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唐代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民族关系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羁縻制度既是唐王朝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一项重大政策,又是在边疆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行政制度。依据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特点,“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是我国中原王朝统治周边少数民族的传统政策。唐代立国之初就在西南、东北诸沿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府州,但是,大规模地普遍设立羁縻府州则是在贞观四年平定东突厥以后,到开元年间设置黑水都督府于黑水靺鞨部为止,百余年间,唐王朝先后在东北、北方、西方、西南、南方设置了856个羁縻府州。

——摘编自林超民《羁縻府州与唐代民族关系》

材料二   民国时期的政府对蒙古、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的事务日益重视,设置了对应的事务机构,并且在中央设立了专门机构来进行管辖。例如,北洋军阀政府于1912年在内务部设立了蒙藏事务处,专门管辖蒙古、西藏等少数民族事务。

——摘编自朱敏《试论我国近代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其对边疆地区稳定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羁縻府州设置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国时期政府设立专门管辖少数民族地区机构的历史背景。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在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在这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

材料二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唐朝对西南、西北、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实施的措施,简析唐朝少数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
2021-11-25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1月月考历史试题(实验班)
3 . 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21年,汉军大败匈奴主力,取得对匈奴战争的最大胜利,举国上下为此大振。不过,在经济上,中央财政却出现了“用度不足”的危险情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汉武帝开始推出一系列强硬的国营化经济政策,涉及产业、流通、金融、税收等多个领域,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具有顶层设计意味的整体配套体制改革。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四年(640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推行经济改革的条件及其作用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唐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影响。
2021-10-28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侨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历史试题
4 . 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

材料一   李唐王朝建立后,与唐朝对抗的薛举、刘武周等均依靠突厥与唐对峙。东突厥不断地派兵南下,侵扰唐朝边地,甚至进兵长安。贞观四年(630年),唐趁东突厥内部矛盾激化、部属纷纷自立、天灾人祸之际,派大军将其征服,东突厥政权灭亡。太宗接受了中书令温彦博的建议,将突厥降户安置在西起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东至幽州(今北京城南)的沿长城地段。其思路是既可保持突厥人原有的生活方式,又可消除他们返回旧有地区重新崛起的企图。具体的方式是设立羁縻府州。这种体制的基本内容是指外族依附唐朝、受到朝廷的册封而形成的府州体制,以原来的部族酋长和首领充任府州的都督、刺史,他们有觐见皇帝、缴纳贡赋的义务,但实际事务仍归自己掌握。

材料二   羁縻府是为保证唐朝的安全和边疆的稳定而设置的,必须执行唐朝法令,体现出唐廷对诸民族的安抚与控制。但是它是以唐朝整体实力强盛为基础的,而且羁縻府州的作用是有限的,如果某些首领背叛或与唐廷发生矛盾,也就变成所属州府的整体行为。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鸿宾《唐代的民族交融与政治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实施羁縻府州体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羁縻府州制的特点及其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特别是汉代,中国能够熔铸为坚实的整体,乃是基于文化、政治、经济各项的“软实力”,在文化方面,在战国时代的基础上,中国有了完整的宇宙论、伦理学和价值观念,这些都是建立在儒家、道家和其他各家综合的基础上……中国的知识和科技能力,都站在当时世界的前列,这些“硬件”和“软件”的能力,使中国的生产能力超过四邻,且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故得以通过贸易,将各处的经济纳入中国的大系统之内。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材料二:


   

材料三: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有统帅驻军、考察官吏、屯田置牧、组织生产、核征赋税、巡边守土等职能。


材料四:1864年,新疆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反对清政府,形成内乱局面。英国支持的浩罕国军事首领阿古柏趁机入侵,占领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中国能够熔铸为坚实整体的文化原因。为了实现与西域的联系、加强对西域的管理,西汉先后采取了哪些举措?
(2)观察唐朝疆域图,指出为加强对西域的管理,中央政府设置了哪些边疆机构,体现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3)相比于汉唐时期都护“抚慰、征讨”的职责,伊犁将军对边疆的管理有什么特点?

(4)据材料四,概括新疆危机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解决新疆危机的措施。
2023-06-07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新华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材料二   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摘编自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文化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意义。
2022-03-22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七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学月检测历史试题
7 . 唐代强盛表现在其内外兼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唐代,“物殷俗……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的盛况空前。同时,器物使用“不闻华夷,兼收并蓄”。当此之时,来华的西方各族人员,人数众多,规模空前。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就居住着来自欧、亚各地的侨民,成为古代的世界大都会。在沿海和内地的一些城市,更聚居着越来越多的来自西方的客商。开通的社会风气,使当时长安人的服饰都受到西方的影响。妇女常常身披仿自中印度的披肩,头戴步摇(一种流行于萨珊波斯的耳环),男子汉“着胡帽”,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成为手工业发展的缩影。

——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材料二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概括唐代对于外来文化兼容并收的史实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同时结合所学指出隋唐之前其他两种选官制度。有学者认为科举制度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制,请以辩证的眼光谈谈你对这一机制的看法。
2021-11-0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从事工商)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妻子收为官家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汉高祖)认为秦亡的原因之一是不分封子弟,孤立无援,故而又重新分封了自己的若干兄弟子侄为同姓王。……诸侯王在自己王国内拥有较大权力,可自行任命大部分官员并征收赋税,大者地跨数郡,其总地盘超出汉朝廷直辖郡县。

材料三   汉武帝用主父偃之策,允许并鼓励诸侯王“推私恩”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此举没有像削藩那样招致反抗,效果异曲同工,“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四   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而一切改从汉制……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

——《中国历史讲义》

材料五   唐朝对少数民族实行一视同仁的态度,允许少数民族学习华夏文化,在朝为官,甚至招募少数民族军队。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是开明。唐朝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开明政策。


(1)概括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回答,刘邦的措施使后来的中央政府面临怎样的威胁,及汉武帝时解决这一威胁的措施。
(3)据材料四,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介绍唐为稳定周边统治都做了哪些措施。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汉特别是汉代,中国能够熔铸为坚实的整体,乃是基于文化、政治、经济各项的“软实力”。在文化方面,在战国时代的基础上,中国有了完整的宇宙论、伦理学和价值观念,这些都是建立在儒家、道家和其他各家综合的基础上……中国的知识和科技能力,都站在当时世界的前列,这些“硬件”和“软件”的能力,使中国的生产能力超过四邻,且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故得以通过贸易,将各处的经济纳入中国的大系统之内。唐代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接受了许多外来的成分,在日常生活方面,唐代饮食起居乃是总结了南北朝时期的汉、胡分野,整合为新的方式。南朝以前,在服装方面,汉服是宽袍大袖,斜襟束带,唐代则从胡服演变成为窄袖、瘦腰、翻领、着靴,外面再披上一件长衣……印度的数学、中亚的天文学,都被纳入中国文化的系统之内,唐代文化的接受能力,可能是中国历来最强的。更为重要的则是文化的理念部分,唐代儒学在前期并没有太大发展,至韩愈后,儒学才有新动力和新方向。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中国能够熔铸为坚实整体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在文化上开放的表现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认为秦亡的原因之一是不分封子弟,孤立无援,故而又重新分封了自己的若干兄弟子侄为同姓王。……诸侯王在自己王国内拥有较大权力,可自行任命大部分官员并征收赋税,大者地跨数郡,其总地盘超出汉朝廷直辖郡县。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而一切改从汉制……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

——《中国历史讲义》

材料三   唐朝对少数民族实行一视同仁的态度,允许少数民族学习华夏文化,在朝为官,甚至招募少数民族军队。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是开明。唐朝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开明政策。

材料四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议连署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悉、左悉、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刘邦的措施使后来的中央政府面临怎样的威胁?汉武帝为解决这一威胁采取了何种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为稳定周边统治都做了哪些措施。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并分析行省制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