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9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万元户”

材料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部分农民通过加工农副产品、开展多种经营、搞特色经营等方式先一步富裕起来,由此诞生了众多的“万元户”。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肯定了“万元户”在带头勤劳致富、发展商品生产、改进生产技术方面的典型示范作用。各地农村基层党组织吸收大批年青的有知识的“万元户”加入党组织。随着越来越多的“万元户”进入党内,越来越多的党员也变为“万元户”,群众看到“万元户”入了党,更加坚信党的政策不会变,都放开手脚发展商品生产,使中央的农村政策在基层得到了更好的贯彻。

   ——摘编自董昊《变与不变: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改革》

材料二 下表为1984年前后,四川、河北、湖北、福建等省市每百户“万元户”基本情况统计表

——摘编自何宏权主编《中国万元户》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20世纪80年代初期“万元户”现象的认识。
2024-05-14更新 | 15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卷
2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洲三角贸易关系主要是指英国、印度、中国三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三角贸易商品流向为英国将本国生产的工业品输往印度,换取在印度当地种植的鸦片,然后将鸦片输往中国,以换取中国的茶叶和丝织品等,从而形成贸易循环。由于中国自然经济根深蒂固,英国工业品无法在中国打开市场,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生活习惯的改变,英国对中国茶叶的需求越来越大,中英贸易出现巨额的贸易逆差,英国商人为改变这一现状,阻止白银外流,赚取巨额利润,竟私自将鸦片偷偷运进中国。

——胡公启《晚清关税制度与对外贸易关系研究》

材料二   辛亥革命胜利后, 一个充满生气的资产阶级政府将中国经济发展引入一个新时期。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体系的逐步构建,中国越来越被纳入世界经济框架中”。辛亥革命后地位陡然提升的资产阶级顺应了这种世界经济潮流,进行了广泛的舆论宣传,奖励实业团体,在全社会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和运动。这一思潮为新的贸易政策出台奠定了社会基础,在北洋政府中一批著名工商界人士担任了农林、工商、财政、交通等经济部门的要职,在他们的主持下,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对外贸易的法令法规,这些法令与法规制定的缘起都是为了减少贸易逆差,减少进口,增加输出,从而达到贸易顺差的对外贸易目标。

——摘编自罗红希《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研究》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实践中不仅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增强,而且强调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凸显,从相互增强、而不是此消彼长的逻辑来对待政府—市场关系。我国在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进民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发展、实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商品流动和要素配置中的作用,这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重要表现。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市场力量凸显的同时,也不断加强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连续实施五年发展规划、及时制定完善经济政策法规、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等,这些体现出对政府作用的强调。

——摘编自高帆《新型政府—市场关系与中国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机制》

(1)根据材料一,从经济角度概括“亚洲三角贸易”形成的背景。结合所学,指出近代英国对印度进行文化侵略的方式。
(2)根据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男女平等的口号及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制度层面开展市场化改革的重要表现,并谈谈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利条件。
2024-05-14更新 | 12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3 . 人口普查数据浓缩社会发展状况,也反映社会发展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如表为19822010年中国各主要职业群体结构变化统计表(单位:%)。

序号职业1982199020002010
1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1.561.751.671.77
2专业技术人员5.075.315.706.84
3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1.301.743.104.32
4商业、服务业人员4.015.419.1816.17
5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71.9870.5864.4648.13
6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15.9915.1615.8322.49
7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0.090.040.070.10
总计100100100100

——据全国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汇总数据计算

(1)根据材料指出1982—2010年中国各主要职业群体结构变化呈现出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成因。
(2)根据材料,概括说明1982—2010年中国各主要职业群体结构变化反映出中国社会发展存在哪些突出的问题。
2024-05-14更新 | 245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高考二模历史试题
2024·河北沧州·二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如图反映了1994~2000年中国农民人均负担税费额及其占农民收入的比重情况。这可用于说明(     

A.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惠及农村发展B.农产品的流通改革走向深化
C.城乡之间区域经济差距逐渐缩小D.国民经济结构失衡明显改善
2024-05-14更新 | 73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沧州市部分高中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78年,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包干到户。此后,四川、贵州、甘肃等地的包产到户也在摸索 中发展。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 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此后,各地农村改革出现新的浪潮。上述现象反映了(     )
A.土地所有制性质发生变动B.中央积极回应基层的创造
C.政策支持引领了农村改革D.市场经济成为了社会共识
2024-05-14更新 | 13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八校高三下学期联合模拟考试(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村部分地区开始出现专业户。80年代中期,专业户逐渐由养殖业、种植业向其他行业发展,从生产领域扩展到供销、加工、运输、服务等领域。这一现象可以说明 (     
A.食物生产的现代化已基本实现B.农村土地所有制变革有一定成效
C.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得到提高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2024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80年中共中央第75号文件特别指出:“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的生产队,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随后,许多中东部地区都被认定为贫困地区。这一现象表明(     
A.计划经济思维根深蒂固B.农村经济体制艰难转型
C.联产承包得到全面推广D.地方践行实事求是原则
2024-05-14更新 | 9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一)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1982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农村实行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92年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成为客观要求。2014年,中共中央提出实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三权分置”,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实施“三权分置”旨在(     
A.促进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B.推动农业经营规模化与现代化
C.改变旧的生产资料所有制D.加快城市劳动力向农村的转移
2024-05-13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联合测评(三模)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2023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中国关工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用好红色资源培育时代新人红色旅游助推铸魂育人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指出:“红色旅游已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课堂,成为展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伟大成就的有效方式,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请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选择一个区域或一座城市,拟定一个红色研学主题,并阐述理由。(写出所选区域或城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
2024-05-12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眉山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10 .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土地革命时期,党在1928-1931年先后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令》等,没收封建地主、豪绅等大私有主的土地,分配给劳苦农民,并在革命根据地组织农民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推广技术,培育良种,开展耕牛、农具、种子、劳力等互助合作发展农业。抗日战争时期,将没收所有封建地主土地调整为实行减租减息,并增开荒地、推广植棉、调剂劳动力、增加农贷、提高农业技术、实行农业累进税等政策,开展农业大规模生产运动.提高粮食自给能力。解放战争时期,党在1947年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地主七地所有权,按乡村全部人口,统筹土地数量和质量平均分配为村民个人所有,并开展合作互助。

——韩杨《中国粮食安全的百年探索与成就》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用全球不到10%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生产的粮食,养活了近20%的人口,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进而“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当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

——张务锋《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归纳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调整土地政策的基本原则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是如何实现由“吃不饱”到“吃得饱”进而“吃得好”历史性转变的。
2024-05-10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河北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