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元朝的地方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7 道试题
1 . 元朝,行省长官亦称为丞相,以平章政事为其副官,下设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等。丞相及平章政事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设有路、府、州、县,其长官被称为“达鲁花赤”,亦由蒙古人充任。由此可见,元朝设置行省(     
A.旨在维护蒙古贵族的统治B.体现出“因俗而治”的特点
C.继承了前代地方行政制度D.埋下了地方势力割据的隐患
2024-05-02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有学者提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反——合”阶段的“合”。据此推断,所谓的“合”是指(     
A.铲除了唐后期以来的地方割据势力B.延续了两宋时削弱地方权力的传统
C.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D.加强了对地方军事和政治上的控制
2024-04-23更新 | 167次组卷 | 36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真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元在西藏设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又将前、后藏分为十三个万户,万户以下各级官员多由当地僧俗首领担任。中央政府在西藏调查户口,设置驿站,征收赋税,屯戍军队。这说明西藏地区在元朝正式成为(     
A.诸多行省机构中的一员B.西藏办事大臣的辖区
C.中央管辖的地方行政区D.羁縻制度下的新力量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

材料一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据材料一、指出唐朝中后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说明各自产生的后果。
(2)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的特点以及其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应采取的策略是什么?
2024-02-18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肇庆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唐朝时期,在东北地区设置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元朝则在东北设置辽阳行省,与中原相比并没有特殊政策。这种变化体现了元朝时期(       
A.黑龙江流域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B.最高统治者逐渐放弃“四等人制”
C.行省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D.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趋势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北朝的胡人君主,都有大单于和中国皇帝的双重身份,唐太宗继承了同样的传统,一身兼中国大皇帝和草原上天可汗。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有特辟的交通路线引向长安,号称”参天可汗道”。唐朝周边的许多地区实际上仍由原来地方族群的领袖管理,他们有”大都督”、”大都护”这一类的名称,甚至还加上唐室中央政府的官衔。

材料二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重熙五年(1036年),辽兴宗亲临礼部贡院试进士。
西夏其官分文武班,包括中书、枢密、三司、御史台。保留了原蕃官体系,如宁令(大王)等官职。大庆四年(1147年),复设童子科,于是取士日甚。
女真初起,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金承辽后,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

材料三   在中央,元朝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则广设行省,岭北、辽阳、云南等边疆行省,既负责边疆行政事务,也负责少数民族的管理。此外,元朝还建立了“朝令夕至,声闻毕达”的驿站制度,将边疆地区和中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元朝对吐蕃采取了政教合一的政策,并设置宣政院实现对吐蕃的直接管理。为了加强对北疆的管理,元朝在这里部署了大量的军队和移民,在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结合材料一、归纳唐前期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辽、西夏、金制度的共同点。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元朝边疆政策的历史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的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等几代统治者,不断分封姬姓亲族、同盟的亲戚姜姓,以及一些结为亲戚的东方贵族,建立封国。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使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还以朝贡、觐见、通婚等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周人分封的子弟,通常率领姬姓军队若干,加上一些殷人遗人和专业的技工一同居住在封国城市内,谓之为“国人”。封地里的一些土著族群,住在城市外或自己的城市内,其首领与上层则与封君及国人互通婚姻,还有一些不在这一体制里的土著,则因居住在郊野,称为“野人”。其实,这些野人往往是东部古老的族群。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在以武力夺来的广袤土地上普遍建立郡县,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然而,郡县制对于专制统治者个人来说也有不利的一面。异姓的地方官吏多数是些见风使舵的势利之徒,他们往往在王朝危难之时为自己着想,不全力去拱卫统治者濒危的社稷。“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西汉各侯国的权力较大,但经汉景帝和汉武帝的努力,诸侯国势力大为削弱。

——摘编自万昌华《论郡县制度的嬗变与实质》

材料三   元朝大部分行省的辖区相当于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出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王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力过重的弊端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摘编自孟广耀《蒙古民族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到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并分别说明两个时期实行不同制度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代行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2023-12-17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金砖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元代,河南江北、湖广两行省的首府设在本行省偏北,距元大都较近交通线上的汴梁路和武昌路。江西、江浙两行省首府的设置也类似。上述行省首府的设置意在(     
A.加强中央集权统治B.实现中书省的直辖
C.促进民族交流交融D.确保政令畅通无阻
9 . 元朝,各行省重大事务必须上报中央,由中央作出决定,但地方也可对处于职责范围内的事务自行裁量,并不需要全部上报中央。由此可知,行省制(     
A.兼顾集权与效率B.造成了国家分裂
C.避免了决策失误D.不利于地方稳定
2023-12-04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多元起源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向一体化迈进,维持着和平、统一的主流,保持着对中华文明较高的认同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将宗室女奉献给单于,又约定每年向匈奴贡献一定数量的丝绸酒米,以求苟安。文帝时匈奴再次南下掳掠,并不断在边境侵扰,汉朝不能抵御,仍维持既定之议。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大将军卫青率大军北击匈奴,再次收复河南地,移民十万驻朔方。元狩二年(前121年),汉将霍去病率领大军先后越过焉支山(甘肃山丹境)和祁连山,大败匈奴军,斩俘四万余人。

——摘编自蔡美彪著《中华史纲》

材料二   唐朝前期疆域与边疆各族分布图


材料三   元朝形势图(1330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政府处理与匈奴关系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导致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个时期管理边疆的措施,并概括两个时期边疆治理的共同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