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商鞅变法运动开始之后,由于其行动与理论的独特性,引起了学者与政治家的强烈关注。其后随着社会实践与文明程度的发展,学界更是把它作为法家治世的一种典型符号象征,进行了深入而又持续的研究。

从变法开始直至今日,对于商鞅变法性质的评判,从价值维度上可粗略地划分为四类不同的认知:第一类,传统法家学派“富强王治”的评判,积极肯定商鞅变法理论与实践,《商君书》《韩非子》等基本可以划归为这一类;第二类,传统儒家、道家、杂家等“背道刻暴派”的评判,即以道德为依据对商鞅变法持强烈批判态度,如荀子称商鞅为“盗兵”,孟子批评商鞅“强战”,等等;第三类,近代史学“富国强邦的军国法术派”的评判,如钱穆《国史大纲》、张荫麟《中国史纲》等;第四类,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界“阶级服务派”的评判,主张商鞅变法顺应了经济变革的要求,为统治阶级的利益而服务,其中以郭沫若先生为代表。

——摘编自王云鹤《商鞅变法若干问题研究》


根据材料,任选一类关于商鞅变法性质的评判,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
2021-03-12更新 | 867次组卷 | 9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第四中学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在商鞅看来,战争既是保卫自己的手段,更是在混乱年代争霸的工具;而兴农则是为了积蓄战略物资以支援战争。在这里,征战、兼并、称霸乃至统一天下是目的,而重本抑末、发展耕织不过是服务战争的工具和手段而已。商鞅变法渗透着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为了鼓励耕织,商鞅采取了一系列抑制工商业发展的措施。这种把人口束缚在土地上,把人的消费限制在基本消费上的做法,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长期看,是不利于生产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的。更严重的是,为了在全社会构建以农战为核心的激励体系,商鞅主张严厉控制舆论,严厉打击传统道德。他把礼乐、孝悌、诚信、仁义、非兵、羞战等视作危害国家的“虱害”,因而必须予以铲除。他执行愚民政策,并且实行连坐制度,使居民相互监视,导致整个国家人文道德水准显著下降。商鞅到秦国后,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引荐,数次与秦孝公谈话,在帝道、王道、霸道中,商鞅用霸道打动了秦孝公。秦孝公决定重用商鞅推行变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商鞅的博学与才华。

——张俊伟《商鞅变法: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变法。
3 . 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地图,其中在所示位置该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迁都洛邑B.商鞅变法C.开凿灵渠D.焚书坑儒

4 . 材料:商鞅,卫国贵族,复姓公孙。少好刑名法术之学,一度在魏国做官,但不能施展其才华。秦孝公时在全国延揽人才,商鞅离开魏国前往秦国。蒙秦孝公三次召见,详细阐述其“霸道”治国之策。其治国主张深得秦孝公赏识,被任用为相国,封于商,号曰商君。商鞅适应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要求,主张时代变化,法律制度也要变化使国家富强,必须打破陈规陋习。为此,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在秦国全面实施改革变法:率先废除分封,实行县制和什伍连坐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鼓励一家一户小家庭生产方式,实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的政策;实行军功爵禄制,奖励军功,明尊卑爵秩等级等新法。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秦国大治。“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在秦国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商鞅变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公元前359年,商鞅建议秦孝公增加对秦国境内关隘、集市商品的税收,这一主张的根本目的是
A.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B.加强秦国的经济实力
C.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削弱境内的商人势力
2017-08-08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延边二中2017届高三下学期5月底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6 . 材料一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故不赏善而民善。

——《商君书•画策》


材料二 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王安石《周公》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善治者”的治国方略是什么?这对商鞅变法的结果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王安石认为实现“天下治”的方略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的具体措施。

7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李悝曾相魏文侯及武侯,使国富兵强。他倡导“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尽地利之教,废沟洫,行平籴之法”;……(他)制定《法经》流传后世……。

——摘自《凤凰播报——李悝变法》

材料二: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越国大臣)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僇辱而身全者,下也。”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悝改革的主要内容。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括材料二中蔡泽对吴起与商鞅变法的评价。你是否同意其观点,并说明理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