中原王朝形势图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清前期边疆治理的部分措施

地理方位具体措施
东南地区1683年,清政府派施琅收复台湾
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布政使司
东北地区①康熙前期,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1】划定东部边界
西北地区1757年击败【2,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②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③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
1762年在新疆维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要务
西藏地区①清初册封达赖和班禅
1727年起开始派遣驻藏大臣
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清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


(1)观察如图,分别写出图一、图二所示中原王朝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其在处理与边疆少数民族关系时分别采取了哪些方式?
(2)阅读材料二完成填空【1】【2】分析清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受到了哪些威胁,并用史实举例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前期边疆治理措施的意义。
2022-11-09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边疆民族关乎国内民生与主权得失。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弥勒佛殿上面的“观音拂水”浮雕,具有古代美术风格,主殿门框和斗拱上的供奉天女形象,具有古代木刻特点,这些都具有敦煌石刻的笔法。整个佛殿表现了汉族工匠的高超石刻技艺,值得建筑、美术家们研究。西藏历史资料中说:“文成公主也从内地招来许多木匠、神象塑匠”,他们在这些建筑物上留下了功绩是毋庸置疑的。

——《大昭寺史实叙略》

材料二   从云南各少数民族上层政治首领的角度来看,除了不愿意接受大一统的政治统治之外,也还有文化冲突的问题,《明史·四川土司传一》记载说各少数民族的土官:“皆据险阻深,与中土声教隔离。”……因此,整个明代,云南都不断发生少数民族首领与朝廷的矛盾冲突。

——王文光《论明代的改土归流》

材料三   清朝边疆政策在……顺、康、雍时期为发展阶段。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边疆政策也发生了变化。由于西北地区准噶尔问题还没有最终解决,其边疆政策仍然处于进一步发展之中。……清代边疆政策的基本内容大体有以下几项:从政教制度方面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开发和建设;从国防方面加强对边疆地区的保卫;上述内容虽各有侧重,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补充。围绕这些内容,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摘编自督辉《清朝边疆政策的宏观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内地工匠在大昭寺留下的功绩。从文物的角度论证大昭寺是汉藏两族友好团结的见证。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推行改土归流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该措施的意义。
(3)阅读材料三,在下列两种观点中选择一种观点进行论证。①蒙古在清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试从政教制度的角度例举清朝管理蒙古的举措。②边疆稳定关乎国家主权得失。结合所学,说明清政府捍卫边疆地区国家主权的措施。
3 . 唐代强盛表现在其内外兼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唐代,“物殷俗……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的盛况空前。同时,器物使用“不闻华夷,兼收并蓄”。当此之时,来华的西方各族人员,人数众多,规模空前。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就居住着来自欧、亚各地的侨民,成为古代的世界大都会。在沿海和内地的一些城市,更聚居着越来越多的来自西方的客商。开通的社会风气,使当时长安人的服饰都受到西方的影响。妇女常常身披仿自中印度的披肩,头戴步摇(一种流行于萨珊波斯的耳环),男子汉“着胡帽”,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成为手工业发展的缩影。

——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材料二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概括唐代对于外来文化兼容并收的史实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同时结合所学指出隋唐之前其他两种选官制度。有学者认为科举制度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制,请以辩证的眼光谈谈你对这一机制的看法。
2021-11-0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古时代,中国经历七八百年的民族重整过程,原有的“汉人”的中国人口,在接纳无数北方、南方的外族成分,形成一个新的庞大而多元的民族。这个民族不是由血统界定的种族,而是认同于一个文化传统,却又呈现多元性的人群。

——摘引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摘引自(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历史长河中的阶段特征。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中的具体表现。
2021-11-19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S9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材料二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1)根据所学,以唐朝为例,概括唐朝是如何让分散的民族单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2)材料二表明契丹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治国政策?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政策?
2021-11-15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八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国家、氏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

——摘自李禹阶《华夏氏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由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

材料三   清政府在1684年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在蒙古族地区设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在西藏地区册封当地佛教领袖达赖和班禅,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唐朝和元朝对东北边疆的治理措施,并简析元朝对边疆统治的成功之处。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政府治理边疆的经验,并简述清朝在国家疆域方面作出的历史贡献。
7 . 多元起源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向一体化迈进,维持着和平、统一的主流,保持着对中华文明较高的认同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西汉民族关系上则主要是采取和抚四夷,特别是与强大的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边境的安宁。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西汉国力的增强,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强有力措施。

——据注(汪)高鑫《两汉正史民族史撰述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材料二   唐朝前期疆域与边疆各族分布图


材料三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对匈奴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朝为巩固统一对边疆各族采取的策略。
(3)根据材料三,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主”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2021-10-09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外国语实验学校高中部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历史试题
8 . 西藏在中国大一统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大昭寺的建筑特点。

材料二   641年,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伴随下,出长安前往吐蕃。松赞干布在柏海(今青海玛多)亲自迎接,谒见道宗,行子婿之礼。之后,携文成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备受尊崇。

——摘自袁南生《外交舞台上的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文成公主在吐蕃“备受尊崇”的原因。

材料三   西藏自治区成立的当年,约92%的地方建立了以翻身农奴和奴隶为主的乡人民政权。自治区第一届人民表大会召开时,藏族等少数民族代表占到80%以上。50年来,西藏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飞跃发展。2014年西藏国民生产总值达920.83亿元,相比1965年增长68.5倍。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16元,是1978年的39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59元,是1978年的42倍。经过50年的发展,西藏现在已经形成了覆盖幼儿教育、基础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较为完备的现代民族教育体系。

——摘编自陈沸宇等《辉煌50年·大美新西藏:镌刻在世界屋脊上的辉煌》


(3)根据材料三,概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对西藏地区的影响。结合所学,指出西藏自治区成立的时间及法律依据。
2021-06-28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西藏自古以来与中原地区就有着密切的往来,而且中央政府对这一地区也实行着有效的管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 18 世纪上半期开始保护西藏以后,充当西藏与中国之间缓冲剂作用的土司的存在价值明显降低。1723 ,清朝废除丽江的(原有制度),由中央派去的官员管理当地。

(此后),云南与西藏之间的贸易发展超乎以前。这也是盛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被稳作茶马古道的贸易之路上,每一处交通要道都有藏族经营的旅馆,装满货物的马帮往来穿梭。

在青藏高原,清朝将统治权限集中于达赖喇嘛政权,同时由贵族、僧人组成的四人会议负责政治决策。四位大臣决定的政策经由清朝驻拉萨的西藏办事大臣协商后接受达赖喇嘛的裁定然后实行。

—— 摘编自(日)上田信著的讲谈社·中国的历史《明清时代·海与帝国》

材料三


布达拉宫坐落在拉萨河谷中心海拔 3700 米的红色山峰之上,是集行政、宗教、政治事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布达拉宫自 7 世纪起就成为达赖喇嘛的冬宫,象征着西藏佛教和历代行政统治的中心。优美而又独具匠心的建筑、华美绚丽的装饰、与天然美景间的和谐融洽,使布达拉宫在历史和宗教特色之外平添几分丰采。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 改编自《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 年)》


(1)结合所学,简要说明材料一中两幅图片之间的历史联系,并用一句话指出右图所示建筑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地位。
(2)阅读材料二,概括清朝政府加强对青藏地区有效管辖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从汉藏友好交往的角度,概述布达拉宫所呈现的建筑风格,并指出此建筑风格昭示的主要历史意义。②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关民族区域自治区行使自治权的规定,并分析西藏自治区成立的作用。
2021-06-27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10 . 统一多民族国家,流传着太多的民族团结故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入清后,西藏接受中央政府统辖。顺治帝正式赐予达赖五世以“达赖喇嘛”的封号,康雍乾时期清廷几次派兵入藏平定准噶尔部贵族策动的叛乱,击退廓尔喀(尼泊尔一部落)入侵。雍正五年(1727年),设置两名驻藏大臣,直接监督西藏地方政府。乾隆年间,改革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分散西藏地方政府事权,进一步提高驻藏大臣权力。

——摘编自施建中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材料二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章

材料三 拉萨布达拉宫于199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关于布达拉宫,有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从红山宫到布达拉宫的演进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②从布达拉宫所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看,布达拉宫在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具有十分独特的价值。

——根据中央电视台纪录片《世界遗产中国录》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前期对西藏所采取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西藏自治区设立的时间,并简述西藏自治区是如何行使自治权的。
(3)根据材料三,您更侧重分析哪一种认识?侧重分析①,请结合所学知识,以唐朝和清朝的相关史实予以阐释。侧重分析②,请结合所学,指出布达拉宫所蕴含的主要文化内涵,并以布达拉宫的建筑元素予以说明。
2021-05-21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联盟)2021届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