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讲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图为俄国粮食产量变化曲线:


材料三   1989年共产主义制度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的崩溃,当然还有东德——它以并入联邦德国而整体消失……一度令人畏惧的柏林墙被敲成一片片碎片做了纪念品。1991年12月底,飘扬在克里姆林宫镰刀锤子的苏联红旗徐徐降下,俄罗斯的白蓝红三色旗升上了克里姆林宫上空。

——据《俄罗斯史》


(1)材料一反映了俄国社会的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俄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俄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指出其基本原因。
(3)材料三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的发生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2 . 下表反映的是苏俄(苏联) 1921 年和 1925 年农业发展状况的数据统计。与这一变化趋势直接相关的是
A.计划经济体制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运动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020-01-08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2019-2020年高二12月合格性考试模拟历史试题
3 . 抚今思昔,研究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对我国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国家必须成为一个谨慎、勤勉、能干的‘业主’,成为一个精明的批发商,否则,就不能使这个小农国家在经济上站稳脚跟。现在,在我们国家和西方并存的条件下,没有其它道路可以过渡到共产主义。”

——蔡亚志《列宁利用资本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材料二:如表为苏联《20世纪20-40年代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比例表》(单位:%)

年份生产资料消费资料
192839.560.5
193253.446.6
193757.842.2
194061.238.8

材料三:改革必须是全面的、深刻的,绝不能像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的改革那样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也不能像戈尔巴乔夫那样左右摇摆、朝三暮四。改革要有目标、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

——整编自《苏联兴史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列宁认为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道路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为何要选择这条道路。
(2)概括材料二中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发展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各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苏联改革的成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2019-06-18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4 . 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       
A.B.C.D.
2019-01-30更新 | 2152次组卷 | 28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分析数据是进行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表是1917至1932年苏俄(联)经济数据表

1917年1920年1932年
工业总产值(亿卢布)10314.1368
煤(十万吨)29087644
原油(万吨)9103902140
钢(万吨)42219592.7
棉织品(亿米)25.31.226.94
粮食(百万吨)144.452.5111.6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社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1917至1932年苏俄(联)经济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3)综合上述材料,简述苏俄(联)社会主义的探索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33日,列宁在致人民委员会的信中就农民把粮食拿到城市出售一事写道:“依我看,应当允许带得更多。你们对投机倒把怕得太过分了。如果它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把东西带进贫困的俄罗斯应当给予鼓励,而不应当加以阻挠。”

——《列宁全集》第五十卷

材料二   

——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   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受到上级过多干预,无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生产。苏联地域辽阔,交通运输非常落后,在广大农村尤为严重。而交通运输能力小和运费高的缺点,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专业化的程度。

——摘编自余章松《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农业危机问题探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对“农民把粮食拿到城市出售一事”的态度,说明苏俄经济政策的变化。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B时段中国、苏联两国粮食产量的发展趋势并分别分析其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你对农业改革的认识。
2023-09-21更新 | 120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联盟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下表为1917——1953年工业总产值发展速度(苏俄、苏联)(以1917年为100%)

对图中阶段趋势及其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1917--1921年下降趋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体现局限
B.1925--1936年快速上升: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成效显著
C.1940--1945年下降明显: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
D.1946--1953年发展迅速:赫鲁晓夫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2020-07-11更新 | 252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苏联二五计划(1933~1937年) 国民经济目标增长率与实际完成率比较图
A.反映了苏联调整经济结构的愿望B.农业和轻工业呈现出负增长趋势
C.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D.开始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2020-07-28更新 | 195次组卷 | 28卷引用:江苏省金陵中学、海安中学、南京外国语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公有私耕”的传统村社农民反而比具有一盘散沙特征的“小私有者”更难集体化,与斯大林的设想相反,传统村社的自治功能与“集体主义纽带恰恰成了农民拥有的组织资源,使其更能抵制来自外部的强制。从宰杀大半牲畜的消极抗拒,到出现70万农民卷入的“斯大林的农民战争”。

——摘编自卞悟《公社之谜——农村集体化再认识》

材料二 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生产队,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就全国而论,在社会主义工业、社会主义商业和集体农业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是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

材料三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歌曲《春天的故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做了怎样的调整? 这种调整有何作用?
(3)“春天”的内涵是什么? 材料中崛起的“座座城”指的是哪几个城市?(写全得分)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举两例我国采取过的应对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从经济政策的调整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任一点)
10 . 20世纪是经济体制不断创新与调整的时期。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

1935年,美国通过《社会保险法案》。该法案规定,凡年满65岁退休的工资劳动者,根据不同的工资水平,每月可得10-85美元的养老金。罗斯福解释说:“它不仅有助于个人避免在今后被解雇时去依靠救济,而且通过维持购买力还将缓解一下经济困难的冲击。”

这与我们惯常的思路好像不一样。1935年美国正处在大萧条当中,经济状况很糟,政府财政收入的状况也很不好,而且罗斯福执政才刚刚进入第三个年头。这时他急急忙忙搞社会保障,为什么?直接的原因是为了让穷人度过经济危机,而更重要的是,只有通过社会保障使人们建立起对未来的稳定预期,才能解决生产过剩和产品积压的问题,而这恰恰是当时经济危机的主要问题。

                                                                                                              ——孙立平《重建社会》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说明当时经济危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罗斯福的解释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苏联宣传画
(2)1925年12月,苏联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必须把国家变为“能自立生产必须的装备的工业国”的迫切任务。结合所学说明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存在哪些弊端?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1992开发上海浦东。
2001年,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001年11万亿元人民币增至2010年近40万亿元人民币,增长了两倍多。出口增长了4.9倍,进口增长了4.7倍,世界排名由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中国年均进口7500亿美元的商品,相当于为贸易伙伴创造了1400多万个就业岗位。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简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和世界有怎样的意义?中国对外开放已经走过三十年,面对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你有何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