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改革开放之初,“东南沿海优先发展”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1980年,国家开始全面建设深圳、珠海、厦门、汕头4个经济特区,外国资本和民间资本在东南沿海地区迅速聚集。这一战略旨在(     
A.改变国家工业的既有布局B.形成立体全面开放格局
C.适应新时代经济建设需要D.释放社会经济发展活力
2024-04-21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1979年,广东省人大通过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是地方性法规文件,按惯例不需要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但最终进入全国人大的立法程序,并于1980年8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的名称由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这一安排表明(     
A.改革开放仍面临较大阻力B.凝聚改革共识十分重要
C.对外开放推动了制度完善D.重大决策应由中央主导
3 . 【中国近代化】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经历了六次政治选择。结合所学知识和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阶段时间政治选择
第一阶段18601911清王朝的开明专制化运动
第二阶段19111913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早期议会制模式
第三阶段19141928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军事强人型的新权威主义模式
第四阶段19281949国民党的国家主义的权威主义模式
第五阶段19491976集权主义的计划经济模式
第六阶段1978年以来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模式

——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中的六次政治选择》

(1)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史实来分别论证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政治选择。分析这二个阶段制约中国现代化进程因素有哪些。
(2)有人认为第六阶段的模式取得较大成就,关键在于“激活了社会内部的微观个体、地方与企业的竞争活力”,试用改革开放中的一些具体史实来说明这一观点。
2024-04-19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4 .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我国把对外开放从沿海地区逐步推进到广大中西部地区。口岸开放初步形成了从沿海到沿边,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功能、水陆空立体交叉的新构架。这一新构架形成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B.南方谈话促进思想解放
C.经济特区的示范作用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24-04-16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7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只有206.4美元,到2000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743亿美元,对外贸易规模扩大了约23倍。这反映出中国(     
A.加入 WTO推动了经济发展B.增强企业活力目标实现
C.开放型的经济体系逐渐形成D.计划经济体制的优越性
2024-02-29更新 | 321次组卷 | 6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3 -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湖北专用)
6 . 【中国式现代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渴望已久的梦想和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近代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冲击下被迫卷入现代化浪潮,之后经历了应激性模仿现代化模式、党的一大以来自主性探寻现代化模式、党的十二大以来创造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拓展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四个历史阶段。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实现了现代化普遍性规律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缩短了现代文明在中国和平性发展的进程,创造了发展与治理同步推进的现代化模式。

——摘编自康凤云、麦中坚《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历程、基本特征和实践要求》


根据材料对中国式现代化历史阶段的分期,任选一个阶段,结合百年党史,自拟标题展开论述,并说明从中得到的启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7 . 1977年11月,广东的偷渡问题摆到了刚刚复出的邓小平的面前,邓小平说:“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生产生活搞好了,就可以解决逃港问题。”1978年、1979年又先后出现群体性“逃港”局面。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材料反映(     
A.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B.大逃港直接催生经济特区建立
C.大逃港主要原因是贫穷和饥荒D.经济特区设立解决了逃港问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如表所示为1988-1992年我国货物进出口管理制度改革的文件及内容。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当时(     
时间法律法规文件改革内容
1988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和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规定》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
1992年《国务院批转经贸部、国务院生产办关于赋予生产企业进出口经营权有关意见的通知》赋予大中型生产企业进出口经营权
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修订)以国际通用的《协调制度》为基础编制税则目录;自主降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序幕拉开B.改革开放决策正在深入推进
C.中国在为加入世贸组织进行准备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9 . 【人口与经济】

2023316日第一财经消息,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预算,当前我国低龄老人(60-69岁)总量保守估计已经达到了1.5亿,从2022年开始,我国就进入到退休高峰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前朝相比,清代是中国人口剧增的时期。……据《东华录》记载,1651年(顺治八年)全国丁男之数是1000余万。其时,户籍以一户一丁计。若按户各五人推算,加上由于种种原因而隐瞒的人口,实际数字在6000万上下。到康熙时突破1亿;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猛增到3亿以上:1834年(道光十四年)已经超过4亿。不到200年的时间里,人口增加了6倍以上。同当时的生产力相比,其速度和数量都是惊人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我们来看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口因素是如何在改革中被转化成高速经济增长的呢?我讲三个故事,作为改革开放三个历史瞬间的代表。第一个是小岗村的故事。……家庭联产承包制赋予了农民自主配置生产要素的权利,因此,一旦剩余劳动力显性化,需要转移的时候,体制条件便逐步与之适应。先是转移到更广义的农业即林牧副渔产业上,继而转到农村的非农产业即乡镇企业中,再进一步依次转移到小城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在这个过程中就出现了第二个故事——邓小平1992年的南巡及其讲话。在这些讲话中,他肯定了经济特区,肯定了市场经济,推动了对外开放。从此,沿海地区吸引了更多的制造业投资,吸纳了大规模地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这种重新配置在微观上提高了农民收入,同时在宏观上提升了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第三个故事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此我们就真正地逐步参与到世界经济分工体系之中,引进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利余劳动力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当中,通过贸易中取得了国际竞争力,从而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兑现了我们的人口红利。……直至2010年之前,中国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大约为10%。如果查阅世界银行的各国数据会发现,这个时期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国家有这么快的增长速度,也找不出任何国家在任何其他时期有过出这样的经济增长表现。正是由于独特的人口转变阶段,与独特的改革开放举措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的二元经济发展过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蔡昉教授在首届中国发展理论国家年会上的发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清代人口数剧增的原因及造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改革开放后人口因素是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对今天中国的启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79年5月,81岁的美国石油大亨哈默受中国领导人邓小平的邀请,并经中国民航部门给予“特事特办”,他有幸成为第一位乘坐私人飞机访问中国的西方企业家。此后,哈默与中国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经济合作协议。中方通过对哈默访华的重视(     
A.进一步推动中美两国的建交进程B.展现给世界对外开放的真诚姿态
C.突破了美国建立的“石油美元体系”D.拉动美国商界加大对华投资力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