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2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28年开始到1933年结束。期间,其工业总产值比1913年增加了之多,工业产量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了70%,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业比重也增加到了53%,到“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的工业产量仅次于美国。这主要反映出当时苏联(       
A.计划经济体制具有优势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C.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D.人民消费水平明显提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47年2月,联共(布)中央全会通过了《战后时期发展农业的措施》的决议,强调加强农业技术装备是提高谷物产量的重要途径。此外,为了加强劳动管理,还规定了庄员最低劳动日。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A.将恢复农业作为工作重心B.延续了斯大林模式
C.出现粮食严重短缺的局面D.拉开战后改革序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下列是“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部分农产品产量”示意图,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注:单位,小麦为百万吨,牛为百万头
A.“一五”计划的指令性造成产量下降B.产品产量的下降主要是由天灾引起的
C.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苏联工业化带来了部分农产品的下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极端的年代:1914~1991》这本著作讲述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起,到苏联解体为止的一段“20世纪”史。下表为部分章节目录

第一章全面战争的年代第八章冷战年代
第二章世界大革命第九章黄金年代
第三章经济大恐慌第十章1945—1990年社会革命
第四章自由主义的衰落第十一章文化革命
第五章共御强敌第十二章第三世界
第六章1914—1945年的艺术第十三章“现实中的社会主义”
第七章帝国的终结
根据材料所给章节目录内容,任选一个章节或几个关联密切章节,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阐述必须结合章节题目,史论结论,逻辑清晰)
2024-06-03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衡水市高考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由于基础薄弱,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是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但在工业化道路探索过程中,造成了生产力释放受阻、农业和商业发展滞后、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有效提高,这有违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特征,其发展战略亟须调整。在这一阶段的后期,中国就已经开始探索中国式的工业化模式,1954年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在内的“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心在“中国式”,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强大的道路自信,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不是西方国家现代化模式的追随者,而是已经实现了超越,成为并列式的存在。

——摘编自郭玉坤《守正与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之路》

材料二:世界主要现代化道路简表

经济结构政治体制价值取向对外关系
西方现代化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战争、殖民、掠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丛林法则
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国沙文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以人民为中心,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争霸、和平相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自拟一则论题,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鲜明,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24-06-02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十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英国历史学家奥兰多·费吉斯在其口述历史著作《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中有这样的记录:“1931年和1932年的收成非常糟糕。然而,国家在1932年至1933年的采购量,反而是1929和1930两个丰收年的两倍多。生活在饥荒地区的高达7000万人。”据此内容可推知(     
A.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影响苏联粮食进口B.斯大林经济发展战略模式造成粮食危机
C.口述历史因为受采访者视野可信度有限D.新经济政策导致苏联出现大片饥荒地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1929年,苏联同外国资本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有70多项,到1931年增加到124项。在接受技术援助时,苏联注意了项目的选择,使技术援助集中到冶金、机器制造、汽车制造、燃料动力、交通运输、农机制造等部门。这(     
A.凸显出计划经济体制特征B.表明苏联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C.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D.埋下了苏联经济结构失衡的隐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23—1924年,苏联的自然经济占比迅速下降到0.6%,小商品经济占比扩大到51%,几乎不复存在的私人资本主义占比恢复为8.9%,国家资本主义由无到占比0.1%,社会主义经济占比为38.5%。由此可知,此时苏联(     
A.走上了发展市场经济之路B.对经济发展政策进行了调整
C.社会主义工业化成效显著D.迫于战争实行余粮收集制度
2024-05-30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以下为英国历史学家奥兰多·费吉斯的口述历史著作《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中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     
受访者:
奥莉加·扎普里加耶娃。1918年出生于克里沃舍伊诺村。
访谈内容:
1931和1932年的收成非常糟糕。然而,国家在1932至1933年的采购量,反而是1929和1930两个丰收年的两倍多。生活在饥荒地区的高达7000万人,死亡人数无法计算,因为其中很多人的死亡并未登记在册。
A.经济大危机影响苏联经济发展B.斯大林模式未能促进苏联经济的发展
C.新经济政策引发苏联严重饥荒D.苏联已出现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问题
2024-05-28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试卷(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表是苏联1925—1927年和“一五”计划期间(1928—1932年)农业、畜牧业发展情况。这反映出苏联(     

农业畜牧业
粮食产量(年均万吨)马(年均万匹)羊(年均万只)猪(年均万头)
1925—1927年75273210107002200
“一五”计划期间736017303730990
A.农业落后制约工业发展B.国民经济建设停滞不前
C.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僵化D.经济建设政策亟须调整
2024-05-27更新 | 10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东莞东华高级中学等二校高三下学期三模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