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苏联官方公布的统计数字,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3倍。到1932年末,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28年的39.5%上升到53.4%,轻工业的比重则由60.5%下降至46.6%。五年计划虽然提高了国民收入水平,但人民的实际消费水平并未同步提高,农民的收入反而降低了。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在第二个五年计划的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比战前的1913年几乎增长5倍,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13年的42%上升到77%。从1932年到1940年,工人的数量增加了数百万,但是用于住房的总投资却在1929年之后有所下降。在1928年到1940年之间,工人的实际收入也下降了43%……1933-1940年间粮食平均年产量还赶不上1913年的水平。

——摘编自(美)杰克逊·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



图:苏联给共产国际拨款的发展曲线图(单位:万美元)   

——摘自张泽宇《苏联向共产国际提供经费的来龙去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述评斯大林模式。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4年至1937年苏联向共产国际提供经费变化的内外原因。
2023-03-18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20世纪30年代,面对经济危机,主要大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重大变化,影响各国经济发展。据如表可知,当时大危机前后
主要国家GDP对照表(单位:万元)
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苏联
1929年2513.481941.938433.342622.841282.162383.92
1938年2976.191874.027999.573423.511769.574052.20

A.国家强制干预有利于稳定经济B.多边贸易成为国际时尚
C.世界大战对英法造成沉重打击D.计划经济体制成为主流
2022-05-29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3 . 下图所示是1922~1924年苏联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变化情况。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这一时期苏联
A.一五计划成就卓著B.农村市场逐步萎缩C.通货膨胀逐步遏制D.综合国力开始下降
2021-08-03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方式,各有优越性,也各有缺陷,两者都不可或缺,常常需要根据国内外的形势做灵活变化。当一国处于强势时,主要用市场来配置资源,以获得国际比较优势;当一国处于弱势时,主要宜采取计划来配置资源,以形成国家的整体竞争力,不至于在国际竞争中被边缘化。

——刘运新《经济法视野内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之再认识》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史论结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如图为“俄国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部分)”,图中所示粮食产量不断增长的原因在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推动D.农业集体化的促进
2020-09-09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部分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6 . 计量研究方法可以拓宽史学研究的途径和视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不同年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表

     1917192219261939
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18%16%18%32%

(1)依据上表,指出前苏联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材料来源:张东刚等《世界经济体制下的民国时期经济》


(2)结合所学知识与历史方法说明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二?

材料三 在1830年,中国产品占世界产量的份额(%)为29.8,而此时的英国为9.5,美国为2.4;到1860年,英国为19.9,中国为19.7,美国为7.2;到了1900年,这一数据变为美国占23.6,英国占18.5,中国占6.2

——据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3)将材料三的文字信息整理成直观的图示(或表格,项目顺序请按中、美、英顺序排列),并拟定一个标题。概括分析影响这些信息的主要因素。
2020-08-07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15届高三5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列宁曾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只要仍然有交换,谈什么主义都是可笑的。”……后来,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材料二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列宁的经济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为此,苏俄对农业政策做了怎样的调整?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3)从苏联(俄)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有益的启示?
2020-03-07更新 | 558次组卷 | 22卷引用: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5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8 . 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早期人类阶段,自然资源是天然的“衣食粮仓”,“土地最初以食物,现成的生活资料供给人类”。……自然环境为人类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金属、煤炭、石油、木材、水利、太阳能、风力等等。没有自然界提供的各类资源,人类生产就失去了作用对象,什么也生产不出来。……在工业时代,人们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工业化生产方式对自然环境形成了日益严重的破坏,从而使工业化生产无法持续,亟需人类转变传统的物质生产方式。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型农用机械的引进和汽车的问世,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最终导致严重的荒漠化和“黑风暴”事件。20世纪30年代中期,罗斯福政府开始综合治理。决策层认为导致尘暴重灾区出现的深层次根源是一系列错误观念,如征服自然、自然资源永不枯竭、市场可以无限扩大、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市场竞争能够自主调节生产等。国会通过《泰勒放牧法》,将未被占用的8000万英亩草地交给联邦政府管理,永远禁止拓殖。

——摘自高国荣《美国大平原的荒漠化:缘起及其治理》

材料三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有报告显示,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严重受害区”。苏联《生态灭绝》杂志说:“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联和苏维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做出死亡判决。”20世纪80年代,环境主义运动演变成了反苏维埃统治的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这个判决的执行者。

——摘自包茂宏《苏联的环境破坏和环境主义运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促成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美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有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由此反映出美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有何变化?
(3)根据材料三,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分析造成其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生态灭绝》杂志所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文)?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该观点的认识。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的认识。
2020-05-04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朕(雍正)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 摘自《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二   1901年,刘坤一、张之洞在奏折中提出:“欧美商律最为祥明,其国家有多方护持,是以商务日兴,中国素轻商贾,不讲商律,于是市井之徒,苟图私利,彼此相欺,功者亏逃,拙者受累……遂不能与洋商争衡,……必中国定有商律,则华商有恃无恐。”……1903年,清政府制订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

——马建波《〈钦定大清商律〉的立法研究》


       材料三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摘自《苏联兴亡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清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及其依据。
(2)对比材料一、二,指出“商业”地位的历史性变化。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20世纪初《钦定大清商律》出台的背景。
(3)材料三说明了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策变化的产生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10 . 自十月革命至30年代中期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有何变化?这些变化对苏俄(苏联)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