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3 道试题
1 . 从1979-1984年,尽管自然灾害大小不同,粮田面积先后减少了一亿多亩,五年中全国粮食总产量却以每年平均340亿斤左右的增长速度大幅度上升,连续创造历史新纪录,由6000多亿斤增加到8000多亿斤,人均占有近800斤。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飞跃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2021-03-17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2021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一)历史试题
2 . 2006年是新农村建设开局元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强调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都高度重视农村建设和发展,为此党采取的重大政策有(     
①开展土地改革运动②开展合作化运动③建立人民公社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⑤实行对外开放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2021-01-13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十五中学2019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8年以前的小岗村,只有20户人家100多口人,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每年秋后家家户户都外出要饭。1978年生产队队员签订了第一份包干合同,分田到户,1979年就实现了粮产量13万斤,超过了之前5年的总和。


——据凤阳县委政策研究室《“一剂必不可少的补药”》(1979年2月)整理

材料二 华西村于1961年建村,该村距离上海150公里,当时是周边最穷困的一个村。首任生产队党支部书记吴仁宝带领全村人创建了一家小五金厂,归生产队集体所有。进入80年代后,当政府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华西村则另辟蹊径将全村600多亩土地交给30人集中经营,其它人全部进入村办的各类企业从事工业生产,全村的经济总量迅速增长。80年代后期,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一股“苏南模式姓资还是姓社?”的大辩论,使华西村的发展进入了瓶颈期。几十年来,在村党委的统一带领下,华西村办了几十家工厂,成立了14家集团公司,华西村加大在高科技领域的投入和研发,并拓展国外业务,他们在莫桑比克沙漠有开发矿业的投入,在美国斯坦福有对手机芯片的研发,华西村在高科技研发领域已经作为中国乡村的模范。

——盛伊蕊《浅谈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经济发展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小岗村村民签订包干合同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分析华西村能顺利度过80年代后期的“瓶颈期”的原因,指出华西村发展道路不同于小岗村的特点。
4 . 有学者认为,中国真正的改革先锋不是国营企业,而是中国经济最为薄弱的环节——农业。从长远角度看,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民重新获得的经济自由对发展农村经济的意义要重大得多。这里农民获得“经济自由”的含义是
A.分配的集体化方式B.土地所有权的转移
C.集体到个体的经营D.生产队改为村委会
2021-01-06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一高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学程考试历史试题
5 . 1983年,中共中央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对“超过规定雇请多个帮工”采取“不宣提倡”、“不要公开宣传”、“也不要急于取缔”的“三不”政策,“因势利导,使之向不同形式的合作经济发展”。这主要说明当时
A.继续稳定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以市场调节为主要的经济手段
C.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
D.明确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2021-01-06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山西省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发表了题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该稳定》的文章,明确指出不能从“队为基础”退回去,搞“分田到组”、“包产到组”。已经发现“分田到组”、“包产到组”的地方,应坚决纠正。这说明了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推广B.围绕农村体制改革出现分歧
C.国家改革开放战略遭到了质疑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7 . 下面的图表是对我国新时期经济运行方式在四个年份中的变化情况的描述。图表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我国
A.经济体制改革成果凸显B.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C.国家宏观调控难以奏效D.计划经济束缚亟需打破
8 . 看下列图片,完成下列要求。


任选其中一幅图片,提取材料信息,说明其对共和国的历史的史料价值
2020-12-21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三十八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茶叶一直独占世界市场。1835年,英国人罗伯特·福瑞首沈将中国茶盗取到印度,此后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1872年,杰克逊制成第一台揉茶机;1877年,维尔·大卫发明了墙炒机;19世纪来,印度实现制茶各个环节的机械化。……另外,美国规定进口印度茶是零关税,而进口中国茶需缴纳35%的关税。1889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

   ——摘编自周重林、太俊林《茶叶战争》

材料二

年份

1953

1976

1985

2002

茶叶产量(吨)

1287

1786

3600

16178

茶叶产值(万元)

123.55

285.76

1029.7

27955

种植面积(万亩)

12.54

14

21.48

40

——摘编自章红《新中国成立后湖北恩施州茶叶经济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茶叶贸易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恩施茶叶生产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变化产生的背景。
2020-12-21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西校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下表为“农民进城”的不同阶段:“农民进城”是现代化进程中必然伴生的现象。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
时期特点
1949—1957年相对自由到规范和限制
1958—1976年“大进大出”;逐渐严禁
1977—1985年日趋活跃;渠道日益多样化

A.城乡差距不断扩大B.基层管理的强化
C.现代化进程受阻碍D.经济体制的转变
2020-12-20更新 | 315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衡水中学2021届高三12月学业质量联合测评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