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 道试题
1 . 《南京条约》中有关英商洋布进口的税率比例应该是多少,是否依据市场供求变化及何时做出怎样调整,均没有明确的界定。这(     
A.拓展了英国在华活动的区域B.便利了西方对华的资本输出
C.侵夺了中国海关行政管理权D.违背了国际法平等互惠规则
2 . 据《潘秀才日记》记载,道光廿九年(1849年)二月十七日,两广总督徐广缙“在虎门江面的英舰上与夷人会谈。夷人又提入城一事,实乃可恶!广州城乃吾民居住之地,怎可让外夷居住。况夷人面日怪异,实乃妖类”。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     
A.鸦片战争期间的反侵略B.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
C.东南沿海陷入边疆危机D.近代外交理念的萌发
3 . 近代早期通商口岸成为中国土货与洋货的转运之地,它们内引外联是国外经济的晴雨表,也是国内经济的标杆,海外土货市场之行情、洋货在中国市场行销之状况,都能通过通商口岸表现出来。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A.主要属于外向型经济B.经济具有较强依附性
C.传统贸易已彻底解体D.新型转口贸易已形成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近现代外交经历了由屈辱走向辉煌的历程。

材料一   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晚清国人也对西方的领事制度有了新接触,逐渐萌生了国际法上向国外派遣公使和领事的需求,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中国外交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材料二   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



(1)根据材料一归纳清政府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的表现,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建交高峰出现的国内外因素。
(3)概括影响一国外交政策制定与调整的因素有哪些?
2023-10-10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扬梦·乘风破浪】

从永乐三年(1405)到宣德八年(1433年),他率领规模浩大的船队,跨越亚、非二洲,对占城(越南中南部)、真腊(柬埔寨)、遥罗(泰国)等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友好访问。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中国对世界航海事业的巨大贡献。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梦碎·天朝之殇】

1842年,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三千年未有之强敌”,经过中英战争的激烈碰撞后,开始经历长达百年的屈辱。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寻梦·长夜星光】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文章说:“麦喀士(马克思),日耳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上提出“三民主义”。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929年,毛泽东发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摘编自初中历史教材

【追梦·奔向富强】

2022年,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成功举办了冬奥会,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顾满成功,疫情防控成绩斐然。我们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二十大”,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学习强国

(1)材料中的“扬梦”和“梦碎”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寻梦”,分析在寻梦路上我国众多仁人志士进行了哪些探索?
(3)从“扬梦→梦碎→寻梦→追梦”的曲折发展之路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6 .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侵略史,又是一部抗争史、探索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柬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不仅使中国人民从此陷入苦难的历程,也促进中国人民觉醒和奋起。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材料三   “鸦片战争一阵疾风,吹荡了沉寂的知识界,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仁人志士,看到了英美等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议会制度、总统禅让等。他们的思想深处,滋生着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之情。”

——摘编自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材料中的“脱出常轨,改道变形”指的是什么?
(2)指出材料二中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因“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而采取的探索分别是什么?并概括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主要趋势。
7 . 接舷战术是与冷兵器相适应的一种战术,为鸦片战争前的中国长期遵循。遗憾的是,整个鸦片战争,清朝水师没有一次接舷作战的机会。因为一艘一级英国战列舰“单舷火炮齐射,一次可射出半吨炮弹。”这表明(     
A.清朝炮战战术的不精B.冷兵器战术的局限性
C.鸦片战争战败的根源D.英国蓄谋已久的阴谋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后,列强的侵入使得户籍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1911年,晚清政府在参考东西各国之良规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法规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剔除了传统户籍中资产登记项目。户籍开始成为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工具,而不再纯粹是国家管制人口的工具。

——摘编自姚秀兰《近代中国户籍制度变革探析》


根据材料,围绕“社会变迁与户籍制度”拟定一个论题,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9 . 在英国19世纪的小说中,工厂的烟囱是财富的象征,是受人们欢迎的事物。但过了一段时间后,人们意识到农村的环境是他们想要的,于是搬到乡下居住,并在那里萌生了新的荒野观。这一变化反映了英国(     

A.工业革命已基本完成B.政府加强对污染的治理
C.民众把健康放在首位D.民众对工业革命的反思
10 . 蒋廷黻在《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材料实质上是在( )
A.论证了民族国家应该从战争中学会战争B.探讨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
C.寻求解读在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理由D.强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
2022-04-26更新 | 311次组卷 | 35卷引用:2013-2014年安徽安庆一中合肥六中高二下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