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战国时,商鞅变法规定,“不得族居”“民有二男不分异者,倍其赋”“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汉武帝以后,社会大家族又开始出现,比如东汉桓帝年间,姜肱几兄弟“友爱天至,常共卧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家大族的崛起B.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
C.察举制度的实行D.商鞅变法措施被废止
2024-05-14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百师联盟高三信息押题卷(三)全国卷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2 . 主题一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材料一:奉行法家思想的商鞅非常重视制度建设。在他的主持下,秦国进行了全面的军事制度改革。其主要内容包括:以郡县征兵制为主的兵役制度,将军事组织与行政组织合一,保障了兵源,加强了军权的集中,并规定地方官员负责地方军队的训练;由于征兵制是普遍征兵,秦国通过变法建立了完整的户籍制度,按户籍征兵,对征兵对象、期限、年龄都作了规定;军队编制实行六级编制;军官任免制度化,军功爵制就是以功能授官原则的体现;等等。商鞅的军事改革使秦军战斗力空前强大,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

——摘编自沈钰清《从商鞅变法看军事制度改革》等

材料二:在与宗室重臣的交流中,孝文帝将他迁都的本意说的十分明白,平城“虽富有四海”,但只是“用武之地”,很难“移风易俗”。迁都后又说:“若永居恒北,值不好文之主,卿等子孙不免面墙也。”同时孝文帝明确地认识到只有迁都於“王里”洛阳,才能“光宅中原”。迁都后,他接二连三地南征萧齐,虽然连遭失败,然而他的“期於混一”的壮志,直到临终前仍念念于怀。

——摘编自尚志迈《也谈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

材料三:孝文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是自觉、积极、主动的。这充分表现在他对陆叡的谈话中:“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孝文帝迁都、汉化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文化中心,也为以后形成和发展的盛唐文明奠定了基础。在融入汉文化的同时,鲜卑文化的精华成了汉文化的一部分。鲜卑族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而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

——摘编自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元(拓跋)宏及其迁都和汉化》

材料四:北宋中期面临两大难题:一贫,国库年年赤字;二弱,十战九败,岁岁输钱帛于辽夏。解决这两大问题,必须变法革新。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拉开变法序幕。改革“以择术为始”,确立经世务实的新经术治国思想。富国强兵是新法根本,为此,他以“变风俗,立法度”为突破口,用法治推进改革。在定制度、立法度的决策上,他继承儒家德治、吸收法家长处,确立“以中人为制”的决策模式,按中人(多数人)的标准制定法令制度,坚决反对垄断,极力抑制兼并。他提出了一整套改革方案,先易后难、步步深入,改革取得明显成效。1074年,吕惠卿接替参知政事,打击改革派,改革最终失败。

——摘编自《王安石变法始末》

材料五:明朝中期,豪民隐占田地,逃避赋税,“豪民有田不赋,贫民曲输为累,民穷逃亡,故额顿减”,致使政府财政危机日益加深,赋税与徭役日益加重,人民反抗频繁。

1581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改革,规定田赋中除政府所需要征收的米、麦实物外,其余所有实物均折银征收;所有名目的徭役皆折成银两分摊入田亩中;赋、役银合并后,直接交与地方官府,即“丁、粮毕输于官”,再由官府用银雇人应役。这样,赋税的征收减少了环节,简化了手续,而徭役在各地由田亩承担,减轻了人丁的负担。

——摘编自朱绍侯著《中国古代史》


主题二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材料六: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摘编自【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七:戊戌政变,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编自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八:清末新政是晚清王朝从1901—1911年所进行的十年改革。其内容如下   

主要内容主要措施
教育1901年,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并继续派遣留学生。1904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 1906年,废除科举制。
军事1903年,设练兵处。全国编练新军36镇,凡45万人。
经济提倡和奖励实业。1903年设立商部。1906年,成立农工商部。
政治裁汰冗官冗衙。1906年,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1911年,组建内阁(皇族内阁)。

材料九:“接受新知识的青年,成为推翻清朝统治的先锋”。“当辛亥革命一声枪响,新军成为推翻清王朝的主要力量”。

——刘统《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


主题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材料十:1978年,小岗村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封闭僵化的人民公社体制在包产到户的大潮下迅速解体,农村一度出现了治理真空,影响了基层治理秩序。1980年,广西罗城等地开始了村民自治的自发探索,随着影响力的扩大,引起了中央的关注和肯定。1982年,宪法明确规定村委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1998年,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自治在实践中,形成了“直选”、“海选”、“独立提名”、“两票制”等民主机制。不过,村民自治的实践与制度初衷存在不小的差距,绕不开行政化的影响,村民委员会和村党支部委员会,也会存在矛盾。21世纪,随着工业化、市场化和城镇化的提速,城乡间的流动性空前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提上议事日程,2001年,农村社区进入自发试点阶段,2007年,民政部发文在全国推广。实践中,农村社区建设逐渐形成“一村一社”、“一村多社”和“多村一社”等发展态势。一定程度上改变广大农民居住分散,基础设施薄弱和公共服务缺乏的现状,重构了新的乡村社会共同体。

——摘编自李春根 罗家为《从动员到统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基层治理的回顾与前瞻》

材料十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实现国家工业化成为迈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同志代表党中央明确提出关于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等四个方面现代化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后来,随着实践形势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入,毛泽东等领导人对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弊端进行了反思。1964年,党中央、国务院首次确定了“四个现代化”目标的规范表述,即“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正式将“小康”确立为从1981年开始到20世纪末推进“中国式的现代化”的目标——到2000年“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21世纪初,党中央又提出“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除了经济发展以外,还包括了民主法治、文化建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和要求。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从此,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继“四个现代化”之后中国提出并追求的“第五个现代化”,成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核心特征和重要内涵之一。

——摘编自李志明《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百年探索及基本经验》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军事改革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
(3)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迁都的意图。
(4)据材料三,阐释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影响。
(5)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改革的原因,并指出其改革思想。
(6)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的改革思想。
✱能力提升✱
(7)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一条鞭法的形成背景。
(8)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条鞭法”推行的历史意义。
(9)根据材料七、八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
(10)依据材料九,概括清末新政特点。
(1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清末新政的影响。
✱历史纵横✱
(12)根据材料十一,概括新时期中国农村基层治理改革的特点。
(13)根据材料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中国农村基层治理改革的影响。
(1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发展变化。
(1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基本经验。
2023-07-21更新 | 167次组卷 | 1卷引用:04·选必一第04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3 . 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而秦国以军功赐爵受田的做法更是打破了世禄、世业的传统秩序,确认了转移土地归属的合法手续。这反映出当时(     
A.中央集权体制建立B.世卿世禄制度完全崩溃瓦解
C.官僚政治产生发展D.社会阶层的新变化
2024-05-31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水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春秋时期的“异国仕官”,往往是由于特殊原因,要么是被本国迫害而逃亡,要么是在朝政斗争中失败而出奔;投奔的国家会参照其原有的身份授予相应的官职及禄位。战国时期,“异国仕官”已经被普遍接受,除了失败出逃的贵族外,还有大量的士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这一变化(     
A.导致周王室衰微B.表明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C.推动了社会转型D.说明尚贤观念已成为社会共识
2024-01-28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商鞅变法明令禁止父亲与成年之子或成年的弟兄在一户同居。为此商鞅把民众分成小单位,以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这一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法家思想被普遍接受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D.诸侯国国君的支持
2024-01-11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二)历史试题
6 . 许倬云先生在《说中国——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一书中谈道:“人群的横向流动,在地理空间上形塑了‘中国’,相对而言,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则来自人群或个人在垂直方向的流动。”下列可以支持该观点的措施是(     
A.重农抑商B.什伍连坐C.奖励军功D.推行县制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赵雍倡导胡服骑射以前,中原地区的战争与交通一般都采用马拉车。胡服骑射之后,中原的骑兵发展起来,马车渐渐用于骑乘。这一变化(     
A.促进了民族的认同B.标志兵车时代结束
C.确立赵国霸主地位D.导致传统礼制消亡
2022-11-27更新 | 71次组卷 | 2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吕氏春秋》中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这反映了没落的奴隶制度与新发展起来的封建制度之间的鲜明对比。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始于齐国,集大成于秦国。齐相管仲顺应历史潮流,进行了社会体制上的变革。《管子》卷八《小匡》记载,“乃制五家以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以为军令”,“是故卒伍政定于里,军旅政定于郊,内教既成,令不得迁徙”。由于打破血缘氏族,以地域为行政单位,宗法壁垒被削弱,过去分属于各诸侯邦国的个人成为国家编户的成员,以华夏为主体的“大九州”观念产生了。其后楚、魏、秦的变法,本质上都是管仲变革的继续与延伸。变法既成功地将古老的族姓宗法政治体制转化为王权直接统领下的君主专制的官僚政治体制,使君主集权下的新的阶级分层有序化;同时又在富国强兵的基础上,以强兼弱,西周时千邦林立的分散局面被十几个强大的邦国并立的局面所代替,而“诸夏”也在这种时代的进程中逐渐凝合为具有利益共同性的“华夏”(汉)民族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土地的耕作方式有何变化。这一变化有何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改革兴起的背景,并说明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改革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商鞅提出:“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大筑冀阙,营如鲁卫矣”,且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一变化的根源是(     
A.铁器的使用和牛耕推广B.传统家庭观念被颠覆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秦国富国强兵的需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有学者指出,西周时贵族拥有作战、军器制造、养育战马的权利,平民只是军队中的附随,无正式编配入伍的资格。战国以来,随着步战取代车战,作战规模扩大,更多的农民被纳入战争队伍。这一变化(       
A.重构了国家的统治基础B.剥夺了贵族阶层的特权
C.促进了小农经济的产生D.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
2023-02-02更新 | 477次组卷 | 5卷引用:福建省七地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