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故不赏善而民善。   

——《商君书·画策》

材料二   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王安石《周公》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善治者”的治国方略是什么?这对商鞅变法的结果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王安石认为实现“天下治”的方略。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的具体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法治”效果的主要因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安石非常重视学校培养人才的作用,认为“古之取士,皆本于学校”,执政后便进行了学校制度改革。面对当时太学所培养的人才往往名不副实的问题,王安石创“太学三舍法”,对学生进行考核。在教员方面,设直讲十名,每两人主讲一经,根据所教学生的道德行为和经术学问的进步或后退人数的多寡,来评定他们的教学成绩,实施奖惩。1071年,神宗下诏置京东、京西、河东、河北、陕西五路学,辟选“经术行谊”之上者为学官,还规定每州给田十顷为学粮保证办学经费。熙宁八年(1075年),王安石将自己主持撰写的《三经新义》颁于学校,作为学生的必读教材。通过学校改革,既为变法运动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使王安石的革新思想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

——摘编自游彪《宋史:文治昌盛武功弱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学校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学校制度改革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提出了一整套培养公职人员的办法,努力奠定变法的思想基础与组织基础。首先,他针对学校教育空疏腐败的现实,提出以“尚实用”为原则来培养人才,其教育内容具体来说则包括德性的养成及处理具体政务能力的培养。其目的显然是培养政治精英或国家治理者。王安石建议,在进士考试中,取消诗赋、贴经和墨义,改为经义和策论。在人才的任用上,他再次强调了德才兼备的传统观点,认为应以个人德才的高低为依据,在社会有序分工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公共治理功能。他积极推行高薪养廉的制度以遏制腐败。他还提出利用礼法相结合的手段来进行保障。两者结合既是减少改革阻力的“托古改制”,同时也是为了通过礼、 乐、刑、政的使用保证国家治理结构有序运行的创新尝试。

——摘编自宋丙涛、张庭《历史教训与当代启示:王安石变法的公共经济学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公职人员培养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公职人员培养思想。
4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故不赏善而民善。

——《商君书·画策》

材料二   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王安石《周公》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该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为“天下治”而“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的具体措施。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法治”效果的主要因素。
2021-08-24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神宗继位后不治宫室,不事游幸,勤于正事,励精图治。他经常找大臣商讨富国强兵之道……宋神宗求治心切,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指出只要择术正确,不要说大唐盛世,连尧舜之治也可达到,这种引导和激励使宋神宗信心大增……王安石又上书回答宋神宗提出的为何祖宗守天下能百年无大变的问题。他说,前面几位皇帝,于理财大抵无法,故虽俭约而民不富,虽勤忧而国不强,赖非夷狄昌炽之时,又无尧汤水旱之变,故天下无事,过于百年。这正切合宋神宗当今理财,最为急务的思想……熙宁二年(1069年),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王安石变法便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

——摘编自钟葵《王安石变法问题出在哪里》

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日和戎,二日青苗,三日免役(也称募役),四日保甲,五日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摘编自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能够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2021-06-19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教育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
6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鞅列传》

材料二   北魏延兴元年(473年),北魏政府向人民征收“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又入帛一匹二丈,委之州库,以供调外之费”。

——赵毅等主编《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材料三   北魏485年,孝文帝颁布命令:“男子15岁以上,授给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人授露田20亩。露田不得买卖,授田者身死或年满70者归还官府。桑田则永为个人所有,不须还官,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买卖。奴婢授田与良人相同,耕牛每头授田30亩,限4牛。”

——赵毅等主编《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材料四   (王安石变法)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发生了积极的作用的。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并分析其带来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简要概述推行均田制的影响。
(3)根据材料四,列举王安石变法中能直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措施有哪些?并将其具体内容列举出来。
7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庆历新政”的失败,从古到今,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南宋人叶适认为范仲淹实施“明黜陟”“抑侥幸”这两项失之“太猛”,以致激起“庸人”的反对;现代史学家邓广铭认为由于范仲淹等人……招致朋党之讥。本就对范仲淹等人有戒心的宋仁宗,最终下决心将范仲淹等人逐出朝廷。

材料二   用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就近与低价,这叫徙贵就贱,用近求远。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苏)辙曰:“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钱入民手……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恐鞭捶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续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观点及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安石的理财观在其变法中是如何体现的。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熙宁四年(1071年)在王安石主持下制定“贡举新制”,诸科考试中只保留进士科,罢明经诸科,另设明法科。进士科举考试中不再考诗赋、帖经、墨义,而以考试经义、论、时务策为主,为了给变法大造舆论,王安石主持训释《诗经》《尚书》《周礼》,编成《三经新义》,作为经义考试的依据,又是太学中的基本教材。同年,扩大整顿了京师太学,增加学额,实行三舍法。将学生分为上舍内舍外舍三等。初入学为外舍生,学额200人;又卒业经考试升为上舍生,学额100人。上舍中的“学行卓然尤异者”。经保鉴、考察可以不参加科举考试直接授官。后来又在京师陆续设武学、律学、医学等,培养各类专门人才。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教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教育改革的意义。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朝廷的支持下,王安石进行了大规模的财政经济改革,其中熙宁五年(1072年)正式实施的“方田法”进一步完善了户帖制度的登记内容,其具体实施机制为:方田之法,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县委令、位分地计量,随彼原平泽而定其地,因赤淤、黑垆而辨其色。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至明年(1073年)三月毕,揭以示民,一季无讼即书户帖,连庄帐付之,以为地符。……凡田方之角,立土为峰,植其野之所宜木以封表之。有方帐,有庄帐,有甲帖,有户帖,其分烟析产、典卖割移,官给契,县置簿,皆以今所方之田为正。

——摘编自刘云、刁培俊《宋代户帖制度的变迁》


(1)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方田法”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方田法”改革达到的效果。
2021-02-05更新 | 210次组卷 | 4卷引用:2020年高考全国二真题历史变式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王安石积极倡导科举以经义取士,并把《孟子》列为考试科目之一,以改变“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的状况。他把改革科举看成是“一道德”,即统一思想,造就改革派人才的主要途径。照宁四年二月,王安石在所拟改革科举的中书礼子中,认为:“古之取士,皆本学校,道德一子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才皆足以有为于世。”因此他提出“宜先除去声病偶对之文,使学者得以专意经又”。“贡举新制”规定,应举人不再考试诗赋、帖经、墨义之类,而以《诗》《书》《易》《周礼》《礼记》为本经:《论语》《孟子》为兼经。第一场选考本经中的一经,第二场考兼经,都要“务通义理,不须尽用注疏”:第三场考论,第四场考时务策。同时废罢明经诸科,另设明法科,凡是原先应试明经诸科,而又“不能改试进士”科的,考明法科,“试以律令《刑统》大义断象,中格即取"。新的明法科,时称新科明法。

——摘编自白寿彝著《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改革科举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改革科举制的意义。
2020-12-23更新 | 17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贵港市2021届高三12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