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人口与经济】

2023316日第一财经消息,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预算,当前我国低龄老人(60-69岁)总量保守估计已经达到了1.5亿,从2022年开始,我国就进入到退休高峰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前朝相比,清代是中国人口剧增的时期。……据《东华录》记载,1651年(顺治八年)全国丁男之数是1000余万。其时,户籍以一户一丁计。若按户各五人推算,加上由于种种原因而隐瞒的人口,实际数字在6000万上下。到康熙时突破1亿;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猛增到3亿以上:1834年(道光十四年)已经超过4亿。不到200年的时间里,人口增加了6倍以上。同当时的生产力相比,其速度和数量都是惊人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我们来看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口因素是如何在改革中被转化成高速经济增长的呢?我讲三个故事,作为改革开放三个历史瞬间的代表。第一个是小岗村的故事。……家庭联产承包制赋予了农民自主配置生产要素的权利,因此,一旦剩余劳动力显性化,需要转移的时候,体制条件便逐步与之适应。先是转移到更广义的农业即林牧副渔产业上,继而转到农村的非农产业即乡镇企业中,再进一步依次转移到小城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在这个过程中就出现了第二个故事——邓小平1992年的南巡及其讲话。在这些讲话中,他肯定了经济特区,肯定了市场经济,推动了对外开放。从此,沿海地区吸引了更多的制造业投资,吸纳了大规模地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这种重新配置在微观上提高了农民收入,同时在宏观上提升了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第三个故事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此我们就真正地逐步参与到世界经济分工体系之中,引进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利余劳动力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当中,通过贸易中取得了国际竞争力,从而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兑现了我们的人口红利。……直至2010年之前,中国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大约为10%。如果查阅世界银行的各国数据会发现,这个时期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国家有这么快的增长速度,也找不出任何国家在任何其他时期有过出这样的经济增长表现。正是由于独特的人口转变阶段,与独特的改革开放举措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的二元经济发展过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蔡昉教授在首届中国发展理论国家年会上的发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清代人口数剧增的原因及造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改革开放后人口因素是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对今天中国的启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先后颁布了《对外贸易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法律。这表明我国(     
A.完成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B.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
C.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调控D.为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022-08-23更新 | 738次组卷 | 37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近两年,受疫情影响以及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调整,全球跨国投资波动较大,但我国2021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493.6亿元,同比增长14.9%,规模再创新高。我国取得如此成绩的原因是
A.中国对外贸易规模扩大B.适应了生产力发展需要
C.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开放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 . 在邓小平的倡议和直接推动下,上海完成了由我国改革开放“后卫”向“前锋”历史性转换的华丽转身。上海的这次“转身”
A.揭开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序幕B.成为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C.开启了国有企业改革历史进程D.明确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目标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18-19高一下·江苏南通·期末
5 . 它的东北濒长江,南临杭州湾,西靠黄浦江,有良好的建港和水运条件。为了发挥“它”的优势以更好地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飞跃而采取的措施是
A.设立深圳特区
B.开放海南经济特区
C.开发上海浦东
D.开放港口城市南通
2019-07-16更新 | 33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濮阳职业技术学院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陆上丝绸之路有很大局限性,除了沿途自然条件比较险恶,更为严峻的是受西域政治形势影响而经常阻断。唐与突厥、吐蕃的战争,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军事扩张,使陆上丝绸之路难以维系。陆上运输主要靠马匹、骆驼等,运载能力有限,费用高,而海上船舶运载量大,费用低。安史之乱以后,大批北方人南迁,使江淮地区经济获得空前发展。“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出口的大宗商品丝绸、瓷器、茶叶等。陆上丝路只是向西部内陆方向发展,难以到达朝鲜、日本、东南亚、非洲等地,而海上丝路则相对要自由得多,辐射面要大得多。

——摘编自杜瑜的《海上丝路史话》

材料二   


年份进出口贸易总值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外汇储备工业成品占出口贸易比贸易伙伴
1978年206亿美元第22位/45.2%几十个
1997年3250.6亿美元第10位1399亿美元86.9%227个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代和唐宋两时段中国“丝绸之路”对外贸易的表现。依据材料一,分析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外开放的角度,概述中国政府为推动对外贸易发展而采取的举措。指出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重要意义。
7 . 下图为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的一幅示意图,该图是中国、印度及某些西欧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预测(1980—2020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B.资本主义国家陷入经济危机中
C.计划经济比市场经济更加优越
D.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前景看好

8 . 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

材料二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材料三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2017-08-04更新 | 3569次组卷 | 35卷引用:河南范县第一中学2019届文科综合模拟试卷(三)历史试题

9 . 近代的中国,由于闭关锁国被迫走向对外开放,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自强道路上苦苦探索。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中华民族正在朝着中国梦的方向大踏步前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

材料二

诸欧治之功成,其新政新法新学新器,绝出千古,横被全球。

——康有为

材料三

历史总是伴随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向前发展的。回首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辈们正是迈着这样的脚步,靠着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开辟出联通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强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今天,“一带一路”建设把沿线各国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致力于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让各国人民更好共享发展成果,这也是中方倡议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目标。我们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让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习近平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9世纪上半叶中西方社会经济态势。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阐述“一带一路”在历史上的作用及其现实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