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寻找现代化出路的前提。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中国现代化的最大障碍,把反帝反封建作为斗争的主要目标,为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创设新的国家政权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大多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具有留学日本、英国、法国、俄国(苏联)等一国或者多国的背景,这对于他们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使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王术静《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材料二   1944年5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工厂厂长和职工代表会议招待会上的讲话中就曾经提出:“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1945年4月,毛泽东在向党的七大提交的书面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明确提出:“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摘编自范希春《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与追求》

材料三   在1964年的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强调“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

——摘编自杨德山《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探索和实践经验》

材料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现代化内涵更加科学。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形成了党领导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历史经验。

——摘编自李宗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独特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进行现代化探索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三,解释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内涵认识不同的原因。
(3)党的二十大报告阐释了改革开放以来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历史逻辑的史实依据。
2 . 纪年作为一种计量时间的工具,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中国近代报刊出现了纪年方式的多元化景象。1882年,上海《申报》使用“西历一千八百入十二年”“大清光绪入年”与“壬午”共同标记年份。1895年,康有为创办的《强学报》在首版上增加“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的纪年方式。1903年,革命刊物《江苏》则采用了“黄帝纪元四千三百九十四年”来标注时间。

——摘编自张磊、许天敏《重构国族与接轨世界:中国近代报刊的纪年之争》

材料二   1912年,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民国试图用“民国纪元”代替皇帝年号纪年的措施来表明新政府的新气象,并凸显政权的“正朔”,但诸如过年等阴历的习惯依旧普遍。最终,中华民国又将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孔子与西洋历结合,阳历的“洋历”色彩消退,并变为国民需要遵守的通行历法。

——摘编自朱文哲《近代中国纪年公理之变迁》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乡村工业大发展,阳历历法体系、钟点时间日益在民众中普及开来。1985年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95%的青年人不愿意种田,67%的中年人希望进入工厂。阴历带有明显的季节性,而阳历具体到时分秒,于是钟表成为人们主要的计时工具,并不断更新、进步。人们以之来确定自己的上下班时间。精确时间概念、守时、时间就是金钱等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摘编自王加华《传统中国乡村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结构的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纪年法多样化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历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阳历普及的因素。
2024-05-17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高三下学期5月大联考(三模)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马克思说,“土地是人类伟大的实验场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阡陌封疆”。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在土地是最大最重要财富的远古社会,这是何等重大的转变。土地私有,失去了按血缘分封各级贵族的经济基础,邦国消亡,立郡县就成了时代的必然选择。郡县不是封邦,而是直属中央、完全听命于中央,由中央直接委任、撤换地方郡守县令的地方政权。商鞅变法的成功,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时代最先进的强国,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据杨百胜《商鞅变法法理研究》等整理

材料二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所有制的形式是封建国家确立赋役制度的基础。租庸调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两者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租庸调这一地租形态的实现,是由口分田和永业田的生产物共同来完成的。口分田出租,永业田则是庸调之所出。与均田制配套的府兵制,就是获得官府授予土地的百姓,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发生战争时就从军打仗,参战的武器和战马自备。这样,既保证了兵源,又减轻了朝廷的军费开支。均田制打造了最强大的初唐,也把唐王朝的经济社会发展推到了顶峰。

——摘编自李埏等《中国古代土地国有制史》

材料三   1978年,安徽省的一处偏僻乡村进行了一次小小的实验。由于不甘贫困,十八户村民达成了协议,他们分田到户,共同享有资源。这是一个伟大的壮举。他们相互约定,在收获的粮食中,给国家上缴他们应该缴纳的配额,多余的则可以由每个家庭自己销售并保留收益。……这种做法后来被称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一个小小的实验,让每一户家庭都有权种植自己的粮食和蔬菜,并深深地改变了中国。

——摘编自【美】龙安志《大开放:美国人亲历中国改革开放40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有关“土地”的措施,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这一“重大的转变”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均田制”推行的历史时段,并分析均田制如何“打造了最强大的初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这一个小小的实验”的具体做法,并简述它“是一个伟大的壮举”的理由。
2024-04-10更新 | 192次组卷 | 9卷引用:历史(广东卷)-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土地政策的变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精髓的体现。在大革命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与北洋军阀及列强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对农村农民土地的认识开始深化。进入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步认识到土地问题是农民问题的根本,是关乎中国革命的关键,“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保障了农民的权益,扩大了革命的基础。进入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动员和调动一切阶级和力量,在保障农民权益的基础上,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使农民成为抗日战争的重要力量。在解放战争时期,为进一步维护农民利益,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瓦解了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关键因素。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等文件进一步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突破“一大二公”“大锅饭”的公社体制。并于1982年颁布首个中央一号文件,主要论述的是农业生产责任制,强调将土地产权分为所有权和经营权,所有权归集体,即坚持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切实保护耕地和合理利用耕地,将经营权由集体经济组织按户均分包给农户自主经营,实现“两权分离”,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扩大了农产品的流通,使其惠及农民。

——摘编自孙玉滨《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的发展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主革命时期我国土地政策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党土地政策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积极影响。
2024-04-09更新 | 165次组卷 | 6卷引用:押广东卷第18题 中共党史-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广东专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拉美,最早而且可能是最关键的对现代化的抵制来自乡村。在19世纪前半叶,政治混乱和不便的交通运输使土地价格维持在低水平。19世纪中期以后,自由主义者力图打造一个小农阶级,他们相信,这个小农经济将能仿效英格兰和美国榜样形成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两者的基础。但他们打碎天主教教会地产和土著村社共有土地的努力却产生了事与愿违的结果,因为这些财产的很大一部分不可避免的最终被政客和大地主所获得。一些国家特别是阿根廷和墨西哥,将公有土地赠送给有密切政治关系的人,这进一步提高了土地集中程度。并非人人都接受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是好事的观念,除了对侵扰地方特有权利的中央政权极端不信任外,还存在一系列其他抵制现代化的原因。在许多场合,乡村居民用暴力反抗现代化。

——摘编自[美]谢里尔·E.马丁马可·瓦塞尔曼《拉丁美洲史》

材料二   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过程中,农村社会转型存在着难以弥合的矛盾冲突。众所周知,历史地看待中国农村社会,虽然朝代不断更替、贫富状况和生活方式各异、习俗也有所变化,但农村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生活观长期以来却没有多少根本变化,广大农村的自给自足与自得其乐状态并未发生根本改变。然而,随着近现代以来的西方思想冲击与文化浸透,也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结构的根本变化,乡村社会的超稳定性被打破,阶层利益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摘编自赵秀玲《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难度与治道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独立后的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缓慢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和拉丁美洲现代化道路的相似性。
2024·河北·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苏南地区原本是集体经济一统天下,但到1998年后,乡镇集体企业中非集体资本比例达到40%;在以个体和私营经济为主的温州,一些乡镇企业在分散中联合起来,组建股份制或合伙制企业,实现资本的社会化。这一现象(       
A.体现出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
B.反映乡镇企业产权主体多样化
C.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改变了农村生产主要经营形式
2024-03-24更新 | 57次组卷 | 3卷引用:押广东卷第10题 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广东专用)
7 . 1978年,启东和如东成为全省第一、第二实现皮棉百万担的县;1984年,南通获得第一个建筑鲁班奖;2003年,世界第一大跨径斜拉桥——苏通长江大桥主桥正式开工。南通的发展实践 (       
A.得益于城市国企积极探索经营形式的改革
B.展现了南通全市人民革故鼎新的精神风貌
C.基于全国第一批沿海港口开放城市的开放
D.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79年,《人民日报》发文,全国粮食产量为33211.5万吨,比1978年的30476.5万吨增加了8.97%,而实行包产到户的安徽凤阳全县粮食总产4.4亿多斤,比上年增长49%,人均收入150元,比上年增长85%。这一现象表明(     
A.安徽凤阳的经验得到普遍认可B.改革农村的生产关系是大势所趋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积极性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不仅沉重打击了投机势力,而且充分显示了人民政府在经济领域的治理能力。到19504月,全国财政收支果然出现了接近平衡的新局面。长期以来民众深恶痛绝、国民党政府一筹莫展的恶性通货膨胀的状况,终于根本改变。 “如设19503月的批发物价指数为100,当年12月下降为85195112月为92.4195212月为92.6。用不到一年的时间把形势险恶的市场物价完全稳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这次平抑物价、统一财经的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摘编自李攀《财经战线的淮海战役》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土地短暂的私有化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推动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对农村进行的制度改革逐步确立并推广,适应了当时最广大农民的需求,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提升,极大地解放与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

——摘编自杜志雄《70年中国粮食发展的成效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财经战线的淮海战役”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80年代,我国提高粮食产量的举措。
10 . 20世纪80年代,农民生产出来的食品、服装以及自行车等,无法进入国营流通体系,于是就在农村或城乡接合地带自建各种专业性的交易场所,它们大多没有经过政府审批,经常遭到驱逐和没收。由此可知,当时(     
A.市场流通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B.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改革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效显著D.计划经济的问题积重难返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